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扭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消費扭曲,即關稅提高國內市場價格使需求量減少所導致的資源閑臵的消費損失。
扭曲是價格對價值或生產成本的背離。當工商品的消費替代率(DRS)與其價格比或曰生產轉換(DRT)不相等時,便出現消費扭曲,即消費者在不同商品上支出的貨幣比與商品的效用比不相等。
西方扭曲理論把消費扭曲主要歸結於消費的外部性,這種現象並不具有普遍意義,儘管是可能的和真實的。在雙重體系中,如果消費品的價格不能反映消費者的選擇和供求關係,消費品的供給結構不能符合消費者理性選擇的最佳效用結構,那麼消費的替代就可能是被動的即由扭曲了的市場供給結構和價格結構決定而不是由消費偏好決定,這種現象正如科爾內所指出的短缺經濟中生產的“強制替代”一樣。國內物價上漲貨出口不如內銷,這時用其它政策鼓勵出口便導致國內供給在一定價格上的短缺;農副土特產品的大量出口導致國內價格上漲;進口消費品高價引起國內替代品價格上漲等等,都是消費扭曲的表現。
消費扭曲的來源[1]
在國內市場疲軟,供應充足,消費品價格放開的情況下,消費扭曲往往不易被髮現。事實上這是一種與配給制、價格控制所不同的消費扭曲。現象上看來,供應充足否定了短缺下的配給制,但事實上,結構的不均衡轉化為價格的不合理,結構性短缺被短缺商品的價格上升所平衡,從而消費扭曲被掩蓋。事實上,商品的價格比與效用比嚴重背離。同時,生產扭曲與消費扭曲互相推進,某些產品價格偏高使大量企業轉向該產品的生產,供給大增,市場充足,消費心理使供求不平衡短期內不會暴露,並通過承受消費扭曲掩蓋生產扭曲。
消費扭曲也來源於消費需求規律的變型,即高級消費品的“吉芬效應”。在中國的一些進口消費品(主要是耐用消費品)的一定價格區間內,一種商品的消費心理是越是價格高,產品越是被認為質量好從而需求強。這就是人們在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時有時會出現高級商品的吉芬效應,因為要用上多年,所以要買好一點的;價格越貴肯定越好,一般人很少懂得某些特殊功能的“價格效用比”。於是當進口貨的價格功能比或價格質量比高於國產貨時,進口貨的需求反而旺盛。人們還發現在耐用消費品市場上存在著一種“反向價格誘導機制”:買漲不買落,越是價格提高,越是需求上升。追求高消費的心理使高價反而受歡迎,這是另一種消費扭曲。這種消費扭曲是進口貨價格扭曲與特殊消費心理共同作用的結果。
- ↑ 張幼文.貿易量與消費扭曲[J].上海經濟研究,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