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經營指標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生產經營指標是指將影響企業利潤的因素分解,通過確定關鍵業績指標(KPI),來體現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對比關係。建立生產經營指標體系要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利潤考核為導向的原則,來確定公司及所屬企業的年度目標,並以影響利潤關鍵因素所對應的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為掛鉤考核指標。生產規模、生產成果和生產發展等指標
在一個生產項目下來。計劃要用多少錢最划算。利潤的最大化。員工流程工作的最快時完成效力的最加狀況。用的產品的原料和做的質量合格狀況。一般來說,傳統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分析系統是杜邦分析方法,主要是採用股東權益利來進行評估,因為權益利潤率是最直接反映股東投資的收益率的指標,權益利潤率=銷售利潤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如果想提高權益利潤率,或者提高企業的銷售利潤率,或者提高周轉次數,或者提高資產負債比率(比如增加負債),但是這三個要求很難同時提高,比如對於零售類的企業,提高產品的價格雖然提高了利潤率,但同時降低了資產周轉率,也降低了權益乘數,對於好的企業來說,重點在於能提高企業的產品價格,還能保持固定或者更高的資產周轉率,這是相當有難度的。
企業的生產經營指標要通過運用會計手段來制定、控制和實施。會計手段提供的信息和與之相對應的控制系統是制定和實施企業生產經營指標的依據和主要手段,離開會計手段所制定的生產經營指標是不科學、不準確的,這是由會計手段的職能和內容決定的,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客觀需要。
生產經營指標和會計的關係[1]
1.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而會計手段恰恰是企業管理科學化、現代化的產物。企業經營管理科學化、現代化的結果是通過企業生產經營指標和經營業績來反映的,而會計手段是控制和促使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手段企業各項經營技術指標的優劣,直接反映了該企業會計手段的水平。
2.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企業的生產經營指標必須用會計手段來控制。這是由會計手段的特點和職能決定的。
3.會計手段必須對企業生產經營指標實施控制才會真正起作用。會計手段橫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態,屬算“活賬”的經營型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