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新產業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產業區(New Industrial District)

目錄

什麼是新產業區[1]

  新產業區是指面向國內、國際市場中小型企業在一定地理區域內集聚而成的,以本地結網和根植性為特征的既競爭又合作的中小型企業的綜合體。

新產業區的基本內涵[2]

  新產業區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新產業區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新企業快速衍生和成長的載體。新產業區的“新”在一定意義上代表在過去非工業化地區或正在工業化地區新發展的產業區。二是通過促進持續的產業創新活動建立比較優勢。產業區的網路中存在許多的網路結點,包括企業、大學或研究機構、中介服務組織、政府及公共部門金融機構,需要發展各結點間所形成的關係鏈條,實現協同創新。如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就是城市創新群落的重要類型。三是合作網路。強調產業區成功的關鍵是區內企業之間及企業與其它行為主體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合作網路,增加產業區的競爭力

新產業區在區域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功能[2]

  第一,新產業區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試驗區和領跑區。工業經濟活動是新產業區產業聚集的主要領域,它對區域工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新產業區作為承載製造業和其他工業部門的有效空間載體,促使越來越多的生產要素集中於特定的區域,進而在經濟質量和總量增長、引入高新技術、發展生態工業、先進管理理念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第二,工業活動高度聚集的新產業區,通常會有相對較高的投入產出比。新產業區內的企業由於享有勞動市場共用、投入共用、技術傳播共用和交易成本降低等多種優勢,通常能獲得遞增的收益和較高的創新能力。在市場的引力和來自政府的推力下,新產業區的生產要素配置功能和增加產出功能的效應將會不斷強大,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發展顯著變化。

  第三,新產業區的發展是提高區域城市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渠道。新產業區的產業聚集效應及產業之間特有的關聯效應會吸引更多的廠商聚集,在產業聚集的同時,帶動人口的流入和聚集,帶動周邊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在加速工業化發展的特定時期,新產業區與城市擴展開闢的新城區常常具有地理空間意義的同位性,在新產業區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通常伴隨著區域城市化水平有效提高的過程。

新產業區的作用[3]

  1.新產業區是產業地域集中的一種新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聚集意義外特別強調專業化和小企業集群強調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以及制度的建設。所以,新產業區可以稱為“社會經濟綜合體”。

  2.新產業區是一個由中小企業組成的地域系統;具有積極的外在性企業間密切合作在創新的基礎上競爭;具有相互信賴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積極的自助組織。

新產業區的分類[3]

  (一)理論分類

  第一類是由低內源力、低競爭力企業組成的無政府干預的地方生產系統;

  第二類是由低內源力、低競爭力企業組成的、存在相當政府干預的、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地方生產系統;

  第三類是由高內源力、高競爭力企業組成的、中小企業密切合作的、無政府干預的、創新力較強的地方生產系統;

  第四類是由高內源力、高競爭力企業組成的、有政府干預的高水平創新能力的地方生產系統。

  (二)產業組成分類

  1.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科技園

  (2)技術城

  (3)高新技術產品加工區

  2.新工業區

  新工業區是新產業區的一種普遍的形式。其內容是不限定區內的企業是否為高新技術企業,而是以發展現代製造業為主體,形成產業的聚集。包括:

  (1)工業園區

  (2)出口加工區

  (3)專業性產業聚集區

  3.現代農業園區

  現代農業園區是新產業區的一種擴展形式,主要是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加快培育區域的農業主導產業,形成農業的產業化經營;較一般農業區的技術、資金密集能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

新產業區的背景[4]

新產業區的國際討論背景

  當前,在西方經濟地理學等有關學術領域,新產業區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重要概念,成為區域研究的重要前沿課題。大量文獻對美國矽谷、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格納、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等地的新產業區進行了實例研究。在研究中既存在共識,又存在分歧,學術討論正在向縱深發展。

  在跨世紀的新技術革命時代,生產驅動的標準化大批量產品的剛性生產方式,正在轉變為市場驅動的小批量定製產品柔性生產方式,新產業區是世界上以柔性生產方式為主的最發達經濟區域的典型象徵。西方大量文獻表明,它們為技術創新提供了特殊的文化環境。其中,鑒定新產業區與否的重要標誌,是區內小企業密集,企業間形成穩定的合作網路(包括正式的合同和非正式的信息交流)以及企業扎根於本地文化的性質。由於新產業區內的穩定而密切的地方聯繫網路,使這種區域成為“集體企業家”。研究指出,當代發達的世界經濟正是由這樣一些柔性生產綜合體拼合而成的。前幾年,關於新產業區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活動主要是在發達國家中進行的,討論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區域創新環境問題,包括本地行為主體間的聯繫、聯繫的性質和根植性、公司-供應商-客商的地理接近性,以及學習型區域的文化等。

  1995年1月,國際著名學者、南韓樸杉沃和美國馬庫森教授聯名在《環境與規劃A》第 27 期上發表文章,根據南韓發展最快的兩個產業區的經驗提出,由於發展中國家不存在發達國家的新產業區現象,應當把新產業區的概念一般化,並提出了發展中國家新產業區的特點:發展迅速、產業區間勞動力流動以及國際的產業聯繫等。鑒於這樣的分析,他們提出了衛星產業區(Satellite Industrial District)的概念,用於分析發展中國家的新產業區問題。最近,國際刊物《環境與規劃A》1998年第31捲第4期上刊載的“北京新技術集聚體分析:它是正在形成的新產業區嗎?”一文,使發展中國家之間對新產業區問題的討論正式展開,引起了國際有關學術界的重視。   

新產業區在我國的研究背景:柔性生產系統

  8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發達國家內的資金積累方式已經從所謂福特製走向後福特製,具有福特製特點的製造業公司,越來越多地把標準化產品的裝配工廠建立在本國邊緣地區或第三世界的生產地點。在我國廣大地區現存的剛性生產方式,是使用不靈活的機械和固定的生產流水線,利用企業內部規模經濟和較低技能的工人,大規模地生產標準化的廉價產品,從而獲得生產力。在從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加速的技術進步和多樣化的消費方式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從剛性生產方式逐漸向柔性生產方式轉變。柔性生產方式的特點,是小批量生產定製的產品,以靈活地滿足市場變化的需求電腦輔助設計和製造(CAD/CAM)、柔性製造系統(FMS)等新技術的發展,將為和正在為柔性生產方式提供條件。柔性生產方式對組織創新的要求,是靈活的、網路化的組織合作。

參考文獻

  1. 欒貴勤,楊鳳華.浙江新產業區制度結構分析[J].鷺江職業大學學報,2005(2)
  2. 2.0 2.1 李天舒,宋帥官.新產業區產業生態化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0(9)
  3. 3.0 3.1 第三講 區域產業結構與產業佈局.區域經濟學.重慶工商大學網路精品課程
  4. 王緝慈.簡評新產業區的國際學術討論[J].地理科學進展,1998(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Gaoshan2013,Lin,Mis铭,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產業區"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