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收入假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相對收入假說(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簡稱RIH)也稱杜森貝里的短期消費函數、“不可逆性”假設消費函數模型、相對收入假設
目錄 |
相對收入假說是1949年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杜森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在《收入、儲蓄和消費者行為理論》中提出來的。同年,莫迪利安尼在所著的《儲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動:經濟預測問題》一文中,也獨立地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它是早期較有影響的一種消費理論。該假說間接的說明瞭消費對於經濟周期穩定的作用。
絕對收入假說:收入的絕對水平決定消費(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相對收入假說:收入的分配狀況及消費者歷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決定消費(詹姆斯·杜森貝里 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生命周期假說:消費者根據一生的收入流來優化一生的消費流(弗蘭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持久收入假說:持久性(而非暫時性)收入水平決定消費(米爾頓·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相對收入假說內容[1]
2、儲蓄率要受到利率、收入預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長率、人口年齡分佈等多種因素變動的影響;
3、在經濟周期的短期中,儲蓄率取決於現期收入與高峰收入的比率,從而邊際消費傾向也要取決於這一比率,這也就是短期中消費會有波動的原因,但由於消費的棘輪作用,收入的減少對消費減少的作用並不大,而收入增加對消費的增加作用較大;
4、短期與長期的影響結合在一起。
由於消費是一種社會行為,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相對收入假說強調了人們消費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特別是高收入集團對低收入集團的示範效應,這一點是十分有意義的。相對收入假說中關於棘輪效應的論述解釋了消費的穩定性,說明瞭消費對經濟穩定的作用。但是,相對收入假說同樣缺乏充分而有力的經驗證明,弗里德曼認為可以把相對收入假說作為持久收入假說的一個特例。
相對收入假說的兩大效應[2]
(1)示範效應
示範效應是指某些消費者個人或家庭的消費支出和收入的高低變化對其他消費者和家庭消費支出的影響作用,即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時在空間上進行相互比較,試圖在消費水平上超過別人或至少不低於同一階層的其他人。所以,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僅受自身收入的影響,也受他人消費支出和收入的影響。
示範效應的模型
在現期收入不足的情況下,消費者可能會動用儲蓄或通過借貸來增加其消費支出。其模型為:
其中:
式中,表示消費者的平均收入,Yi為個別消費者收入,Ci為消費支出。
消費示範效應產生的原因:
消費的“示範效應”是由於消費的外部性,即偏好和效用在個人間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依賴而產生的。
(2)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是指人們在時間上將其消費與自己的過去消費進行對比,消費支出只能上升,而難以在現期收入下降時也隨之下降的現象。
杜森貝里反對凱恩斯的消費者行為在時間是可逆的觀點,認為消費支出在時間上是不可逆的,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僅受現期收入的影響,也受過去收入和消費水平的影響,特別是過去“高峰”時期收入和消費的影響。即使現期收入有所下降,仍可能通過減少儲蓄或借貸消費以保持過去“高峰”時期的消費水平。
消費或儲蓄是現期收入與以前最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只要現期收入與按物價指數調整過的以往最高收入之比是一個常數,現期消費與現期收入之比也就是一個常數,即:
b > 0
式中,St、Ct、Yt分別是t期的儲蓄、消費、收入,Ymax是過去曾達到的最高收入,a、b為常數。
這種“後顧”的消費行為使消費者的消費支出變化往往落後於收入的變化。當收入減少時,由於消費的不可逆性,消費者在較短時期內仍將維持過去“高峰”時期的消費水平。這種消費只能上升很難下降的現象,類似於“棘輪機”,對消費的下降起阻礙作用,因此稱為“棘輪效應”。
圖:棘輪效應的作用圖
當收入沿著長期趨勢增長時,C和Y沿著C=kY變動,APC保持不變。假定現在的消費為C0,Y0點是歷史上的高峰收入。若經濟衰退,Y降低至Y1,C將不會沿著C=kY減少,而是沿著短期消費曲線減少至C1; 當經濟複蘇,Y提高到Y2,C迅速增加到C2;若Y再減少到Y0,C也只會降到C3,而不是C0。如此反覆,短期消費曲線就像棘輪一樣,對消費下降起著阻滯的作用。
示範效應在消費中的重要性
強調消費是一種社會行為,即人們消費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特別是高收入集團對低收入集團的示範效應。
示範效應是普遍存在的。發展中國家面臨兩種示範效應:一是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與方式對發展中國家的示範效應;另一是發展中國家高收入集團對低收入集團的示範效應。
示範效應的存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經濟發展,但也會導致“消費早熟”或“超前消費”現象。
棘輪效應的作用與缺陷
相對收入假說中關於棘輪效應的論述解釋了消費的穩定性,說明瞭消費對經濟穩定的作用,這一點是有道理的。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該理論關於消費不對稱性的解釋是值得懷疑的。原因:從實際情況看,短期中消費與收入呈現正相關變動,並不存在明顯的不對稱性。
杜森貝里試圖將相對收入假說運用到其他方面,例如用偏好相互依賴原理研究福利經濟學、提出新產品的需求增長模型用消費習慣的不可逆性解釋經濟周期、將儲蓄率的決定用於 對經濟周期的研究等。
相對收入假說是對絕對收入假說的修正與發展,但本身也有不完善之處,尤其是缺乏經驗研究。
- ↑ 卓宇.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
- ↑ 第6章 消費理論的發展,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課件
上網找了很多資料,相對收入假說應該是由杜森貝里提出,還是哪裡有誤,是不是應該說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