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泛心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泛心论(panpsychism),泛主体论(pansubjectivism)、自然主义泛心论

目录

什么是泛心论[1]

  泛心论这个词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弗朗西斯科柏德创立的,泛心论持有的观点是心是世界的基本特性,所有的事物都以某种方式或多或少地拥有精神或者是类似于精神的质。它包含两层基本含义:

  • 一、心是世界的根本特性,也就是说心这种特性既不能依据其他事物予以解释,也不能还原为其他任何东西;
  • 二、心是遍在的,即有形实体的每个方面都在某种形式或某种程度上带有心的特性。

  但是泛心论并没有一个十分准确的含义,不同的泛心论主义者对“心”、“基本的特性”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

泛心论的理论发展[2]

  泛心论是一种真正古老的学说,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泛灵论,这是一种被我们的远古 祖先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常识观点。从历史上来考察泛心论理论的发展变化, 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古代泛心论、近代泛心论和当代泛心论。

  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希腊哲学至中世纪亚里 斯多德主义的漫长时期,哲学领域缺乏泛心论 的理论特征。令人惊奇的是,文艺复兴之后,伴随着科学革命的机械主义世界观的诞生,泛心论在人们的理论思维里再次复活,甚至取得优势地位。除了笛卡尔外,这时候的泛心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斯宾诺莎、莱布尼兹、贝克莱等。

  古希腊哲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柏拉图早期思想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两个王国,一个是理性王国,是真实的存在,包括了无限的不变的理念另一个则是现成王国,属于一切可感物体的王国。而灵魂则是第三种存在,是介于并连接互通这两个世界的存在。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对泛心论的探讨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可以说是心灵哲学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的开端,他把首次明确的指出精神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实体,是首个系统的关于心灵的哲学理论,它不仅与人的常识相吻合,更与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对心灵和灵魂的设想相当一致,它将十七世纪关于世界的科学图景与人的日常经验调和起来,形成了一个泛心论的哲学体系。

  查默斯以通过逻辑的、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建立了他的泛心论,而西格尔则引用类比物理学上引力的概念、以及量子力学上的多项实验,试图证明意识是世界的根本特征,意识单元存在于物理的自然基本单元中,每一个物理的基本单元都有心理的东西存在。指出泛心论是把意识具体化为世界真正根本属性的最自然的途径。

泛心论的内容分类[1]

  大致来讲,支持泛心论的论证主要分为三类,它们分别为:发生学论证、类推论证以及内在本质论证。

  (1)发生学论证主要针对的是心灵自然化理论中的突现主义,认为心不是自然进化或物理结构上突然出现的结果。发生学论证又区分为先验的发生学论证和经验的发生学论证。

  • 先验的发生学论证:内格尔站在泛心论的立场对泛心论作了典型的先验发生学论证,他明确地说:复杂系统并不具有突现的特性,复杂系统的所有属性都源自它的构成成分的属性以及当它们相互联结时的相互作用。心理属性存在于有机体的构成成分当中。
  • 经验的发生学论证:最流行的泛心论的经验发生学论证源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这种论证特别强调了“进化的连续性”,它假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进化只是已经存在的属性所表现出来的更复杂的形式而已,在此过程中,并不会出现新的奇特的其他属性。克利福德说:“在进化过程的任何一个点,我们都不能假定从一个生物到其它生物的一个巨大的飞跃……如果我们接受进化论的学说,即使是在最低级的有机体中,在我们的血液中,甚至是在变形虫中,都存在着对我们来讲是不可设想的一些东西,那和我们自己的意识的本质是同一的。”

  (2)类推论证泰勒斯认为:拥有心灵的事物是一些自我移动者,例如有意识的人和其他一些动物。同时泰勒斯观察到,在某些条件下磁石和琥珀也能够自我移动,基于上述的类推,泰勒斯相信:“整个宇宙是活的和充满精神的。”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类推论证,它过于简单且缺乏说服力。当代的泛心论者从新近的量子力学中受到启发,他们认为量子力学中所体现的一些根本特性支持了泛心论的理论。怀特海把量子力学中的非决定论与泛心论的自由意志相类比,他认为:量子力学的非决定论表达的并不是机械主义所说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而是体现了某种自发性或自由的本质。通过这样一种比较,怀特海得出的结论是:在物理世界最基本的量子的层面上,我们能发现精神特性存在的证据

  (3)内在本质论证。在某种意义上讲,从内在本质出发论证泛心论的大多数哲学家同时也主张心灵的某种神秘性和不可知论。这种论证的最近的倡导者有罗森伯等。内在本质论证首先假定了存在着关系属性和内在属性之间的区分。物理学只能对关系属性作出说明,而要对整个世界作出完整和全面的说明离不开内在本质的解释,而内在本质的解释就是一种心的解释。

  首先,对事物的关系属性的解释或者说倾向性解释,并没有说明事物的内在本质。例如,当我们说一个负电子有大约45库伦电荷时,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可能的意思是:在如此这种能量的某电子领域内,该电子倾向于以某种方式运动,但我们还是不能明白电子的电荷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电子会有如此行动的倾向?正如内在本质论证者所说:科学对原子的内在本质一无所知。

  其次,存在着一些内在本质的明显的例证。如人们经验的质的特征,人们在经验过程中除了身体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之外,还有一种现象学的特征,它是人们经验的内在本质。这种内在本质是人的意识的根本特征,当人们在感受玫瑰的香气、草莓的味道时就会发现这种内在的质。这种内在的质既不能还原为非经验状态的外部关系,也不能通过物理的因果解释得到说明,它们具有内在的和非还原的特征。

  最后,我们对内在本质可能是一无所知的,心具有某种神秘性和不可知的特性。可能我们仅仅熟悉的内在本质是我们自己的意识,但是我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不熟悉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正如内格尔所说:“我无法感受一个生来又聋又瞎的人的经验的主观性,大概他也无法感受我的经验的主观性,这并不妨碍我们各自相信另一个经验具有这样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 1.0 1.1 高新民, 吴胜锋. 泛心论及其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复兴[J].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4):52-57.
  2. 王媛君. 泛心论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泛心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