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挖坑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挖坑理論

  挖坑理論是西方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一個經濟學理論,這個理論是指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讓政府出錢請工人開工,由此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挖坑理論的產生[1]

  在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他通過一則“挖坑”的寓言故事引申出了政府干預理論。

  烏托邦國處於一片混亂中,整個社會的經濟處於完全癱瘓的境地,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們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政府決定興建公共工程,雇佣200人挖坑。200人挖坑,就需要200把鐵鍬,於是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生產鋼鐵的企業也開工了;挖坑還得給工人發工資,這時食品行業也開工了。通過挖坑,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大坑終於挖好了,政府再雇200人把這個大坑填好,又需要200把鐵鍬……蕭條的市場終於一點點複蘇了。經濟恢復後,政府通過稅收,償還了挖坑時發行的債券,一切又恢復如常了。

  在凱恩斯之前的西方經濟學界,人們普遍接受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的觀點,然而,自由競爭導致財富不均,經濟周期性震蕩,社會矛盾也愈加尖銳。1929~1933年間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就是自由經濟主義弊病爆發的結果。因此,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政府干預主義者浮出水面,他們的主要觀點就是政府不再僅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必須平衡以及調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重大結構性問題。這就是政府干預理論。

  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調控的主要手段有價格稅收信貸匯率等。

  從經濟學角度講,巨集觀調控就是巨集觀經濟政策,也就是說,政府在一定時候可以改善市場結果。當然,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是說它總是能夠調控市場。什麼時候能夠調控,什麼時候不能呢?這就需要人們利用巨集觀調控經濟學原理來判斷什麼樣的政策在什麼情況下能夠促進經濟的良性迴圈,形成公正有效的經濟體系,而什麼時候巨集觀調控又無法實現既定目標。

  相比於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凱恩斯強調政府的作用,認為政府可以協調社會總供需的矛盾,制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進行重要的資源協調和產業調整。

  不過,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陷入了“滯脹”的狀態,無論政府如何揮舞那隻“看得見的手”,經濟總是停滯不前,而物價卻在不斷地上漲。這便是“政府失靈”的狀況。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中,為了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人們認為“兩隻手”應配合運用。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政府干預的積極方面及其局限性。

參考文獻

  1. 白島編著.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挖坑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