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扭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工資扭曲可定義為實際工資與均衡工資的差額中剔除掉不可預測的因素之後的剩餘部分,若該部分為正值,說明工資被向上扭曲,反之則被向下扭曲,若為0,則說明工資未被扭曲。
工資扭曲最早存在於被統治階級,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級都是無償占有大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果,被統治階級的勞動報酬被嚴重扭曲。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對此做出瞭解釋,即統治階級的私有制是導致被統治階級工資扭曲的根源。
而二戰之後,隨著經濟學理論的逐漸完善、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以及國際分工不斷加深,導致工資扭曲的因素也呈現出了多元化和複雜化的特征,並且從2O世紀中葉開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經歷了勞動報酬份額的下降。其中,從1975至2000年這25年間,發達國家平均勞動報酬份額降低了約5個百分點,新興市場經濟體降低的幅度更大,對此,私有制的理論已難以做出合理的解釋。由此,Solow認為要素的收入分配會受到生產技術水平的制約,因為在不同的生產技術水平下,要素之間的替代彈性不同,而要素的替代彈性能夠影響要素的相對價格,從而影響要素的報酬份額。2O世紀中葉正是新科技革命的開端,之後,新科技革命逐漸推動了生產技術的革新,導致上述現象的發生。除了生產技術水平以外,全球化、國家政策、勞動力市場的狀況等也會導致工資扭曲,下麵分別予以介紹。
首先,全球化會對各個國家的勞動力市場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導致工資扭曲。Guscina發現全球性勞動報酬份額下降的原因在於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使發達經濟體與轉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投資等來往日益頻繁,使轉型經濟體欠發達的勞動力市場受到衝擊,造成發展中國家的工資扭曲。Harrison指出工資扭曲和勞動者的談判能力密切相關,但全球化能夠增強發達國家中資本的談判地位,相應地,勞動者的談判能力就會削弱,由此造成發達國家的工資扭曲。其次,國家政策和制度是造成發展中國家工資扭曲的一個原因。在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之下,Harris認為城市最低工資法會導致工資向上扭曲,因為城市最低工資水平一般要高於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工資,從而產生失業並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涌人城市,使失業程度進一步加重;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國家法律、制度上的漏洞也會給工資扭曲的產生提供條件。同時這些國家也經歷著產業升級和所有制結構的轉變。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工資扭曲,其中以工資向下扭曲為主。此外,為緩解就業壓力,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非正規就業的現象,而非正規就業往往具有工作不穩定、工資低、福利差等特點,極易出現工資扭曲。
再次,勞動力市場的狀況也是學者們公認的可能導致工資扭曲的因素之一。當勞動力市場出現供不應求時,勞動報酬份額會提高,反之,則降低;當勞動力調整成本較高時,勞動報酬份額會降低,反之,則升高。
工資扭曲通常是由於制度的不健全、市場的扭曲以及外部衝擊所造成的,因此,工資扭曲的後果一般都是消極的。對此學者們主要有以下觀點。
首先,工資扭曲會使發展中國家長期處於價值鏈的低端。根據U形價值鏈原理,產品的創造和研發環節處於上游階段,產品的生產加工處於中游階段,而產品的營銷和售後服務則處於下游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上、下游階段的附加值較高,中游階段的附加值則較低。這樣,發達國家通過外包,將產品生產的上、下游階段留在國內,將中游階段外包給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則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我國長期的工資扭曲恰恰成為我國承接大量外包和加工貿易的比較優勢,並導致我國長期處於國際生產價值鏈的低端。
其次,工資扭曲不利於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周彩霞基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巨集觀經濟學中的均衡工資理論發現,我國長期以來所依賴的低勞動成本的比較優勢導致了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的地位被忽視,由此不僅造成了工資的扭曲,也阻礙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因為工資扭曲會影響內需,增大投資和凈出口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同行業企業產生惡性競爭以開拓海外市場,而惡性競爭的方式通常為壓低商品價格而不是進行自主創新以及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再次,工資扭曲會導致一國巨集觀經濟的內外失衡。以我國為例,工資扭曲使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導致我國出現巨額貿易順差,即外部經濟失衡。對內部經濟的影響主要是抑制消費,導致儲蓄過剩,因為工資的向下扭曲使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變得不樂觀,使人們對貨幣的謹慎性需求增加,造成了我國“高儲蓄、低消費”的局面。
最後,工資扭曲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工資扭曲使得廣大勞動人民難以分享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並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口,從而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 李冰暉.工資扭曲的概念、原因及後果:文獻述評(J).唐山學院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