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投資策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成長投資策略是指另外一種被廣泛應用的策略之一。一個公司的股票如果沒有良好的發展或成長前景,也就失去了其內在價值的想象空間,也就沒有真正的價值可言。通常,成長性投資者尋求公司股票具有高的盈利增長和銷售額增長,並且期望類似的高速增長在未來的時間中能夠繼續。他們認為,即使短期記憶體在價格高估現象,這些高增長公司也能夠通過不斷增長使價格回歸於價值,這種策略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找到真正有成長潛力的股票。
一般來說,側重成長性的投資者歡迎高的指針,而前面所述側重價值的投資者則往往歡迎低的指針。
成長投資策略的相關研究 [1]
- 費雪的投資理念
早在上世紀 50 年代末期,費雪就已經註意到了企業研發開支的重大變化及其對公司業績的正反影響。費雪的投資理念,就是要從眾多未來可能贏利僅是略微成功甚或徹底失敗的公司中,選出能提供絕佳投資機會的少數公司。
他確認當時就已經具備這樣的投資機會的理由是,三大條件的存在:管理層眼光改變、研發崛起以及“景氣周期”(當時的選舉前景對經濟的正面影響)。其二,費雪同時也意識到,企業僅有高研發開支不僅不必然導致其未來盈利勝出,還可能因管理運營不善而拖累公司使之不堪重負而步履蹣跚,但不註重研發的公司更可能因為成本、技術、產品的劣勢而敗出。顛覆性創新型企業較之普通創新成長企業又具更高風險,所以在篩選中更是要註意財務數據中風險相關指標的控制。
- 巴菲特與芒格的投資理念
作為格雷厄姆最優秀的學生,沃倫•巴菲特在其前期投資生涯完全遵從其導師低價、高安全邊際與分散風險的投資策略,採用瞭如其自己所稱的“85%是格雷厄姆,15%是費雪”的成長價值投資策略;但事實上他的投資策略裡面是更偏向於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而不是費雪的基本面成長性,在他的好友和合作伙伴查理•芒格加入、融合了芒格的“格子”理論後,巴菲特後期的投資是更偏向於股票的未來成長價值而非其當前的低價的“煙蒂”。
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是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1948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後,從併購經歷中,芒格意識到收購優質企業的巨大利潤空間。芒格認為市場是部分有效的,而這個“部分有效”恰恰給了投資者巨大的盈利可能空間;芒格自己創立的投資公司取得了連續 14 年、年複合收益率 24%的傲人業績。
芒格的投資原則中其實也包含了與顛覆性創新型投資策略相吻合的觀點。在其格子理論與“能力圈”法則之外,芒格認為我們要找的是“複利機器而非便宜貨”,芒格認為,股價便宜但平庸的企業,遠遠不如一家股價合理但卓越的企業。同時,他要尋找的“真正有寬廣護城河的企業”是那些具有高定價能力的公司;而所謂“護城河”,就是能夠使企業禦敵入侵的環城鴻溝,優秀公司總是擁有很深的護城河,且一直不斷地加寬護城河,為公司帶來“可長可久的競爭優勢”。
- 林奇的投資理念
彼得·林奇,是又一位 GARP(Growth at Reasonable Price)成長價值理論的卓越實踐者。他在擔任富達(Fidelity)旗下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經理的 13 年間,基金的 AUM由 2,000 萬美元發展到 140 億美元,其年均複合收益率為29.2%,超越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收益。
林奇(1995)在他的《彼得•林奇教你理財》中明確指出,“資本造就美國人的創造力”,“即使發明家不斷涌現新的想法,也不代表它們會被付諸實施。只有運用資本的魔力,人們才願意投資讓這些發明成真,並迎來了美國創造的黃金時代”。這本質上,也是顛覆性創新企業與資本市場正反饋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早期論證。因為“發明”,對於當時的市場與社會需求,例如,“電話、電報、汽車、橡膠輪胎”,幾乎無一不是“顛覆性的創新”。
成長投資策略的類型 [2]
主要成長投資策略如下:
1、高盈利增長策略顧名思義就是選擇那些盈利增長最快的公司股票,希望這些公司的盈利能夠繼續保持高的增長水平。事實上僅僅憑此一項指標並不能有效判定公司真正的成長性。
2、高凈利潤率策略凈利潤率是衡量一家公司經營效率和在本行業與其它公司競爭能力的最佳指針。選擇該類高凈利潤率的公司就意味著選擇了其所在行業的佼佼者,道理很簡單,既然要投資,當然要選擇表現最好的公司,選擇這類公司投資成功的概率也就自然好於其他公司。
3、高資本收益率(ROE)策略高資本收益率是成長性股票的特征之一。資本收益率等於公司在扣除所有費用後可用於股利分紅的收入與普通股面值相比,再乘以100%。通常用凈資產收益率來代替,該指針越高,反映公司投資能力越強。
4、相對價格強度策略該策略似乎更多地來自於技術分析理論中“順勢而為”的思想和策略,通常買進那些價格增長最快也即相對強度最高的股票,該類投資者相信“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法則。
怎麼看不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