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泛心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泛心論(panpsychism),泛主體論(pansubjectivism)、自然主義泛心論

目錄

什麼是泛心論[1]

  泛心論這個詞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弗朗西斯科柏德創立的,泛心論持有的觀點是心是世界的基本特性,所有的事物都以某種方式或多或少地擁有精神或者是類似於精神的質。它包含兩層基本含義:

  • 一、心是世界的根本特性,也就是說心這種特性既不能依據其他事物予以解釋,也不能還原為其他任何東西;
  • 二、心是遍在的,即有形實體的每個方面都在某種形式或某種程度上帶有心的特性。

  但是泛心論並沒有一個十分準確的含義,不同的泛心論主義者對“心”、“基本的特性”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

泛心論的理論發展[2]

  泛心論是一種真正古老的學說,其理論淵源可以追溯至泛靈論,這是一種被我們的遠古 祖先們普遍接受的一種常識觀點。從歷史上來考察泛心論理論的發展變化, 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階段:古代泛心論、近代泛心論和當代泛心論。

  在蘇格拉底之後的希臘哲學至中世紀亞里 斯多德主義的漫長時期,哲學領域缺乏泛心論 的理論特征。令人驚奇的是,文藝復興之後,伴隨著科學革命的機械主義世界觀的誕生,泛心論在人們的理論思維里再次複活,甚至取得優勢地位。除了笛卡爾外,這時候的泛心論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賓諾莎、萊布尼茲、貝克萊等。

  古希臘哲學代表人物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柏拉圖早期思想認為,世界可以分為兩個王國,一個是理性王國,是真實的存在,包括了無限的不變的理念另一個則是現成王國,屬於一切可感物體的王國。而靈魂則是第三種存在,是介於並連接互通這兩個世界的存在。

  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對泛心論的探討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可以說是心靈哲學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來的開端,他把首次明確的指出精神和身體是兩種不同的實體,是首個系統的關於心靈的哲學理論,它不僅與人的常識相吻合,更與原始社會以來人們對心靈和靈魂的設想相當一致,它將十七世紀關於世界的科學圖景與人的日常經驗調和起來,形成了一個泛心論的哲學體系。

  查默斯以通過邏輯的、有科學依據的方法,建立了他的泛心論,而西格爾則引用類比物理學上引力的概念、以及量子力學上的多項實驗,試圖證明意識是世界的根本特征,意識單元存在於物理的自然基本單元中,每一個物理的基本單元都有心理的東西存在。指出泛心論是把意識具體化為世界真正根本屬性的最自然的途徑。

泛心論的內容分類[1]

  大致來講,支持泛心論的論證主要分為三類,它們分別為:發生學論證、類推論證以及內在本質論證。

  (1)發生學論證主要針對的是心靈自然化理論中的突現主義,認為心不是自然進化或物理結構上突然出現的結果。發生學論證又區分為先驗的發生學論證和經驗的發生學論證。

  • 先驗的發生學論證:內格爾站在泛心論的立場對泛心論作了典型的先驗發生學論證,他明確地說:複雜系統並不具有突現的特性,複雜系統的所有屬性都源自它的構成成分的屬性以及當它們相互聯結時的相互作用。心理屬性存在於有機體的構成成分當中。
  • 經驗的發生學論證:最流行的泛心論的經驗發生學論證源於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這種論證特別強調了“進化的連續性”,它假定:進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進化只是已經存在的屬性所表現出來的更複雜的形式而已,在此過程中,並不會出現新的奇特的其他屬性。克利福德說:“在進化過程的任何一個點,我們都不能假定從一個生物到其它生物的一個巨大的飛躍……如果我們接受進化論的學說,即使是在最低級的有機體中,在我們的血液中,甚至是在變形蟲中,都存在著對我們來講是不可設想的一些東西,那和我們自己的意識的本質是同一的。”

  (2)類推論證泰勒斯認為:擁有心靈的事物是一些自我移動者,例如有意識的人和其他一些動物。同時泰勒斯觀察到,在某些條件下磁石和琥珀也能夠自我移動,基於上述的類推,泰勒斯相信:“整個宇宙是活的和充滿精神的。”這是一種最為直接的類推論證,它過於簡單且缺乏說服力。當代的泛心論者從新近的量子力學中受到啟發,他們認為量子力學中所體現的一些根本特性支持了泛心論的理論。懷特海把量子力學中的非決定論與泛心論的自由意志相類比,他認為:量子力學的非決定論表達的並不是機械主義所說的盲目性和隨機性,而是體現了某種自發性或自由的本質。通過這樣一種比較,懷特海得出的結論是:在物理世界最基本的量子的層面上,我們能發現精神特性存在的證據

  (3)內在本質論證。在某種意義上講,從內在本質出發論證泛心論的大多數哲學家同時也主張心靈的某種神秘性和不可知論。這種論證的最近的倡導者有羅森伯等。內在本質論證首先假定了存在著關係屬性和內在屬性之間的區分。物理學只能對關係屬性作出說明,而要對整個世界作出完整和全面的說明離不開內在本質的解釋,而內在本質的解釋就是一種心的解釋。

  首先,對事物的關係屬性的解釋或者說傾向性解釋,並沒有說明事物的內在本質。例如,當我們說一個負電子有大約45庫倫電荷時,它表達了什麼意思呢?可能的意思是:在如此這種能量的某電子領域內,該電子傾向於以某種方式運動,但我們還是不能明白電子的電荷意味著什麼,為什麼電子會有如此行動的傾向?正如內在本質論證者所說:科學對原子的內在本質一無所知。

  其次,存在著一些內在本質的明顯的例證。如人們經驗的質的特征,人們在經驗過程中除了身體的物理的、化學的反應之外,還有一種現象學的特征,它是人們經驗的內在本質。這種內在本質是人的意識的根本特征,當人們在感受玫瑰的香氣、草莓的味道時就會發現這種內在的質。這種內在的質既不能還原為非經驗狀態的外部關係,也不能通過物理的因果解釋得到說明,它們具有內在的和非還原的特征。

  最後,我們對內在本質可能是一無所知的,心具有某種神秘性和不可知的特性。可能我們僅僅熟悉的內在本質是我們自己的意識,但是我們對事物的內在本質不熟悉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正如內格爾所說:“我無法感受一個生來又聾又瞎的人的經驗的主觀性,大概他也無法感受我的經驗的主觀性,這並不妨礙我們各自相信另一個經驗具有這樣的主觀性。

參考文獻

  1. 1.0 1.1 高新民, 吳勝鋒. 泛心論及其在當代心靈哲學中的復興[J]. 江西社會科學, 2009(04):52-57.
  2. 王媛君. 泛心論研究[D]. 華中師範大學, 20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泛心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