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財經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山東財經大學(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山東大學官方官方網站:http://www.sdufe.edu.cn/
目錄 |
山東財經大學坐落在山東省省會濟南市,是財政部、教育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財經特色鮮明、綜合實力突出、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由“兩部一省”共同重點建設的公辦普通體制高等財經院校。
2011年7月4日原山東經濟學院和山東財政學院合併組建山東財經大學。2012年8月23日,國家財政部、教育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同重點建設山東財經大學。2013年7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正式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13年12月,學校入選 “省部共建人才培養特色名校立項建設單位”。
1.山東經濟學院:
1952年10月14日,山東省會計專科學校、 原齊魯大學經濟系合併成立山東財經學院,是山東省建校最早的財經類普通本科高校,也是全國建校最早的財經類普通本科高校之一。1953年暑假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山東財經學院併入上海財經學院和山東師範學院,部分教育資源留在山東。
1958年重新組建成立山東財經學院,由舒同同志親筆題寫“山東財經學院”校名。“文革”期間,山東財經學院改為山東省財貿幹校。1978年,山東財經學院經國務院批准恢復辦學,並更名(覆校)為山東經濟學院。
2.山東財政學院:
始建於1986年,為國家財政部直屬高校。
從建院至今,大體上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1986年籌建至1992年的“邊建校、邊辦學”階段。
第二階段:是1992年至今的“自主辦學和加強教學建設”階段。
3.合校歷程
2009年2月24日,第三屆山東省學位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山東經濟學院和山東財政學院聯合申報的博士學位授予點規劃建設單位,“山東財經大學”的名稱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上。
2009年3月,山東省教育廳印發了《關於山東經濟學院、山東財政學院在合作立項建設博士單位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
2009年6月,“山東財經大學(暫定)立項建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公示。
2010年4月,第七十次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山東財經大學籌建問題。
2010年6月,山東省政府下發《關於成立山東財經大學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7月,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
2011年4月,教育部致函山東省政府,同意籌建山東財經大學。
2011年6月22日,山東省委常委會議研究決定了山東財經大學領導班子;同月29日,山東省政府下發《關於組建山東財經大學(籌)的通知》,撤銷山東經濟學院和山東財政學院的建制,兩校正式合併。
2011年7月4日,山東財經大學(籌)領導幹部會議召開,合校籌建工作正式啟動。
2011年8月12日,原山東經濟學院本部校門更名為“山東財經大學(籌)”。17日,原山東財政學院本部校名也換上了山東財經大學的校名。
2012年3月29日,教育部發佈《教育部關於同意山東經濟學院與山東財政學院合併建立山東財經大學的通知》。
2012年5月17日,山東省政府發佈《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山東財經大學的通知》。
2012年6月9日上午10:58分,山東財經大學揭牌慶典在山東大廈舉行。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薑大明為山東財經大學校牌揭牌。國內外7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來賓,有關單位負責同志以及200餘名海內外校友、學校領導和離退休老領導、老同志、師生代表2000餘人出席慶典大會。
2012年8月23日上午,財政部、教育部、山東省在濟南簽署共建山東財經大學協議原財政部部屬院校中,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山東財政學院(現山東財經大學)全部簽署了共建協議。
2013年8月10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山東財經大學新增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
學校共有4個校區,占地4818畝。現有21個學院,62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33000餘人。其中,本科生31000餘人,研究生2100餘人。擁有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涵蓋7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等11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形成了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文、法、理、工、藝術和教育等八個學科門類相結合的學科結構,現有16個山東省重點學科,19個校級重點學科。其中,財政學、金融學、企業管理、會計學、國際貿易學和管理科學與工程為省級特色重點學科。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939人,教授、副教授966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16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589人。教師中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5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2人,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3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0人,山東省高層次人才庫19人,全國優秀教師15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4人,博士生導師46人。
學校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取得優秀成績。現有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教育部特色專業7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15個,教育部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44門。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研究成果獎38項,其中國家級二等獎1項、省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14項。學生在全國全省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和學術論文競賽、CCTV英語演講比賽等各類比賽中屢獲嘉獎,畢業生就業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學校擁有完善的現代化教學基礎設施和實驗設備。共有各類實驗室141個,設有各類實踐教學基地85個。有山東省企業電子商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數字媒體技術實驗室、山東省金融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經濟運行動態模擬實驗室和金融服務外包創新實驗室等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山東省骨幹學科教學實驗中心26個。校舍建築總面積108.29萬平方米,其中教學科研行政用房75.3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7億元。圖書館藏書389萬冊,中文現刊2786種,外文現刊420種,電子圖書171萬冊,資料庫31個,自建特色資料庫6個,實現了與省市圖書館圖書資源共用。建有現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學系統和千兆以太校園網路系統。實驗室、圖書館、體育場館、學生公寓和食堂等教學科研生活設施比較齊全。
學校不斷強化科研的先導地位,加大科研投入,加強科研工作的激勵和引導,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近五年來,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76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91項、省部級項目885項;獲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獎勵153項;被SCI、EI、ISTP和SSCI等檢索收錄論文793篇;獲得科研經費17324.4萬元,年均科研經費3464.8萬元。有山東省政府規制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基地、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軟科學研究基地、山東省財政金融研究基地、山東省公共財政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基地、服務業創新與發展軟科學研究基地和山東省公共政策軟科學研究基地等13個省級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成立了區域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
學校主辦的《經濟與管理評論》和《山東財經大學學報》,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經濟理論期刊,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城市經濟十佳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山東省優秀期刊,在全國學術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學校實行開放式國際化辦學的發展戰略,與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德國、荷蘭、捷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100餘所高校和教育機構在師生交流、科研合作、合作辦學、聯合培養等方面建立了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關係。每年聘請長期外籍專家80餘人,承擔英語、德語、日語等語種以及部分專業課授課任務;學校於1993年獲得招收留學生資格,現有來自美國、法國、荷蘭、捷克、印度尼西亞、南韓等國家的語言留學生、學歷本科留學生以及來自瑞典、捷克、巴西等國家的交換生。學校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西敏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奧維西佈雷學院、哈特福德大學、佛羅里達國際大學、聖托馬斯大學、紐海芬大學、英國龍比亞大學、英國埃塞克斯大學、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法國雷恩第一大學、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紐西蘭Unitec理工學院、捷克布拉格經濟大學、捷克布拉格城市大學、日本東京經濟大學、臺灣地區淡江大學、世新大學等國(境)外大學合作,每年選派500餘名學生赴海外訪學或本科就讀研究生項目,實施本科、研究生雙學位教育,增加學生的海外經歷,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複合人才。
學校與國內高校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與山東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每年選送部分優秀研究生、本科生到山東大學和天津財經大學等高校相關專業進行為期半年或一年的訪問學習。
校標有五層含義:首先,它是古代布幣的變形,代表著學校以經濟與管理學科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特色;其次,它是一個挺拔直立的“人”字形,表明學校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第三,校標整體是一個“眾”字形,傳遞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齊魯文化底蘊;又可看作是兩個人托起一個人,象徵著兩校合併組建山東財經大學,承擔起培養優秀財經人才的重任,蘊涵著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團隊精神。
此外,校標還是一尊“鼎”的抽象造型,象徵著威嚴和誠信,與學校崇尚學術、誠實守信的文化理念相吻合。上部的“山”字輪廓喻示著財政部、教育部、山東省共建山東財經大學的辦學體制,下部的一撇一捺呈現開放姿態,昭示著學校開放辦學、跨越發展的辦學特色和時代特征。另外,圖案採用漢字書法藝術勾勒歲月流轉的痕跡,映射學校辦學歷史之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