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复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复印[1]

  复印是指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原稿文字、线条和有中间层次的画面、图形,依原样大小或按一定比例放大、缩小的平面图像复制品;复印采用非印刷成像的方法,快速,准确、清晰地再现原稿内容。

复印技术的发展简史[1]

  复印技术的发展,迄今为止可概括为五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

  黑底白字的碑帖,是椎拓而成的碑文图像。摹揭,是从真迹上双钩轮廓后填墨而成的副本。

  拓本,是将文字刻在枣木板上覆纸拓墨成帖——复制品。以实物为证始于唐初。

  椎拓法,可将金,铜、玉、砖、瓦,陶器、摩岩、造像、石经、墓志、碑铭等文字,实物图文,如实地拓印复制下来。对文化传播和发扬带来很大方便。

  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太宗“温泉铭”是目前公认最早的拓本。

  摹揭一椎拓一影印是我国从古至今传播书法艺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手工复印法)。

  二、科学探索阶段

  1923年,德国Kale公司首先使用的重氮复印法,属于接触复印法。所使用的感光物质为光敏重氮盐(重氮化合物),利用它的光敏性和偶联性达到成像目的。

  1935年,美国科学家卡尔逊先生,通过实验探索利用静电复制文字的可能性,在助手克奈的协作下,经三年的不懈努力,于1938年10月22日终于获得成功,并于1939年4月4日申请专利。当时把这种复印方法称为静电摄影法。1942年10月6日授予的专利证书中把这种复印方法叫做干印术。

  最早利用熔化的纯硫作光导材料,在锌板上涂成均匀的薄膜作为感光板,在暗室中用呢绒球摩擦其表面,使之带电;再将写有"10-22,-38.Astorid”字样的玻璃板盖在硫膜上,再用白炽灯短时间(几秒钟)的接触曝光。取下玻璃板,以石松子粉作为显影粉末,均匀播撒在硫膜上,吹去未被静电吸附的多余粉末,感光板上即显示出与玻璃上相同的字样。将蜡纸覆盖其上且加压加温,熔蜡冷却后,字样即转印在蜡纸上。第一页复印品就这样诞生了。接着卡尔逊又选出感光灵敏度比硫更高的蒽作为受光体进行了实验。

  1942年,依此方法形成了具有实用性的静电复印可操作系统。同时期出现氰类感光材料。

  1944年,自动复印机技术获得美国专利,其后,研制成用无定型硒光导体与电晕充电法。卡尔逊与巴特尔纪念研究所合作,经大量实验,发明了在高真空度的环境中,硒可蒸镀在铝板上,形成薄而均匀的镀膜,获得无定型硒光导体,且灵敏度很高。进一步研制成静电转印法,制成静电照相技术复印机。同时研制成色粉、载体混合组份的显影剂及静电转移粉末图像技术,创造“瀑布显影法”。

  1947年,美国哈洛伊德公司,即现在的施乐公司与巴特尔纪念研究所协作进行进一步研究。于1948年的美国光学学会年会上,首次公布成果—干印术。此词为拉丁文“xeros”(干)和“graphos"(写印)而派生出来的,用以说明整个工作过程为干法,以便和湿法照相相区别。干印术的含义是指间接式静电照相技术过程,它成为普通纸静电复印机间接复印法的先导。

  1949年,美国巴特尔研究所设计了一部简单的干法静电复印机。

  1950年,施乐公司首先向市场推出手工操作干板式静电复印机。至此,静电复印技术形成商品,突破实验阶段,步人实际应用历程。

  三、应用发展阶段

  技术的探索为实际应用奠定了牢靠的基础,复印设备不断得以改进。

  这些改进包括:毕克比发明的无定型硒板光导体材料、威尔卡普和怀斯发明的瀑布式粒珠载体显影以及斯科弗特发明的静电电荷转移方法。从而使普通纸转印粉末图像的静电方法得以实现,直至今日仍广为应用。科学家、发明家的心血和智慧结成闪光的结晶,亦揭开了静电复印技术大发展的序幕。

  1952年,出现热敏复印,即涂有焦性没食于酸和硬脂酸铁的光导纸,在高温下生成黑色而达到复印目的。

  1954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成功研制出新型光导材料,增感氧化锌一树脂感光纸:即将增感染色后的氧化锌粉末(原为白色)与树脂均匀混合后涂于纸基表面,而制成氧化锌光敏纸。在复印机中曝光后,以铁粉为载体的磁法来显影,将图像直接固定在氧化锌纸面上。此法又称为电子摄影或直接式静电照相。此法延用至今,成为电摄影直接复印法的专用名词。

  施乐公司此间将板式光导体改进成圆鼓状,使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结合得以实现,且可依次自动、高速地完成复印。这一次工艺上的革命,延用至今,复印机均采用了圆鼓状光导体,极大地提高了复印速度。

  1955年,澳大利亚研制出湿法电泳显影,进一步完善了直接法氧化锌静电复印机的功能,且推动了该机的广泛使用。

  1955年,卡尔曼首先发明了持久内极化法(PIP)。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荧光体式光导体,在对其充电和曝光以后,其晶体发生变化,这种极化现象,可以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因当时条件的局限,未能实际应用。1968年,日本桂川电机公司,依据PIP原理,研究成功KIP静电复印法。其特点是充正、负电均呵完成复印、

  1958年,美国卡尔瓦公司首次报导微泡法如何应用于工业照相。因卡尔丸公司是40-70年代生产微泡胶片的唯一厂商,故习惯上又把微泡法叫做卡尔瓦法。现在有Xidex公司、PLo/omedia公司、Memorex公司也生产微泡胶片。我国苏州感光材料厂、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1966年试制了微泡胶片,微泡法感光物质、重氮盐亦可在其他光化作用下放出气态的光敏化合物,呈类似分子状态,均匀分散在感光层为热塑性聚合物的薄膜中。其底基为纤维素酯胶片、玻璃或普通纸。微泡法使用的重氮盐与重氮型晒图法使用的重氮盐基本相同,但要求耐热性较高,且应能溶于有机溶剂

  1959年,出现光聚合复印法。

  四、市场形成阶段

  60年代,普通纸静电复印机已在商业上获得迅速发展,其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其技术仍被施乐公司所垄断

  多种形式的复印机走向市场的同时,复印技术行业的发展亦形成一定趋势。

  1960年,第一台落地式Xerox914型全自动办公用硒静电复印机问世,使静电复印机向自动化方面跨出一大步,且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1961年,出现光致变色复印法,即所用感光材料在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时可改变颜色,而在另一波长光线照射下,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凡是这种在光作用下变色的感光材料均称之为光致变色材料,如二硫腙络化合物及共聚物等。利用不同材料的复印晶,可出现黄色、桔红色、茶色等不同颜色的图像,且复印晶的解像力很高,可达1000线/mm以上,又因颜色可以复原,故而感光材料可以反复使用。臼前广泛用于缩微胶片复印。

  1963年,研制成"813型”。1964年,研制成功复印速度为40页/min的"2400型”,后来改进为"3600型”和"7000型”,此时复印速度已达60页/rain。但这期间发展速度最快的还是用氧化锌纸湿法显影的直接法复印机。它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所以销售量较大.

  1967年—1968年,日本佳能公司、桂川电机公司成功推出硫化镉作光导体材料,制成具有绝缘膜表层的静电摄影受光体和相应的逆充电成像法,小西六公司和荷兰奥西公司,成功研制出氧化锌受光体,用于普;画纸复印机。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将有机光导体作为受光树;。至此,静电复印机已基本达到完善阶段。复印机商品市场已形成。

  五、成熟发展阶段

  70年代,静电复印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大多数复印机采用磁刷式显影;

  液干式显影(液体显影)开始应用于普通纸静电复印机;

  光导材料专利超过1000种,广泛应用的有硒、硒一碲合金、氧化锌、硫化镉、有机光导体等;

  复印过程技术和工艺不断有新的改进,使普通纸复印机的结构更趋于合理化,提高了运行可靠性

  功能愈加完善,操作简单,功耗减小;

  高速复印机和彩色复印机需求量升高;

  个人用小型复印机需求增高;

  智能型复印机与计算机联网而成为终端复印机。

  1975年,施乐9200型静电复印机采用可挠性镍基硒光导环带,全面闪光曝光,设有自动进稿器(可装50页原稿)和分页机(装有50个分页收集器),可连续印制999张,一条光导带最少复印120万张,且设有微机控制,有记忆和显示功能,速度达120页/rain。佳能NP—400型复印机接踵而来,它小型紧凑,性能可靠,复印速度快(40页/min)复印流程由计算机控制,可自动回复到标准的单件复印状态,还设有节能装置,复印完成后2h自动切断电源。复印倍率:1:0.667,1:0.786。1:1,1:1.273。采川单组份喷射显影方法,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条件。操作面板设计成触感式、控制系统设有中断装置、自诊机制、自动设定、断电、进稿、分页、手动单页输送器及标准式工作等功能。

  80年代,复印技术高速发展,出现了小型化、超小型化、高速化、三色彩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而数字化是复印机的发展方向。至此,复印技术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亦预示着第二代新型复印机的出现。

我国复印技术的发展简介[1]

  我国现代静电复印技术的研究于1960年开始起步,1962年成立了国家科委研究小组。1966年1月成立国家科委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对复印技术、设备、材料新产品开发和研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0年代初,出现了正规商用复印机,最早的是上海和天津的产品,A0幅面的工程图纸复印机首先问世,相继试制成功1:1带微缩、放大功能的复印机,弥补了国产复印机的空白,1978年9月,在武汉市召开的全国复印机工业研讨会协调了生产部署及专业技术协作关系,推动加强了复印技术研究和生产体系的规范化

  80年代,国内很多地区开始了复印机的研制和生产。1980年6月,全国第一届静电复印技术讨论会在天津召开,推进了我国复印机的发展。此时,国产静电复印机已有20多种不同类型,且在感光材料、显影材料、主机和配件的技术开发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不断研究国外技术的同时,引进了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静电复印技术、复印机整机及配件成套生产线,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在生产的同时,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提高,对推动静电复印机国产化比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感光鼓、热压辊、清洁刮板、显影剂、载体、曝光灯、电极丝、消电针等部件均已国产化,一般主要生产厂家所用国产复印机配件比率约为60%一80%,且在逐年提高。其中技术队伍较强的厂家已能自行设计和生产全国产化配件的静电复印机整机,且可与国际先进水平静电复印机相媲美,复印速度达49页/min一69页/min,设有翻页送稿、自动分页器、放大、缩小、故障自检系统等多种先进功能。

  国家静电复印机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在天津建立后,进一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全国复印机生产厂家的设计、选材可靠性、整机性能、复印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等级评定,强化这种高科技产品的稳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王伦编著.复印机原理与维修技术.新时代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复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