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理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女性心理學(female psychology)
目錄 |
女性心理學是當代西方心理學的一個獨特分支。它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力圖揭示主流心理學內容和方法中的男性中心偏見,反對扭曲和病態化女性的經驗與行為。[1]
女性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2]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女性與男性一樣,具有獨立的心理活動,並影響著相應的行為。但在女性心理學產生之前,人們對女性心理的瞭解一知半解,對其研究徘徊在主流心理學的外圍,總是從男性的角度來分析女性、解釋女性的心理活動,女性的心理問題從未受到充分的、科學的關註。馮特於1879年建立了現代心理學,從此心理學就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形成了許多分支心理學,女性心理學就是其中的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但它的產生遠非一帆風順,因為馮特建立的現代心理學並未為女性心理打開研究之門。而女性心理學是在婦女運動蓬勃開展的背景下,於20世紀7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女性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研究雖然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但人們對它的興趣和探索卻有著很長的歷史,經歷瞭如下的過程:
(一)早期的研究
開創了心理學新紀元的馮特在其構造主義體系中,基本上沒有涉及女性心理學的內容。19世紀下半葉,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在探討有機體適應環境的心理或機能中曾涉及過性差心理學,但最早把達爾文進化論與心理學研究相結合的是英國心理學家高爾頓,他創立了個體差異心理學。在《人類的才能及其發展研究》一書中,他對男女的各種身體和心理特性進行了定量研究,這是女性心理學研究的萌芽階段。後來,蓬勃發展的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學者們運用測驗的手段,使女性的心理特性得到了完備的描述。然而,這一時期的研究是零散的,沒有明確提出女性心理學這一研究課題。他們只是在其他研究中間接地談論過女性心理學的有關問題,研究的目的不是以客觀的科學態度來探求女性心理的發展規律,而是把科學方法當成了論證傳統觀念中男優女劣的工具,如顱相學家關於女性大腦比男性小的理論,變異性假說理論所認為的男性在智力等特性上比女性更多地偏離常態,天才是男性的特質等都未能打破社會對男女兩性的定型看法。而對女性心理學的研究比較系統、最具影響力的要屬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理論。該理論是典型的“陽物中心論”,非常強調男性器官的優越性,同時弗洛伊德還認為女性有自戀、自卑、虛榮、嫉妒、被動等人格弱點,而這些弱點是由缺乏陽具的生理結構決定的。這些都是弗洛伊德理論中有明顯男性偏差的表現。他套用男性的發展模式,認為由於女性的早期發展中,未能成功解決“愛勒克屈拉”情結(出自於索幅克勒斯的一個劇本,該劇描寫了愛勒克屈拉如何驅使其弟兄們殺死謀害了父親的母親的故事),最終導致缺乏成熟的自我,缺少公正、良心、社會正義感和對社會問題的興趣等人格特征。弗洛伊德對女性心理的探討主要是為其男性偏差很重的心理分析理論服務的,而並非為了女性進行研究。該理論完全抹殺了社會文化的決定作用,對科學認識女性心理的特征與規律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可見,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女性心理學研究,仍徘徊在主流心理學之外,女性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廣泛的研究。
(二)女性心理學的產生
女性心理學是在許多相關學科所積累的知識的基礎上興起的。其中生物科學的發展,使人們有更多的機會瞭解男女兩性在遺傳、解剖、生理活動等方面的同異,而且通過其對醫學的推動,使人們在婦女月經、懷孕、分娩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認識。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社會科學的發展,闡明瞭女性的社會屬性、女性問題的歷史根源以及不同文化中女性的性別角色適應等問題,最終為女性心理學的產生打下了間接的理論基礎。
女性心理學的興起與女權運動的發展緊密相聯。人們習慣把女權運動分為三個階段,也稱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從18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20年代,這個階段的女權運動與早期資產階級爭取人權,反對神權;崇尚科學;堅持理性,反對迷信的思想啟蒙運動聯繫起來,到20世紀20年代,女性在法律、政治、受教育權等方面爭取與男性的平等權利,在選舉權、教育和就業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就,越來越多的女性獲得選舉權,女性教育廣泛開展,女性就業明顯增加。美國第一次婦女權力大會於1848年在美國舉行,此時科學心理學尚未建立。第二次浪潮是指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婦女運動。這次浪潮就是要消滅性別差異,並把這種差異視為造成女性對男性從屬地位的基礎。在女權運動的第二次浪潮中,還形成了一個女性研究的熱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增加,主體意識與女性意識不斷增強,把這一社會政治運動推向文化界,集中體現在學院派女性主義所創立的女性研究這一學術領域上。其中,以性別分析為出發點的女性主義是直接促發女性心理學誕生的重要動力。第三次浪潮是指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後工業社會的進程而在後現代運動影響下的婦女運動,其特點是不僅要顛覆男權主義秩序,而且要顛覆傳統女權運動據以存在的基礎。它主張擴大社會性別的內涵,把其與種族、國家、階級等問題結合起來。因此,可以說,女性心理學是在女權運動的第一次浪潮中孕育、在第二次浪潮中生成與發展,併在第三次浪潮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女性心理學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女權主義者活躍在美國的大學校園內,她們開設了與婦女有關的課程,使心理學領域中對女性心理研究的興趣日益高漲。1969年,美國心理學界第一個婦女學術組織———心理學婦女聯合會正式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女性心理學作為心理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學科得到承認,美國的全國性心理學權威組織———美國心理學會於1973年成立第35分支機構———女性心理學分會,標志著女性心理學正式走上心理學的歷史舞臺。1976年秋創立併發行了兩種專門討論女性和性別議題的心理學期刊,即《女性心理學季刊》和《性別角色》。此外,有關女性心理學的研究論文也出現在相當多的專業刊物上,對女性議題的關註也在心理學中逐漸突顯出來。隨即世界其他國家如蘇聯、英國、日本等也研究和發展了女性心理學。1980年10月,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女性心理學家丹瑪克教授隨美國心理學代表團訪華,應邀參加中國心理學會舉行的學術會議,作了題為《女性心理學:一個新興領域的概觀》的學術報告,這是女性心理學第一次被作為一門學科介紹到我國。隨後,國內的一些學者陸續出版了一批與女性心理學、性別差異有關的論著,一批國外的女性心理學專著、教材也被翻譯介紹到國內。此外,一些非心理學專業的民俗學、文化學、社會學學者乃至婦女理論工作者對女性學包括女性教育學、女性倫理學、女性社會學做了大量研究,促進了心理學家研究女性心理學的自覺性。國內的許多大學也相繼開設了關於女性或性心理的課程。這些都昭示著女性心理學已經成為主流心理學家關註的一個重要心理學領域。但是,我們應看到,女性心理學在我國畢竟剛剛起步,女性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還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探討。
女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2]
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女性心理學也同樣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女性心理學是研究涉及一切與女性心理有關的現象及這些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它是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在婦女問題研究領域中的應用,是將性別與社會因素綜合加以考察來研究女性心理問題的。它的研究結果必將作用於社會各個領域,幫助女性改善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為提高女性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服務。具體地說,女性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兩性的心理差異、女性的獨特心理和女性的社會心理等問題。
(一)兩性的心理差異
性別差異是女性心理學的母體,也是女性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性別差異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由社會因素造成的兩性心理差異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核心。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兩性心理差異的方式、程度和性差內容的文化特殊性與普遍性,以及研究女性心理髮展變化的年齡特征等。
(二)女性的獨特心理
女性的獨特心理主要研究女性在月經、懷孕、流產、分娩等特定時期的心理現象,這些是女性獨有的、由生理現象而產生的心理反應,是女性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女性的社會心理
心理現象不是孤立產生的,是與社會、歷史、文化條件緊密相關的。女性社會心理是女性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女性的婚戀與家庭心理、女性的人際關係心理、女性的心理健康、女性的犯罪心理和女性的領導心理等內容。
女性心理學的現狀[3]
當代西方存在著兩種女性心理學研究取向,一種是目前盛行的以女性研究者為主體,以女權主義為價值觀的女性主義心理學,他們堅持一般研究方法,提倡質的研究,擴大白人中產階級以外的樣本,關註女性的經驗,試圖增進女性能力,引導可以促進性別公平的行動。另一種是傳統的性別差異心理學或者女性心理學,堅持在與男性的比較中研究女性心理問題,堅持現在流行的客觀測量法和數據統計法,他們雖然號稱是性別中立,但潛意識中對女性存在偏見,在女權主義心理學挑戰中保持沉默。女性心理學家創建了以女性為中心的心理學,在現有的心理學研究中加入性別因素,納入女性與女性相關的議題,如生育心理、性騷擾和強姦,將女性經驗作為心理學合法的研究範疇,更全面、真實地揭示心理學的規律。關註受到家庭暴力的女性的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問題以及女性心理治療,比如在解決受虐女性心理(低自尊、高抑鬱與焦慮、羞辱感)方面做出了極大的成績。
女性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男女兩性在心理、行為和人格上存在著差異,各有特色,但並不能說孰優孰劣,只能說各有優勢。當代女性心理學的研究已基本上確立了兩性的某些差異。如,女性善於機械記憶、形象記憶,而男性則善於意義記憶、邏輯記憶;女性善於直覺——形象思維;而男性則善於抽象——邏輯思維;女性的情緒易變,溫柔細膩,觀察深刻細緻;而男性則情緒穩定,粗獷豁達,善於觀察概括;女性語言發展早而熟練,男性則動作技能發展早而熟練。這些優勢都不同程度地投射在兩性的人格結構上,形成了男女各自的特殊人格特點。目前,女性心理學不僅涉及到男女兩性的心理過程的差異,語言智力等方面的差異,而且涉及到了女性心理的發展與性別分化,女性的心理衛生,女性的情緒 2J,成就動機等問題。近十年來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女性心理健康衛生、女性性別角色社會化、女性犯罪心理、女性自信心培養、女性職業發展、西方女性主義心理學介紹評價等。其中關於女性心理健康衛生、女性性別角色社會化及其職業發展的文章最多。特別是關於女性人格的心理研究認為,女性的人格特征是各種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社會文化環境有很重要的作用,人格特征是構成女性心理素質的動力部分,直接影響著女性事業的成功和自身的解放。
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貝姆測量了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715名大學生,結果發現59個雙性化人格的學生,他們在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優勢,且能在環境中應付自如,因此提出了雙性化人格特質理論。所謂雙性化人格指的是無論男女都既有男性的人格特征,也有女性的人格特征(此處所指男性人格和女性人格是指社會造就的和社會所期待的人格特征)。貝姆的研究表明,具有男女雙性化人格的人在獨立性、不同場合的言行舉止、自尊感等方面都很理想。雙性化人格的人允許表達性別角色的自由,允許表達異性傾向,它結合了男女兩性的人格優勢,既有自信、剛毅等的男性素質,又有溫柔、同情、體貼他人等女性素質,因而能夠達到中國曆來提倡的剛柔相濟,是人類人格的理想模式。當代女性已經獲得了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與男性的基本平等,問題是女性身兼二職,擔任著雙重角色,而男性則仍以社會活動為主,並不能承擔女性所有的母親、妻子的責任,女性解放處於一種已獲得權力與傳統和生理所決定的妻子、母親責任的衝突之中。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兩性的徹底的人類解放,而不是單一的女性解放。要實現這一人類男女共同解放的目標,除了提高全人類特別是女性的文化素質和教育程度外,男女人格的雙性化無疑從心理學角度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它將使人類共同的心理素質從男女人格的對立中得到互補,降低各自的心理弱點,改變整個人類兩性生活的社會結構,消除女性的雙重負荷,從而達成人類的心理解放。
女性心理學的未來發展[3]
1、對女性心理的研究將採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正如一些女性心理學家所指出的:“女性主義對科學的批評使得人們呼籲採納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這包括話語分析、人口學的方法、存在一現象學的方法、訪談、敘事研究、表演法等等”。-3J女性是一個非同質的多元群體,除了性別因素,國家、民族、種族、階級、社會階層、年齡等都會對女性心理行為有影響。所以必須尊重差異性和多元化,併在心理學研究方法中表現出來。Landrine提倡女性心理學應進行方法論的改變才能實現方法的多樣性,要瞭解女性複雜的生活現實,就應採用包括實驗法在內的多元的研究方法。傳統的實驗室研究將被試看成是脫離社會和文化背景的抽象的存在,忽略了女性和邊緣群體的真實境況。女性心理學家重視採取質的分析方法,如訪談、口述史等,讓女性被試以自己的語言描述自身的經驗,並對之進行概念化。女性心理學應整合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來探索女性生活經歷,用多元方法來增加研究結論的有效性,以便使心理研究結論更貼近女性生活的現實。
2、女性心理學將與社會和心理學範式一起變革
0’Connel&Russo認為,心理學的變革和社會變革需要女性心理學有意識地超越概念體系認識論的理論的及方法論的邊界,這樣才能更準確、全面的認識人類心理。為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起到獨特的作用。研究表明,在過去的3O多年中,關於女性領導才能、女性與社會性別的著作、學術刊物、論文研究課題及社會政策的應用方面的大量涌入,展示了女性心理學家變革心理學研究範式的決心與信心。
3、女性心理學將著力提高其學科地位和增進學科間的交流與對話
女性心理學之所以對主流心理學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關鍵在於主流心理學將女性心理學看作是“不合法的科學。”另外,女性心理學需要剋服跨學科交流的缺乏以及田野研究與自然研究的缺乏¨ ,雖然當代女性心理學已經汲取了科學心理學、後現代主義心理學的許多優秀及合理的成分,但是當代女性心理學還應繼續加強與不同的心理學理論的交流與對話,同時它也應打破學科界限,與其他不同學科對話。它的發展也依賴各個相關學科的完善與發展。
綜上所述,女性心理學已成為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組成部分,但它仍有待完善和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女I陛心理學一定會壯大併成為心理科學研究與發展的一支強有力的生力軍。但是,中國的主流心理學界仍很少註意到女性心理學對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的挑戰。女性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貢獻還沒有受到中國心理學界應有的重視,中國女性心理學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仍處於學術邊緣,加強女性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將有助於促進中國心理學研究的性別平等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