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現代匯率決定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現代匯率決定理論(Modern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

目錄

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概述

  匯率決定理論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分析匯率受什麼因素決定和影響為一國貨幣當局制定匯率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匯率決定理論隨經濟形勢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而發展,主要包括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現代匯率決定理論和均衡匯率理論

  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是20世紀60—70年代後問世的匯率決定理論,其特點是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探討均衡的名義匯率,而且側重於資產市場分析。

  20世紀70年代之前,占主導地位的匯率決定模型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凱恩斯模型。早期的代表性理論是Meade(1951)。隨後 Mundell(1963)和Fleming(1962)對Meade的模型進行了重要的拓展,形成傳統西方匯率決定理論的基礎。儘管 Mundell(1963)等早期匯率決定理論將資本市場資本流動方面納入開放的巨集觀經濟學體系之內,但他們在處理資產市場均衡方面存在一些嚴重不足。70年代期間及其以後的現代匯率理論與傳統理論的重要差別是研究匯率決定時考慮到國際金融市場上存量均衡。

現代匯率決定理論的內容

  (一)價格不變貨幣模型

  二戰後,Mundell和Fleming把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引入經典的IS-LM模型,提出了靜態 Mundell-Fleming模型。該模型是商品價格剛性的假定前提下通過貨幣市場均衡得出的匯率決定模型,有一定意義。然而價格不變的假定與現實明顯不符,這使得該模型的實際運用價值有限。

  (二)彈性價格貨幣模型

  20世紀70年代,弗蘭克·穆薩和貝爾森假定商品市場價格調整是及時和完全的,資本市場是高度發達和充分流動的,因此購買力平價成立,同時利率平價也成立,進而運用典型的貨幣主義分析方法,得到商品價格完全彈性條件下的兩國間匯率決定模型。該模型突出了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和變動中的作用。然而,該模型關於商品價格完全彈性的假定同樣不符合現實,因而該模型在許多場合通不過檢驗。

  (三)黏性價格貨幣模型

  1976年,Dornbusch提出了黏性價格貨幣模型。他假定,資本市場完全流動,資產可完全替代,短期內商品價格調整不具備完全彈性,因而購買力平價只有在長期內才能成立,而短期內匯率可以偏離長期均衡值,偏離幅度受市場首先是貨幣市場失衡和預期等因素影響。按照該模型,資本市場對經濟中的各種內外衝擊會做出瞬間反應,而產品價格存在粘性,因此匯率變動短期記憶體在“超調”現象, 這就一定程度地解釋了短期中匯率偏離由購買力平價決定的長期均衡匯率的現象。該模型因此也被稱為“動態的Mundell-Fleming模型”。但遺憾的是,在許多場合,其對現實匯率的預測和解釋仍顯得偏差較大。

  (四)資產組合平衡模型

  黏性價格模型沒有考慮到資產實際上的不可完全替代性,沒有考慮到經常賬戶收支失衡的衝擊,也沒有考慮到預期因素。而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布朗遜和庫禮等學者在詹姆斯·托賓資產組合選擇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資產組合平衡模型”,則同樣是基於價格粘性假說,但考慮到了上述因素,綜合分析了貨幣供求、其他資產供求和實際經濟變數對匯率的影響,因而對解釋短期匯率的均衡及其從短期均衡向長期均衡的過渡都有著較好的解釋力。但該模型也存在不足:一是模型過於複雜,對模型成立要求的前提條件過於苛刻,甚至一些變數的數據都很難獲得;二是該模型過於強調了存量分析而忽視了流量分析,帶有較多貨幣主義色彩,因而其就一定程度地存在如彈性價格貨幣模型一樣的缺陷。

  (五)REDUX模型

  20世紀80年代,巨集觀經濟學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是構造出了一個具有堅實微觀基礎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從而開創了“新開放經濟巨集觀經濟學”。1995年,Ob-stfeld和Rogoff共同提出了REDUX模型,這是一個跨期 (Intertemporal)均衡分析模型。該模型假定所有產品價格都遵循一價定律,從而本國與外國價格指數存在購買力平價關係,然後再將微觀經濟學中的個人效用函數引申到本國典型家庭終生效用函數、消費函數及價格指數中,通過最優消費、產出和貨幣持有量均衡保證家庭效用最大化,最後通過跨期分析尋求穩定狀態值,進而得出名義匯率的市場均衡值。按照該模型,均衡的名義匯率決定於兩國(對數形式的)各自均衡的貨幣供給之差以及兩國各自均衡的消費需求之差。 REDUX模型經過後人的改進後,對短期匯率的預測有一定准確性,而且其得出的“長期而言貨幣中性,超調的匯率會逐漸向長期均衡值靠攏”的結論對長期中名義匯率的走勢也有一定解釋力。但總的而言,該模型對匯率運動的解釋力還不能令人滿意。

  我們不難看出,上述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模型與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相比,越來越傾向於用一般均衡分析代替局部均衡分析,用動態分析代替靜態分析,用側重存量分析代替側重流量分析,而且假定前提越來越貼近現實,因而對名義匯率的解釋力、預測力越來越強。但遺憾的是:總的來說,現代匯率決定理論對於名義匯率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仍然存在較大誤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Vulture,Yixi,KAER,y桑,Tracy,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現代匯率決定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