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生產要素擁擠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生產要素擁擠

  生產要素擁擠是指在特定生產條件下一種或多種投入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於投入過多造成生產阻塞而導致產出降低的現象。[1]

  首次把這個概念應用於經濟學研究中,來描述該種生產狀態的是榮獲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學者D.麥克法登(D.McFadden,1978),他將生產要素擁擠狀態作為一個邊界情況,泛指所有生產要素配置不當所形成的處置能力降低的現象。由於要素擁擠狀態表現為明顯的非有效性,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條件和形成機理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而要素擁擠理論內涵的揭示是所有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生產要素擁擠概念反應了生產過程生產要素間的一種無效配置狀態。在投入要素的等產量線圖中,要素擁擠體現為等產量線後彎(Backward bending)。在經濟理論中,由要素擁擠形成的後彎部分的等產量線構成了生產函數的非經濟區。擁擠和非經濟區是同質問題,非經濟區與擁擠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非經濟區與擁擠均是由於要素的弱可處置性所造成的。

生產要素擁擠的發展歷史[2]

  生產要素擁擠問題是經濟學研究的新領域。但是對於要素的擁擠狀態,在經典的經濟學理論中已經早有涉及。微觀經濟學廠商理論中關於等產量線的描述部分提到過的脊線之外,稱之為“非經濟區”的部分,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講的“擁擠”現象存在的區域。

  總產量曲線的最初理論是由 Johnson (W.E.Johnson,1913)在 1913 年提出的。1930 年以後,由於 Frisch(1935)、Schneider(1934)和 Carlson (1939)的傑出工作,總產量曲線和與之對應的生產函數的理論已成為經濟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經濟學將總產量曲線達到最高產量後隨著投入增加,產量降低的部分叫“非經濟區”(uneconomic regions),把總產量線最高產量之前其它部分,即所有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都是正數時對應的區域叫做“經濟區”。在新古典經濟理論完全信息和絕對理性的假定下,市場是完美的,市場信息的時效性和不對稱性對人們的決策行為沒有影響,可以隨時無成本的傳導信息。理性的廠商會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選擇生產資料成本最小的組合。所以在這種假定下,只用考慮“經濟區”的範圍,不可能進入非經濟區。而且對於“非經濟區”的嚴格定義和測度都十分困難,所以這一區域始終被忽略。

  最早對這一部分開始關註的是學者Cf.R.G.D.Allen (1947), 他最先對“非經濟區”作了一些非常簡單的描述。他提出由於“非經濟區”的存在,生產函數將不再是單調的。而且他首次指出由於廠商在配置生產資料組合時,會存在一些無法避免的約束,阻礙他們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選擇生產資料成本最小的組合。由此可見“經濟區”的範圍是不完整的,所以研究“非經濟區” 很有意義。1962 年,G. H. Borts 和 E. J. Mishan (G. H. Borts, E. J.Mishan, 1962) 為了更完整的描述生產函數,發表了首篇這一領域研究的重要文獻。這篇文獻通過等產量線描述了在“非經濟區”中各種生產要素的變化規律,而且通過數學工具證明瞭這一描述的正確性。但是他們沒有找到用來形容在“非經濟區”的生產要素配置狀態的合適的詞。首次把“擁擠”一詞引入到這一領域並用來形容這種狀態的是 200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學者 D. McFadden。“擁擠”一詞源於運輸工具投入過多造成道路阻塞、運輸能力降低的物流擁擠現象。而D.McFadden(1978)在研究生產理論中等產量線出現後彎(backward bending)現象時把這個詞創造性引入,作為一個邊界情況提出的,泛指所用生產要素,包括非流動性資產和非實物生產要素配置不當形成處置能力降低的“擁擠”現象。

  並且通過研究以往的文獻我們發現,Vilfredo Pareto 在研究福利經濟學時曾提出福利最大化的 Pareto 條件這一思想。而後,Tjalling Koopmans將這一概念引入到生產領域的研究並將它稱之為“活動分析”(ActivityAnalysis)但是他們的方法都是完全的概念性質的東西,並沒有實證的應用,直到 1957 年 M.J. Farrell 的文章“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Efficiency”的出現。產生了生產前沿面研究的雛形。在這篇文章中,Farrell將這些概念應用到實際數據中,但是他們僅僅能夠滿足模型的一部分條件,而不是全部。而在這之後的 1980 年,R. Fare 和 L. Suensson 在“Measuring Congestion in Production”這篇文章中指出了生產要素擁擠現象的普遍存在性,並通過一些案例給予了證明。由此對於擁擠的測度問題也就越來越凸現重要,經濟學界也才開始真正關註這一被忽視了很久的重要領域。

生產要素擁擠的內涵研究[2]

  首先我們分析擁擠在等產量線上的體現(G.H.Borts,E.J.Mishan,1962)。圖 1 為等產量線。在這裡為了更簡易的說明問題,假設生產中只需要 2 種生產要素 A 和 B,分別用橫軸和縱軸表示,其生產的產品為 x。r3 和 r’4在等產量線 x0 上,其中 r3 點的切線與 A 垂直,r’4 點的切線與 A 平行。那麼在 r3 以上 B 的邊際產量為負,而以下的為正,等產量線明顯存在後彎。如 A 增加αA,總產量不變,因為要彌補因為 B 增加帶來負邊界產量。在圖上再畫一條等產量線如上也找到在它上 A 的邊際產量正負轉變的臨界點。找到無數條這樣的等產量線和它們所對應的臨界點,把這些點連起來,就形成了脊線 OR3。那麼在與之相對應的 OR3 和 OB 之間的區域是不經濟區,存在擁擠。在這個不經濟區,A 的平均產量是正的,B 的邊際產量是負的。同樣可以得到 OA 和脊線 OR4 之間的不經濟區。在這個不經濟區,B 的平均產量是正的,A 的邊際產量是負的。當然,OR3 和 OR4之間為經濟區,不存在擁擠,在此區域 A 和 B 的邊際產量都是正的。經濟區是經濟理論中配置資源有效率的區域。
图1:等产量线
放大
圖1:等產量線

  在圖 1 中,假設 B=B0,即 B 不變。在圖 1-1 上表示為射線 B0。我們根據 A 和 B 邊際平均產量的變化規律得到 r1,r2,r3 和 r4 點。在 r1前,A、B 產量為零;在 r1 和 r2 之間,A 的邊際產量為正,在 r2 點達到最大,B 的邊際產量為負;在 r2 和 r3 之間,A 平均產量增加,邊際產量下降;B 邊際產量為負,在 r3 點為零;在 r3、r4 點間為經濟區,A 的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減少;在 r4 後,達到另一個不經濟區,A 邊際產量為負。在此期間,B 的變化和 A 是相反的。變化固定的 B0,把每一次得到的 4 個點分別連起來,形成射線 OR1, OR2,OR3,OR4。在對應的各個範圍里,A 和 B 的變化規律和上面 4 個點之間的一樣。我們變換坐標,設縱軸為 x,橫軸為 A,設 B=B0 為定量,作圖 2。在這裡可以更直觀的看到 A 的邊際產量的變化。

图2:总产量线
放大
圖2:總產量線

  在 O 到 r1,沒有產出。在 r1 和 r2 之間,A 的邊際產量增加。

  在 r2 和 r3 之間,A 的邊際產量減少,平均產量增加。

  在 r3 和 r4 之間,A 的平均和邊際產量都減少。

  在 r4 以外,隨著 A 的增加,產量絕對減少,達到擁擠。

  我們可以看到擁擠是生產中一部分資源相對與另一部分資源的擁擠,

  也就意味著另一種資源的極端稀缺。所以,兩個非經濟區是不可以共存的。

參考文獻

  1. 孫巍.轉軌時期中國工業生產要素擁擠的特征分析(D).吉林大學商學院.2004
  2. 2.0 2.1 何小莉.生產要素擁擠的測度及其形成的產業競爭因素分析(D).吉林:吉林大學.200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產要素擁擠"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