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1个条目

數據民主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數據民主化(Democratizing Data)

目錄

什麼是數據民主化

  數據民主化是指將政府、企業、機構等所擁有的各類公共數據推上互聯網,允許任何人訪問和下載。公民有權使用他們自己認為合適的數據,自己選擇幫忙的專家和應用,而且只在任務需要幫手時。也就是說,公民擁有數據的知情權、發言權和決策權。

數據民主化的發展

  1991年免費操作系統Linux橫空出世;1990年代起,互聯網的普及為軟體自由運動推波助瀾。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個人採納了開放源代碼的做法,“開源(Open Source)”一詞被正名並獲得全世界軟體行業的認同。

  軟體由代碼和數據共同組成。當開放代碼成為共識和現實的時候,新一代的創新者,又將眼光投向了數據。但是代碼開放只涉及技術層面,而數據開放涉及面太廣,不僅關乎技術,還與數據內容相關,直指安全與隱私。因而數據開放面臨更大的挑戰和阻力,數據開放也沒有像代碼開放一樣在商業領域興起。數據開放的訴求,首先指向了公共領域和公共數據,即政府採集、擁有的數據。

  數據開放運動沿襲了軟體開源運動的很多訴求,如通用非專有、機器可處理、獲取無歧視等,數據開放運動可謂是開源運動在軟體領域的深化。這種深化,不僅局限在技術領域。對美國社會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已經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

  2006年奧巴馬還在擔任美國國會參議員期間,和另一參議員聯合推出了《聯邦資金責任透明法案》(FFATA),這個法案後來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被稱為《科伯恩——奧巴馬法案》。根據這一法案,2007年,USAspending.gov上線發佈,成為美國聯邦政府發佈公共支出信息的門戶網站。這是一個巨大的數據開放網站,可以對聯邦政府2000年以來高達3萬億的政府資金使用情況以及30多萬個政府合同商所承包的項目進行跟蹤、搜索、排序、分析和對比,其數據每兩周更新一次。網站上線之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極大好評。

  2009年奧巴馬就任總統,上任第一天在他的總統備忘錄《透明和開放的政府》中闡述“多方協作”理念:“政府應該是多方協作的。多方協作讓人民積极參与政府工作。各行政部門和機構應利用新工具、方法和系統,在各部門之間、各級政府之間全面協作。此外還要與非盈利組織、企業和個人進行協作。各行政部門和機構要廣泛征求公眾的反饋,以評估協作的效果,確定新的協作機會。”他認為“人民知道得越多,政府官員才能更加負責任”。

  2009年3月,奧巴馬任命聯邦政府歷史上第一位首席信息官,4月他又任命了首位首席技術官;經過多個部門的溝通磨合、剋服了眾多的分歧意見,聯邦政府數據開放門戶網站Data.gov上線發佈,全面開放政府擁有的公共數據。這些數據,其中許多曾經是政府管理人員的內部決策參考,是官員的“專利”,市民大眾無權使用;而今,這些數據允許全球任何人訪問和下載。這一做法被稱為“數據民主化”。截至2011年12月,僅在Data.gov網站上,就彙集了1140個應用程式和軟體工具、85個手機應用插件。其中有近300個是由民間的程式員、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自發開發的。

  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開放政府擁有的公共數據,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更重要的是,Data.gov不僅僅是一個創新的結果,它的出現,代表著數據在社會的自由流動、知識向大眾的自由流動,這位更多的大眾創新、社會創新提供了一個平臺。

  數據不會被它所激發的思想和創新消耗,相反,它可以為創新提供無窮的燃料。一小片合適的信息,可以促使創新邁進一大步。一組數據,可能會得到數據收集人難以想象的應用,也可能會在另一個看起來毫不相關的領域得到應用,因為這些創新型應用,數據的能量將層層放大。

數據民主化運動的興起[1]

  英美等國正在發生的數據民主,雖然沒有流血示威貫穿其中,但也不是至上而下的仁政,還是社會各界力爭的結果。在英國,“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就在為此一直力爭。2009年3月,他利用一次科學年會上演講的機會,呼籲政府公開數據,並帶領臺下的聽眾一起喊口號“原始數據!現在就要!”。還有一次,伯納斯·李瞭解到時任首相布朗將會和他一同出席一次頒獎典禮。他準備了一大套說辭和理由,準備“轟炸”首相。在這樣一次貌似偶然的談話之後,他取得布朗的支持,被任命為內閣的高級顧問。

  伯納斯·李很快遭遇了政府的銅牆鐵壁。幾乎每一個部門對公佈數據都疑慮重重,拒絕公開的理由可謂五花八門、舉不勝舉,但重中之重,還是擔心公眾對數據會有和政府不一樣的解讀、分析和結論。伯納斯·李四處碰釘,他總結說:這項改革涉及到官僚文化的改變,難!

  伯納斯·李決定在英國舉行一次公共數據的開發應用大賽,以此彰顯全民數據共用的效果。這個競賽成了轉折點,2009年夏天,伯納斯·李帶著普通人開發的若幹小程式,在白金漢宮給全體內閣部長做了一次展示,最終贏得了他們的背書。2010年1月,英國政府的數據門戶網站出台。除去地理信息之外,該網站公佈了3000多項民生數據,從每一套房產的成交價,到每一起交通事故的時間地點,再到各項巨集觀經濟指數,包羅萬象。

  5月11日,英國新首相卡梅倫走馬上任。三把火之一,就是迅速認可了這場數據民主運動,並正式提出了“數據權”(Right to Data)的概念,指出這是信息社會一項基本的公民權利,承諾要繼續在全社會推向深入。5月25日,英國女王在議會發表演講,也強調要全面保障公眾的“數據權”。數據民主,已然深入人心,併成了英國新政府的前進方向,伯納斯·李的努力可謂結出了正果。

  隔洋相望,美國的數據民主運動,也是一個“爭”字貫穿始終,過程甚至高度相似。2009年5月,為了深化數據民主的概念,美國也組織了一次和英國類似的公共數據開發應用大賽。大賽的幕後推手邁克爾·克萊(Michael Klein)原是一名商人、律師,和伯納斯·李相比,他是小人物。但他志向不小,2006年以來,為了這項公共事業,他四處奔走,先後捐出了個人資產近500萬美元,組織籌建了專門的非政府機構陽光基金會(Sunlightfoundation.com),後來成為數據民主化運動當中的生力軍。

  當然,推動一項社會變革,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眾多的民間組織、新聞媒體也紛紛投身其中。多年來,英國的《衛報》一直在為數據民主搖旗吶喊,發起過多輪輿論攻勢。在美國,技術民主中心(Cdt.org)、開放政府(Opensecrets.org)、陽光基金會更是其中的中流砥柱。在他們的游說呼籲之下,2009年1月,奧巴馬上任的第一天,就發表了“開放政府”備忘錄,併在白宮增設了首席技術官一職,專門負責數據公開工作。2009年5月,美國政府推出世界第一個數據門戶網站之後,社會各界並沒有鳴金收兵,而是繼續發起網上簽名等一系列運動,總結指出政府所公佈數據的不足。今年4月,30個聯邦政府直屬部局向社會宣佈了各自的下一波數據公開計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品頭論足,多個組織聯合上書白宮,直言12個部門的計劃空洞無物。白宮被迫公開承認有若幹部門的計劃缺乏可操作性,需要重新制定。

  此外,在這場數據民主化的運動當中,還有千千萬萬普通人的身影和志願者的貢獻。在英國,有上千名程式員通過網路聚集在一起為數據公開提供義務的技術支持,開發出來的新軟體,又被作為開源軟體免費供公眾使用。在美國,不僅有人打義工,甚至還有“好事”者越俎代庖,自己收集整理公共數據,提交白宮。在這種態勢下,僅僅一年的時間,美國數據網站上公開的數據從最早的47項激升到今天的272677項,正所謂積滴水而成大海。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Mis铭,苏青荇,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數據民主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