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休謨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4.26-1776.8.25) 18世紀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大衛·休謨在他的心理學作品中也給哲學和心理學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蘇格蘭復興運動中最耀眼的明星。
目錄 |
1711 年 5月7日生於蘇格蘭愛丁堡 ,卒於1776年8月25日。11歲進愛丁堡大學。1729年起專攻哲學 。1732年剛滿21歲就開始撰寫他的主要哲學著作《人性論》 ,1734年去法國自修 ,繼續哲學著述 。1748年出使維也納和都靈 。1749年回家鄉 ,潛心著述 。1751年移居愛丁堡市 。1763年任駐法使館秘書;1765年升任使館代辦。1767~1768年任副國務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愛丁堡。
在蘇格蘭,如在西方世界其它地方一樣,復興運動是18世紀流行的哲學運動,其特征是對科學和理智的依靠,對傳統宗教的質疑和對全球人類進步的信仰。休謨在童年時代從兩個方面看不出他怎麼有可能成為這個運動的權威人士:他出生在愛丁堡一個優越的長老會家庭,在童年時代就接受了卡爾文教的神學觀點。作為一個小孩,他看上去很木訥(他自己的母親說他是個“很精細,天性良好的火山口,但是,腦袋瓜子卻不怎麼靈”),不過,這種木訥有可能是因為他的遲鈍和身體過重的傾向而造成的錯誤印象;他很聰明,12歲就進了愛丁堡大學。至於他的卡爾文主義,在15歲的時候,他已經就在熱切地閱讀他那個時代的哲學著作,而到18歲的時候,他已經就成了卡爾文主義的叛教者。後來論及此事的人說:“自從他開始閱讀洛克和克拉克的作品以後,他就從來沒有得到過任何信仰的快樂了。”
休謨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只繼承了很少的遺產。他因此而攻讀法律,可一點也不喜歡法律,以至於後來差點精神失常。他覺得商人辦公室里的吝嗇也同樣難以忍受。23歲時,他決定靠當哲學家謀點飯吃,因而去法國謀個便宜生計。他在拉弗萊奇安頓下來(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曾在這裡學習過),然後,雖然沒有能夠上大學,可他終於說服了耶酥會,讓他使用這裡的圖書室。僅在兩年時間內,他就完成了他的兩捲本《人類天性論:實驗(牛頓)推理法引入道德主題的嘗試》(1738 年),在這部著作里,他第一次引入了自己的心理學。
他原指望這本書能帶給他巨大名聲的,可當這本書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註意時,他感到痛心萬分。後來,他又重寫此書,改成更簡單一些的形式,效果稍為好些了。
他被迫謀一個生計,因而給一位年輕人當了一陣子輔導教師,然後成了詹姆斯·聖克萊將軍的私人秘書。在這個崗位上,他有了一份不錯的收入,穿上了紅色的制服,吃得好,慢慢發胖了。一位訪問者描述他說,他生就一張又寬又胖的臉.“除了愚鈍以外,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而且他的身材更像是一位地方官員,而不像一位精細的哲學家。可是,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相貌有時候是騙人的,休謨不多久就存足了一筆錢,可以專心寫作了。他成熟年代創作的政治、經濟、哲學、歷史和宗教著作給他帶來了夢寐以求的名聲。在法國,雖然他長得腰圓體胖,可很快便成了各個沙龍的座上賓,而且得到伏爾泰和狄德羅的稱贊。在倫敦,他的家成了沙龍,亞當·史密斯和其他一些自由主義思想家經常光顧他家,大家一起高談闊論,無話不說。
朋友和熟人認為他很聰明,很友善,從善如流,極有耐心,他對自己也是這麼看的,他還說自己“是個寵辱不驚,自有城府的人。”(他23歲的時候讓一位年輕婦女懷孕了,在37歲時雙膝跪下追求一位有夫之婦的伯爵夫人,未果。)雖然他不喜歡斯賓諾莎,因為他是位無神論者,可是,他自己到底也還是位懷疑論者。波士威爾在他因直腸癌而卧床垂死時問他說,他現在是否不相信有一個來世在那裡,休謨回答說,那是一個“最沒有理智的幻想”。說到底,休謨是位徹底的復興主義者。
休謨寫作《人類天性論》的主要目的是要開拓出一套基於“有關人的科學”的道德哲學來,指的實際上是心理學。因此,他努力建立了一個人類激情和我們對激情的看法的理論,這就使得他要去瞭解,我們的思想來自何處。他以一位真正的經驗主義者的方法來探索這個問題:“因為有關人的科學才是其它科學惟一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能夠給這門科學本身的堅實基礎就必須以經驗和觀察為基礎。”
當然,儘管休謨大量引用和批評了其他人的作品,但他最主要的依靠還是自己的內省式觀察。作為一位徹底的經驗主義者,他不容分說地排斥了所有有關非物質靈魂的本質的問題──對笛卡兒來說一度是如此重要的那個會思想的“我”──他宣佈,靈魂的本質是“一個非智力的問題”,根本就不值得討論。他自己對這個有意識能力的自我的看法是以對他本人的思想過程仔細的觀察為基礎的,他認為,思維完全是感覺構成的:“當我以非常私密的態度進入這個我叫做自我的東西裡面時,我總是會不小心跌落在這個或那個特殊的感覺上面,或冷或熱,或明或暗,或愛或恨,或痛苦,或快樂……我斗膽妄言,全體的人類也莫不如此,他們也不過是一大堆不同感覺而已。”
休謨在“印象”(即他表示感覺或感知的用詞)和“思想”(同樣的一些經驗,但實體不在場,比如在回憶中、思考中,還有在夢中)之間作了區分。跟洛克一樣,他說,這些簡單的元素是一些複雜和抽象的思想形成的構件。可是,以什麼方式呢?在這裡,他遠遠走在比洛克更遠的地方了。必須有個“聯合的原理”,他推想,這個原理採取三種形式:“一些品質,即這種聯想所產生的東西,通過這些東西,並以這種方式,思維被從一種思想傳遞至另一種思想,這些品質就是三個東西,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相似性、連續性以及因和果。”
通過這種聯想,或者通過這三種特性而合併起來的思想,在休謨看來是思維的基本原則,它對其運作的重要性可與地心引力對星球的運動的重要性一樣。他甚至還把聯想稱作“一種吸引”,它使思想互相連接起來。因此,在聯想這一點上,他比洛克認識得深刻些,因為洛克依靠聯想時,主要是為瞭解釋思想之間不正常的聯接,但不認為它是普遍的精神過程。到目前為止尚且無事。可是,儘管休謨確信他自己已經找到了思維的基本科學法則,他還是進而削弱了這門科學本身的基礎,因為他對聯想的三種力量之一進行瞭解釋,即何為因果。他並沒有像常說的那樣宣稱沒有因果的存在;可是,他的確說過.我們無法直接體驗因果關係,因而就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甚至也無法證明它的確就存在著。我們只知道,有些現象好像總是,或者幾乎總是緊跟著另一個現象,我們因此就推斷,是第一個現象引起了第二個現象。可是,這隻是基於對這兩種現象之間的聯想而產生的一種期盼:“因和果的想法是從經驗中得來的,它告訴我們說,這些特別的物體,在過去所有的情況下,一直都是彼此聯繫在一起的……我們所有涉及到因果的推理,都不過是從習慣而來的,而非來自別的任何東西。”
因果關係只不過是思維的習慣。我們沒有也不能以基本的感官感覺來體驗或者感知到它;我們只知道,當一件事情發生時,另一件事情也會發生。要預測事情總是這樣的,那就會犯一個錯誤;我們只能推斷,當甲發生時,乙有可能會緊跟而來。休謨作出結論說,我們之所以相信因果關係的存在,相信外部世界的存在,並不是因為我們真正知道它們的確存在,而是因為他所提出的懷疑觀太難令人相信了:
“不管依靠什麼方法,要為我們自己的理解或者為我們的感覺而辯護都是不可能的……當懷疑的疑團很自然地從對這些主體深刻而縝密的思考中升起時,我們越想越會產生更多的懷疑,不管是肯定還是否定它。粗心大意或者漫不經心可能會給我們一個解決辦法。因為這個原因,我就完全依靠它們,而且,不管讀者此時的觀點是什麼,我都堅信,他在這裡被說服的一個小時既是外部的世界,亦是內部的世界。”休謨對因果關係概念的摧毀性攻擊在科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尤其是在心理學史上,因為,在心理學努力成為科學的途中,它一直都在努力地發現精神的因果法則。休謨時代和後世的一些心理學家因而就相信,心理學不可能得出因果解釋,因而就應該只對付相互之間的關係──即兩件事情會持續同時發生或者先後發生這樣的可能性。可笑的是,休謨有意讓它們成為他道德系統的基礎之經驗主義和聯想主義留存了下來,而他的道德系統,即一種溫和的功利主義,卻早已成為過眼煙雲,一去而不復返了。
休謨的主要著作有《 人性論 》 、《道德和政治論說文集》、《人類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對話錄》、《自凱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國史》(6捲)等。
哲學思想
休謨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光榮革命”結束到產業革命開始的社會變革的時代。這時,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它繼續維持同貴族的聯盟以加強對勞動人民的統治,與此同時,迅速成長壯大起來的工商業資產階級要求對這個聯盟內部的關係作有利於本階級的調整,並繼續反對封建復辟勢力。這時,資產階級的進步性和保守性交織在一起。作為這個階級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謨,貫徹經驗論觀點,提出了以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懷疑論為特色的哲學體系。
休謨在概述自己的哲學體系時指出,全部哲學可以區分為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兩大部分,而科學的哲學研究法是實驗和觀察的方法。自從F.培根以來,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已經運用這種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學的體系。但是,在精神哲學方面,仍然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的體系。休謨給自己提出任務:應用實驗推理的方法,直接剖析人性本身,以便建立一個精神哲學的體系。而作為這個體系的基礎的“人性”本身,他認為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即理智和情感。他對“理智” 的研究是關於認識論問題的論述,對“情感”的研究是關於社會倫理和政治問題的考察,對宗教問題的探討同理智原理和情感原理都有聯繫。休謨的精神哲學體系,大致包括認識論學說、社會倫理、政治學說以及宗教哲學學說等幾個部分 。
在哲學上,他首倡近代不可知論,對感覺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懷疑態度,對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態度。他認為,感性知覺是認識的唯一對象,知覺分印象和觀念兩類,但認為人們不可能超出知覺去解決知覺的來源問題。否認因果聯繫的客觀性,認為因果聯繫只是由於印象出現先後而形成的一種觀念。在倫理觀上,主張功利主義,認為快樂和利益是一致的。他還用其經驗論、懷疑論和功利主義倫理學論述了有關上帝觀念和宗教問題。
在經濟學方面
他是18世紀貨幣數量論的代表,是反對重商主義的。他關於國際貿易的學說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社會歷史觀點以人性論為基礎,把對財富、享樂和權力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性,認為無論何時何地,人性是一致的和不變的;歷史的作用就在於發現有關人性的普遍原理,提供經驗教訓。所著《自凱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國史》是一部政治史,但此書在附錄和一些章節中對各歷史時期的生活方式、道德風尚和精神文化作了分門別類的記述。他是把歷史研究範圍擴大到社會和文明方面的近代西方史學家之一。休謨政治思想保守,反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同情查理一世。在書中,他還嚴厲抨擊長期議會和O.克倫威爾,歌頌“光榮革命”,說它開闢了英國憲法的新紀元,使英國人得以享受人類前所未有的最完備的自由制度。
休謨的哲學是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不可知論的哲學體系。休謨和I.康德一樣,在哲學的發展上起過很重要的作用。休謨的懷疑論為19世紀英國非宗教的哲學思想提供了理論。休謨的不可知論觀點為實證主義者 、馬赫主義者和新實證主義者所繼承,對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評論(共6條)
第一次接觸休謨,它便是以被批判者的姿態出現!特別是在研究了康德的思想之後。但是,每一次重新審視又會發現新的問題、有新的感悟,這也是休謨思想現在仍然作為我們研究對象的原因了!
克拉克生於1847年,生於17xx年的休謨,是如何閱讀克拉克的書的呢?
克拉克生於1847年,生於17xx年的休謨,是如何閱讀克拉克的書的呢?
這裡的克拉克應該是約翰·洛克的朋友Edwa·Clarke,跳鏈有誤,我給改過來了
看過休謨的哲學,我突然發現,不完美有缺點反而是一種優點了。
經過幾百年,人類對自然和人文的認識都更進一步。休謨的許多觀點已經缺乏根基。作為實證主義者,他如果活到現在,肯定會自我顛覆其中的許多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