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原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因材施教原則[1]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因材施教原則的產生[2]
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均衡性與差異性,教學活動要在統一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就必須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我國,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行者,他善於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以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南宋朱熹在總結孔子教育經驗時說“夫子施教,各因其材”。
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2]
1.瞭解學生,針對學生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因材施教的基礎就是對學生的“材”有所瞭解。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要註意這種瞭解活動。既要瞭解全班學生的一般發展水平,又要瞭解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掌握他們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知識水平、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個人特點。瞭解學生首先要樹立全面的觀點,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對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還要用發展的觀點來對待,應當看到學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教師一方面要“因材”,即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更主要的是要施教,要採取一定的教學措施,以取得有效的成果。教師採取的教學措施,一方面要建立在對多數人都切實可行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又要能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正如學生的個別差異存在著多樣性一樣,教學的措施也應該是多樣的。教師在提問內容和方式,佈置作業的分量和難易及課外學習和指導方面都應該體現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既從大多數學生的需要出發,又照顧到個別人的特點和需要。
2.正確對待個別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
我國很多學校特別重視尖子生的培養,選拔和培養優秀生和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是因材施教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不能只抓“升學有望的”學生,放棄多數學生。教學要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長善救失,使每一個學生都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因材施教應落實到每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