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汽車消費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汽車消費

  汽車消費是指個人或集體利用汽車產品用於滿足個人生活需要或集體需求的行為和過程。

汽車消費的關聯效應[1]

  汽車產業既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較高的關聯效應。

  1.汽車產業的前向關聯。汽車產業的前向關聯產業主要包括原材料工業、設備製造業、能源工業、機械電子紡織業等配套產品。原材料工業包括鋼鐵、有色金屬橡膠塑料玻璃塗料等。設備製造業包括鑄、鍛、熱、焊、沖、壓、機加工、油漆、電鍍、試驗、檢測設備等配套產品。能源工業包括石油開采和加工供給等。此外還包括工業機械、電子、電器化工建材、輕工、紡織等配套產品及零部件等。以日本為例,1980年日本汽車工業用各種原材料占其總量的比率,鋼材為17.5%、特種鋼材為20.6%、橡膠為53.2%、彈簧為61.2%、鋁錠為80.6%、軸承為32.6%、聚氯乙烯為1O.1%、塗料為11.1%。而美、日、英、法等國,鋼材、玻璃、石油、鎳、鋁等原材料在汽車工業上的消耗均占首位。我國汽車產業對原材料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2002年汽車產業對相關工業產品的需求占其總產量的比例為:鋼材6.9%、生鐵0.75%、標準煤0.59%。

  2.汽車產業的後向關聯。汽車產業的後向關聯主要包括銷售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公路建設業。銷售業主要包括汽車及零件銷售。服務業主要包括金融保險廣告租賃、司機培訓、維修、汽車救援、汽車美容、加油站、停車場等。交通運輸業主要包括汽車客貨運輸業、城市公共交通業、汽車租賃業。公路建設業主要指公路改造建設和維護。

  汽車產業有極高的產業關聯性和波及作用,對經濟有巨大的推動力。據有關資料顯示,日本汽車產業對其他產業帶動的直接度為1:2.4—2.7。1990年,日本汽車工業的每1個就業崗位可為其他部門形成7個就業崗位。美國的汽車行業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更高,約占全國就業人員總數的1/6。1990—2003年,我國汽車工業職工人數占全國職工人數比重為1.2%一2.O%,並呈上升趨勢。

汽車消費的影響因素[1]

  1.巨集觀經濟環境。巨集觀經濟環境因素包括國家巨集觀經濟政策、區域經濟環境和業內競爭等方面。

  (1)國家巨集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國家制定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規,其內容可能會促進或限制汽車消費。如當前對汽車消費稅的征收,不分車型統一標準,對購買力較低的消費者有很大影響。如果能夠根據車型的不同,對於豪華型汽車征收較高的消費稅,而對於經濟適用型汽車征收低消費稅或是免稅,將會大大促進汽車的消費。(2)區域經濟環境對汽車消費的影響也很大。2004年我國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而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人均收入已達到4000美元左右,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直接影響了對汽車的消費。大城市的汽車購買力要遠遠高於中小城市。(3)激烈的汽車市場競爭對於汽車消費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從2004年開始,汽車企業為了搶占市場,紛紛下調汽車價格,引發了新一輪的價格戰,個別車型的價格下調了1—2萬元,極大地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2.消費者的收入狀況。(1)消費者的收人情況直接決定了他的購買能力。消費者的收入越高,其產業消費結構越高。汽車作為高檔消費品,其消費情況受消費者的收入影響較大。20002004年,GDP增長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6%。居民收入增幅的降低對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具有高度的敏感性。(2)收入差距的擴大也壓抑了消費需求。有資料顯示,從2000—2004年,最高收入者與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以年4.10%的速度擴大,財富以年1.53%的速度向少數富人集中。(3)居民預期收入的降低和預期支出的增加也制約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國有企業改革強調效率導致減負增效,結構性調整帶來“摩擦性失業”,同時社會各階層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比重減少,其他收入比重增加。目前我國政府正在對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社會福利制度進行改革,著手構建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但人們對住房、醫療、教育、勞保等方面的改革及結果並不十分清楚,難以做出準確預期與判斷。

  3.消費政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急需尋求新的消費熱點,但是限制汽車消費的政策卻沒有大的改變。目前中國的汽車消費政策存在的問題很多。名目繁多的價外稅費使得消費者不得不承受高昂的不合理稅費,汽車稅費成了一些部門創收的主要來源。除了國家規定的稅費之外,許多省、地、市、縣級政府都出台了對汽車的收費項目。過多的稅費附加嚴重影響了汽車消費市場的擴大。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企業,或明或暗地在汽車消費和流通領域為外地產品製造障礙。消費政策沒有充分體現政府產業政策意圖,激勵性汽車消費政策啟動緩慢。例如國家鼓勵經濟適用車的生產,但在消費稅上卻實行統一稅率,根本不能起到引導消費的目的。汽車消費貸款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可以緩解資金壓力,促進合理消費,對生產企業可以減少資金占用,對經銷商可以向銀行轉移欠款風險,對銀行則可以找到新的資金投向,因而被視為啟動汽車消費市場的“金鑰匙”。但國內汽車消費者信用體系不健全,無疑加大了銀行的汽車消費信貸風險。銀行無法根據消費者的信用水平制定差別利率和歸還保證手段,在貸款利率受管制的情況下,為降低金融風險,銀行被迫設置較高的門檻,且手續繁雜、耗時冗長,將許多消費者阻擋在市場之外。

  4.消費環境。(1)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影響了汽車消費。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里,汽車沒有被當成消費品,而是生產資料消費者協會也不受理有關汽車方面的投訴。現在雖然承認了汽車是消費品的性質,並出台了缺陷汽車召回制度,但是仍然存在著配套法規不完善、保障機制不健全、認定標準不明確,以及處罰力度不足等方面問題,難以有效地約束企業的行為,保護汽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相關服務業沒有統一標準,也限制了汽車消費。在汽車售後、汽車保險、汽車租賃、汽車維修、汽車救援、汽車美容等方面由於沒有統一標準,為汽車提供的配套設施及服務質量高低不一,服務內容也相距較遠。在汽車使用過程中,維修保養的服務質量普遍沒有保障,汽修行業沒有相應的服務標準,相關部門監管不力,車主被欺被宰現象非常普遍。

  5.城市規劃和交通管理。當前在一些城市的城市規劃中,採取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相分離的原則,如長春市政府的南遷工程。此類規劃刺激了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但是有些城市的規劃還缺乏戰略眼光。如多數城市建設落後,造成城市交通疏導愈發困難;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很多老城區的改造規劃不能徹底解決交通堵塞的問題,而新城區也往往由於規劃的滯後,剛修幾年的道路,很快就出現堵車的現象;城市小區停車場設置不足。總的來說,國內大部分路面鋪裝水平低,車速低,通過能力差;城市道路狹窄、道路非網路化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觀,高速度、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統尚未形成,城市內混合交通、非交通占用道路的情況非常普遍;交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與設計相應的通車能力相去甚遠,降低了原本不足的交通設施的使用效率。據建設部城市交通工程技術中心對全國23個大城市停車現狀的調查,城市機動車保有量與停車位之比平均為4.84:1,比例嚴重失調。這些問題的解決,要求城市建設要適應現代城市交通快速、機動的特點,特別是要適應中國進入汽車消費時代的要求,應科學規劃、適當超前。

參考文獻

  1. 1.0 1.1 董本雲,張少傑.我國汽車消費的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5,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汽車消費"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