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基金革命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基金革命

  20世紀90年代,投資基金作為一種產權中介加入公司的治理結構一實質上是股東已經失落的控制權的復歸—使失衡的所有權控制權重新趨向平衡,從而剋服了股份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投資基金這種機構法人股東90年代在美國興起。由於以各種基金為主要形態的機構法人股東重新確立了所有者的主導地位並通過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大大增強了美國的企業競爭力。因而西方學者把這種歷史性的變革稱為“基金革命”。[1]  

基金革命的背景[2]

  從1840年代美國鐵路股份公司的出現為起點到1980年代末,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形式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中葉至本世紀20世紀20年代,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推出斯隆模式為止,其特征是實現了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初步分離;第二階段是1930年代到80年代末,其特征除了所有權與控制權徹底分離之外,控制權本身進一步裂變為決策權與管理權。上述二個階段的發展,是兩權從初步分離到徹底分離的過程,實際上也涵蓋了“經理革命”的全部過程。“經理革命”確立了私人股份資本所有制的歷史地位,順應了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對西方市場經儕國家的經儕發展,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大公司的股份結構迅速分散到眾多小股東手中,這些個人投資者關心投齎的短期收益甚於關心公司的治理,一旦他們認為所持股票收益不佳,就迅速拋售,致使股價下跌,這不但會降低公司的舉債能力,影響公司形象,更會增加公司被購併的危險。為了維持公司股價,儘可能滿足股東短期收益最大化的需求,美國大公司的經理層的經營行為傾向短期化,甚至不惜犧牲公司的長遠利益為代價。另一方面,由於分散的小股東以腳投票代替用手投票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治理功能不能正常發揮,所有權控制權和管理權得不到合理制衡,經理階層的權力大大擴張,“內部人控制”的問題日益嚴重,決策權與管理權基本上都落入經理階層手中,這反過來又進一步促使經營行為的短期化。

  這種局面90年代由於機構法人股東的興起而產生了根本改變。所謂機構法人股東是機構投資者投資於上市公司股票而形成的。而機構投資者主要是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一類金融投資工具的總稱,主要職能是集中眾多個人投資者的零星資金,由金融投資專家投資於股票、債券、票據期貨以及期權等等,對廣大個人投資者來說,它是一種風險(比股票)小、收益(比債券)高的投資工具,因而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美國是當代股份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機構投資者的發展也最迅速。由於社會保障與保險體制有關法規的不斷完善,人均收人的大幅提高、中產階級的日益壯大、金融投資工具的不斷創新推動美國民眾投資行為的根本改變(1998年美國家庭儲蓄總額為360億美元、而持有的股票總價值為1O,22萬億美元,而股票一半以上是通過各種基金投資方式間接持有的)等等原因,導致機構投資者的發展異常迅猛,目前已控崩美國大公司50%以上的股權,占有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額的四分之三,在場外交易市場更占有絕對主導地位,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到公元2000年左右,美國大公司的股份的2/3將由機構法人股東所掌握。在機構投資者資奉額還很弱小,持股比例比較低的時期,“華爾街法則”仍然起作用,其持股是不穩定的,投資的短期行為很明顯,然而進入90代,機構投資者的資本顛及持股額大大超過個人股東時,其投資行為便產生了質的變化—— 積极參与公司決策,使公司治理功能大為改善,在殷東、董事會及經理之間建立了約束與激勵的穩定的動態平衡關係,較好地解決了“經理革命 兩權分離以來所出現的公司治理功能不彰的問題。

  由於以各種基金為主要形態的機構法人股東重新確立了所有者的主導地位,並通過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大大增強了美國的企業競爭力,因而西方學者把這種歷史性變革稱為“基金革命”。

參考文獻

  1. 趙雄凱,張宇耀.“基金革命”:投資基金對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J].外向經濟,2000,(2).
  2. 邵晨.“經理革命”與“基金革命”[J].企業管理,1999,(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基金革命"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