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價值投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深度價值投資、深度價值(deep value)
目錄 |
深度價值可以狹義地理解成股票價格相對於公司內在價值的安全邊際較大,廣義上它也被用來命名一種源於格雷厄姆投資思想的投資策略——深度價值投資策略。
深度價值投資策略有幾個要點:一是該策略認為股票估值比公司質量更重要,市場價格對內在價值的貼現率(安全邊際),比盈利增長率或比用於度量公司質量的投資資本回報率更為重要;第二個要點是,即使是在同樣低估值的價值組合中,高成長會導致低回報,而低成長甚至不成長反而導致高回報,也就是說同樣低估值的個股,高質量的反而比不上低質量的長期收益高。
深度價值投資的使用[1]
如何發現具有“深度價值”的公司?以下一些典型特征可以幫助我們:大量的現金持有、更低的支付率(考察紅利收益率或紅利占公司現金比率)、低成長甚至不成長。從定性層面來說,此類公司大多遇到危機、被人拋棄、遭到忽視、令人害怕;而在定量層面,可以採用凈流動資產價值策略或評估企業收益率(企業倍數、收購者倍數)進行衡量。
清算價值是對公司內在價值最為保守的度量,而格雷厄姆使用凈流動資產價值作為清算價值雖不准確卻相當保守的代理變數(公司內在價值、清算價值、凈流動資產價值三者的關係),並且由此衍生出了凈流動資產價值策略(也稱之為凈-凈值策略):
- (1)凈流動資產=流動資產-所有短期及長期的負債;
- (2)以低於2/3凈流動資產的價格買入;
- (3)構建符合標準的一個股票組合。
凈流動資產價值法則的問題是其應用場合很有限,因為滿足該法則的個股大多規模很小、流動性差,並且不是經常出現。但是,對於管理私人賬戶的個人投資者來說,凈流動資產價值法則仍然具有意義。
與凈流動資產價值法則相比,評估企業收益率則具有適用於大市值深度價值公司股票的優勢。企業收益率偏好持有現金的公司,憎惡擁有高比例、不起實質作用的債務的公司。經過企業收益率的篩選,會篩出一些“現金盒子”——這些公司持有相對其市值大很多的凈現金,通常是因為公司主要業務已經出售,或業務雖然曾經輝煌但現在已經日薄西山還在苟延殘喘。這類公司可能明顯強於那些在PB上具有優勢但杠桿高的公司。企業收益率高的公司股票,會成為收購者尋找的潛在目標。
深度價值投資的缺點 [2]
投資者對基金的投資策略可能不陌生。每種投資策略均有其優缺點,沒有一種是完美的。只能說在特定的內外部環境下,某種策略會更有利於基金業績,或者某種策略在某段時間會令基金陷入困境。但無論採用哪種策略,最重要的是基金經理的執行能力和修正錯誤的能力,以及對策略的缺點採用一種開放式態度進行調整。這也是決定基金的長期業績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部分過往受投資者追捧的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基金均受重創,例如美盛價值信托基金的比爾·米勒便是其中例子。其奉行的深度價值,購入問題公司股票的投資策略令其陷入價值陷阱。米勒公開承認錯誤的同時也調整了選股的準則,更重視具有穩定現金流和高紅利的公司股票。採用類似策略,同樣受管理基金業績落後困擾的還有施耐德資產管理公司的艾爾尼·施耐德(Arnie Schneider)。
該公司僅有施耐德價值和施耐德小盤價值股票兩隻基金,均由施耐德先生管理。其在這次危機中犯下一些重要的失誤而致使基金業績一落千丈;其不僅持有大量在金融危機中受重創的金融股,且在其股價不斷下跌時仍然繼續買入。旗下小盤價值基金也持有其它問題公司,例如生雞供應商的 Pilgrinm’s Pride 和房屋抵押貸款商美國住房貸款公司,也陷入破產危機。結果造成基金從 2007 年 10 月初市場高點至 2009 年 3 月初低位間,兩隻基金分別下跌約 70%,在晨星美國精選基金池中表現最差。這與施耐德採用的投資策略——深度價值投資潛在的風險有一定關係,這些風險在市場環境差的情況下顯得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