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瓶頸期為事物在變化發展過程中因無法改變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的情況下,而產生的一個停滯時期。這個時期或長或短,取決於內外部條件的變化。可適用於組織和組織內的個體以及可以度量的變化過程。
對於個人職業瓶頸期而言,瓶頸期廣泛應用於職場從業人員職業生涯階段性描述。一般劃分為4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不同特征和長短周期。
對於一個國家經濟而言,人們通常認為, 當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人均 GDP達到 1000至 3000美元這個階段時, 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經濟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關鍵期, 同時也是一個充滿不測和危機的 “瓶頸期” 。
- 新加坡發展 “瓶頸期”[1]
新加坡是一個僅有600多平方公裡國土、幾乎沒有什麼自然資源的島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進入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瓶頸期”。新加坡抓住機遇,妥善應對,經過短短的十多年的時間,不僅成功地渡過人均GDP處於1000—3000美元之間的這一關鍵時期———“瓶頸期”,而且在此基礎上繼續高速發展,終於從一個發展中國家一躍而躋身於發達國家的行列,從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
當然,正像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儘管新加坡發展很快,取得了讓人驚嘆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版圖很小,資源匱乏。新加坡什麼都要從國外進口,再加之新加坡經濟主要從事港口貿易,本國沒有市場,經濟發展對外依賴性較大。
二是人力和人才資源缺乏。由於國家很小,人口基數小,人力和人才兩個方面都存在著困難。新加坡的很多企業和高校都是從外國聘用人才,甚至市政和家政服務所需的勞務也全是從外國進口。
三是新加坡在學術、科研方面不甚發達,原創力相對不足。雖然國家投入了大筆資金,但在科技上一直缺乏競爭力。這一點即使是新加坡本國的知識分子也非常擔憂,他們自己也覺得新加坡這樣下去會有問題。這些方面既是新加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隱憂和挑戰,也是其他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吸取的教訓。
- 高校中年教師專業發展瓶頸期[2]
美國學者費斯勒(Fessler)的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理論認為,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並不是一種直線式階段模式,而是一種變化的、動態的、各種影響因素此消彼長的過程,整個過程中有發展、有提高,也有低潮,甚至會出現停滯期。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期就是他們專業發展曲線上的停滯期、低谷期或低迷期,這是由教師專業發展的自然規律決定的。
高校教師也是如此,一旦跨過了人生與事業的青春期,他們不定遲早會跌入“瓶頸期”,遭遇學術與教學事業的“高原期”。但是,高校中年教師專業發展瓶頸期的出現絕非他們專業發展上的倒退或退化,而是進入了專業的積累期。在這一階段,由於中年教師基本上經歷了教學與科研事業的全部過程,熟悉了高校工作的一般套路,他們對高校工作自身的新奇性、吸引性隨之下降,專業發展的速度從而放緩,以致中年教師很難從自己的迅速進步中獲得一種反饋與激勵。由此,高校中年教師進入了一個緩慢發展期,他們需要通過艱難的探索才可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在這種情景下,工作的壓力、疲憊與倦怠等一齊向他們襲來,最終使他們陷入專業發展的“瓶頸期”而不能自拔。
高校中年教師處於專業發展“瓶頸期”之後,他們在專業知識結構、專業學習意識、專業反思能力、合作交流技能等方面會出現明顯的滯後或鈍化現象。
高校管理者應當關心中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這一群體迅速擺脫“瓶頸期”的困擾,實現專業發展的再次飛躍。同時,高校中年教師也應積極行動起來,從專業能力、專業技能和專業修養方面進一步錘煉自己,勇攀專業發展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