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複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複印[1]

  複印是指通過一定程式,獲得原稿文字、線條和有中間層次的畫面、圖形,依原樣大小或按一定比例放大、縮小的平面圖像複製品;複印採用非印刷成像的方法,快速,準確、清晰地再現原稿內容。

複印技術的發展簡史[1]

  複印技術的發展,迄今為止可概括為五個階段。

  一、初創階段

  黑底白字的碑帖,是椎拓而成的碑文圖像。摹揭,是從真跡上雙鉤輪廓後填墨而成的副本。

  拓本,是將文字刻在棗木板上覆紙拓墨成帖——複製品。以實物為證始於唐初。

  椎拓法,可將金,銅、玉、磚、瓦,陶器、摩岩、造像、石經、墓誌、碑銘等文字,實物圖文,如實地拓印複製下來。對文化傳播和發揚帶來很大方便。

  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唐太宗“溫泉銘”是目前公認最早的拓本。

  摹揭一椎拓一影印是我國從古至今傳播書法藝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手工複印法)。

  二、科學探索階段

  1923年,德國Kale公司首先使用的重氮複印法,屬於接觸複印法。所使用的感光物質為光敏重氮鹽(重氮化合物),利用它的光敏性和偶聯性達到成像目的。

  1935年,美國科學家卡爾遜先生,通過實驗探索利用靜電覆制文字的可能性,在助手克奈的協作下,經三年的不懈努力,於1938年10月22日終於獲得成功,並於1939年4月4日申請專利。當時把這種複印方法稱為靜電攝影法。1942年10月6日授予的專利證書中把這種複印方法叫做乾印術。

  最早利用熔化的純硫作光導材料,在鋅板上塗成均勻的薄膜作為感光板,在暗室中用呢絨球摩擦其錶面,使之帶電;再將寫有"10-22,-38.Astorid”字樣的玻璃板蓋在硫膜上,再用白熾燈短時間(幾秒鐘)的接觸曝光。取下玻璃板,以石松子粉作為顯影粉末,均勻播撒在硫膜上,吹去未被靜電吸附的多餘粉末,感光板上即顯示出與玻璃上相同的字樣。將蠟紙覆蓋其上且加壓加溫,熔蠟冷卻後,字樣即轉印在蠟紙上。第一頁複印品就這樣誕生了。接著卡爾遜又選出感光靈敏度比硫更高的蒽作為受光體進行了實驗。

  1942年,依此方法形成了具有實用性的靜電覆印可操作系統。同時期出現氰類感光材料。

  1944年,自動複印機技術獲得美國專利,其後,研製成用無定型硒光導體與電暈充電法。卡爾遜與巴特爾紀念研究所合作,經大量實驗,發明瞭在高真空度的環境中,硒可蒸鍍在鋁板上,形成薄而均勻的鍍膜,獲得無定型硒光導體,且靈敏度很高。進一步研製成靜電轉印法,製成靜電照相技術複印機。同時研製成色粉、載體混合組份的顯影劑及靜電轉移粉末圖像技術,創造“瀑布顯影法”。

  1947年,美國哈洛伊德公司,即現在的施樂公司與巴特爾紀念研究所協作進行進一步研究。於1948年的美國光學學會年會上,首次公佈成果—乾印術。此詞為拉丁文“xeros”(乾)和“graphos"(寫印)而派生出來的,用以說明整個工作過程為乾法,以便和濕法照相相區別。乾印術的含義是指間接式靜電照相技術過程,它成為普通紙靜電覆印機間接複印法的先導。

  1949年,美國巴特爾研究所設計了一部簡單的乾法靜電覆印機。

  1950年,施樂公司首先向市場推出手工操作乾板式靜電覆印機。至此,靜電覆印技術形成商品,突破實驗階段,步人實際應用歷程。

  三、應用發展階段

  技術的探索為實際應用奠定了牢靠的基礎,複印設備不斷得以改進。

  這些改進包括:畢克比發明的無定型硒板光導體材料、威爾卡普和懷斯發明的瀑布式粒珠載體顯影以及斯科弗特發明的靜電電荷轉移方法。從而使普通紙轉印粉末圖像的靜電方法得以實現,直至今日仍廣為應用。科學家、發明家的心血和智慧結成閃光的結晶,亦揭開了靜電覆印技術大發展的序幕。

  1952年,出現熱敏複印,即塗有焦性沒食於酸和硬脂酸鐵的光導紙,在高溫下生成黑色而達到複印目的。

  1954年,美國無線電公司成功研製出新型光導材料,增感氧化鋅一樹脂感光紙:即將增感染色後的氧化鋅粉末(原為白色)與樹脂均勻混合後塗於紙基錶面,而製成氧化鋅光敏紙。在複印機中曝光後,以鐵粉為載體的磁法來顯影,將圖像直接固定在氧化鋅紙面上。此法又稱為電子攝影或直接式靜電照相。此法延用至今,成為電攝影直接複印法的專用名詞。

  施樂公司此間將板式光導體改進成圓鼓狀,使機械化和自動化的結合得以實現,且可依次自動、高速地完成複印。這一次工藝上的革命,延用至今,複印機均採用了圓鼓狀光導體,極大地提高了複印速度。

  1955年,澳大利亞研製出濕法電泳顯影,進一步完善了直接法氧化鋅靜電覆印機的功能,且推動了該機的廣泛使用。

  1955年,卡爾曼首先發明瞭持久內極化法(PIP)。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熒光體式光導體,在對其充電和曝光以後,其晶體發生變化,這種極化現象,可以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因當時條件的局限,未能實際應用。1968年,日本桂川電機公司,依據PIP原理,研究成功KIP靜電覆印法。其特點是充正、負電均呵完成複印、

  1958年,美國卡爾瓦公司首次報導微泡法如何應用於工業照相。因卡爾丸公司是40-70年代生產微泡膠片的唯一廠商,故習慣上又把微泡法叫做卡爾瓦法。現在有Xidex公司、PLo/omedia公司、Memorex公司也生產微泡膠片。我國蘇州感光材料廠、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1966年試製了微泡膠片,微泡法感光物質、重氮鹽亦可在其他光化作用下放出氣態的光敏化合物,呈類似分子狀態,均勻分散在感光層為熱塑性聚合物的薄膜中。其底基為纖維素酯膠片、玻璃或普通紙。微泡法使用的重氮鹽與重氮型曬圖法使用的重氮鹽基本相同,但要求耐熱性較高,且應能溶於有機溶劑

  1959年,出現光聚合複印法。

  四、市場形成階段

  60年代,普通紙靜電覆印機已在商業上獲得迅速發展,其市場已形成一定規模,但其技術仍被施樂公司所壟斷

  多種形式的複印機走向市場的同時,複印技術行業的發展亦形成一定趨勢。

  1960年,第一臺落地式Xerox914型全自動辦公用硒靜電覆印機問世,使靜電覆印機向自動化方面跨出一大步,且得到全世界的公認。

  1961年,出現光致變色複印法,即所用感光材料在一定波長的光線照射時可改變顏色,而在另一波長光線照射下,又會恢複原來的顏色。凡是這種在光作用下變色的感光材料均稱之為光致變色材料,如二硫腙絡化合物及共聚物等。利用不同材料的複印晶,可出現黃色、桔紅色、茶色等不同顏色的圖像,且複印晶的解像力很高,可達1000線/mm以上,又因顏色可以複原,故而感光材料可以反覆使用。臼前廣泛用於縮微膠片複印。

  1963年,研製成"813型”。1964年,研製成功複印速度為40頁/min的"2400型”,後來改進為"3600型”和"7000型”,此時複印速度已達60頁/rain。但這期間發展速度最快的還是用氧化鋅紙濕法顯影的直接法複印機。它的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所以銷售量較大.

  1967年—1968年,日本佳能公司、桂川電機公司成功推出硫化鎘作光導體材料,製成具有絕緣膜表層的靜電攝影受光體和相應的逆充電成像法,小西六公司和荷蘭奧西公司,成功研製出氧化鋅受光體,用於普;畫紙複印機。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將有機光導體作為受光樹;。至此,靜電覆印機已基本達到完善階段。複印機商品市場已形成。

  五、成熟發展階段

  70年代,靜電覆印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大多數複印機採用磁刷式顯影;

  液乾式顯影(液體顯影)開始應用於普通紙靜電覆印機;

  光導材料專利超過1000種,廣泛應用的有硒、硒一碲合金、氧化鋅、硫化鎘、有機光導體等;

  複印過程技術和工藝不斷有新的改進,使普通紙複印機的結構更趨於合理化,提高了運行可靠性

  功能愈加完善,操作簡單,功耗減小;

  高速複印機和彩色複印機需求量升高;

  個人用小型複印機需求增高;

  智能型複印機與電腦聯網而成為終端複印機。

  1975年,施樂9200型靜電覆印機採用可撓性鎳基硒光導環帶,全面閃光曝光,設有自動進稿器(可裝50頁原稿)和分頁機(裝有50個分頁收集器),可連續印製999張,一條光導帶最少複印120萬張,且設有微機控制,有記憶和顯示功能,速度達120頁/rain。佳能NP—400型複印機接踵而來,它小型緊湊,性能可靠,複印速度快(40頁/min)複印流程由電腦控制,可自動回覆到標準的單件複印狀態,還設有節能裝置,複印完成後2h自動切斷電源。複印倍率:1:0.667,1:0.786。1:1,1:1.273。採川單組份噴射顯影方法,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條件。操作面板設計成觸感式、控制系統設有中斷裝置、自診機制、自動設定、斷電、進稿、分頁、手動單頁輸送器及標準式工作等功能。

  80年代,複印技術高速發展,出現了小型化、超小型化、高速化、三色彩色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趨勢,而數字化是複印機的發展方向。至此,複印技術進入成熟發展階段,亦預示著第二代新型複印機的出現。

我國複印技術的發展簡介[1]

  我國現代靜電覆印技術的研究於1960年開始起步,1962年成立了國家科委研究小組。1966年1月成立國家科委天津複印技術研究所。對複印技術、設備、材料新產品開發和研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70年代初,出現了正規商用複印機,最早的是上海和天津的產品,A0幅面的工程圖紙複印機首先問世,相繼試製成功1:1帶微縮、放大功能的複印機,彌補了國產複印機的空白,1978年9月,在武漢市召開的全國複印機工業研討會協調了生產部署及專業技術協作關係,推動加強了複印技術研究和生產體系的規範化

  80年代,國內很多地區開始了複印機的研製和生產。1980年6月,全國第一屆靜電覆印技術討論會在天津召開,推進了我國複印機的發展。此時,國產靜電覆印機已有20多種不同類型,且在感光材料、顯影材料、主機和配件的技術開發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在不斷研究國外技術的同時,引進了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靜電覆印技術、複印機整機及配件成套生產線,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在生產的同時,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提高,對推動靜電覆印機國產化比率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感光鼓、熱壓輥、清潔刮板、顯影劑、載體、曝光燈、電極絲、消電針等部件均已國產化,一般主要生產廠家所用國產複印機配件比率約為60%一80%,且在逐年提高。其中技術隊伍較強的廠家已能自行設計和生產全國產化配件的靜電覆印機整機,且可與國際先進水平靜電覆印機相媲美,複印速度達49頁/min一69頁/min,設有翻頁送稿、自動分頁器、放大、縮小、故障自檢系統等多種先進功能。

  國家靜電覆印機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在天津建立後,進一步定期和不定期地對全國複印機生產廠家的設計、選材可靠性、整機性能、複印品質量進行監測和等級評定,強化這種高科技產品的穩定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王倫編著.複印機原理與維修技術.新時代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複印"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