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性原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鞏固性原則[1]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持久地保存在記憶中,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準確地再現和運用,為進一步學習和智力發展打好基礎。
鞏固性原則的產生[2]
知識技能的鞏固,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深化,它是順利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是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先決條件,是發展記憶力與思維力的重要手段。學生用較短時間學習較多的、不是經過自己親身實踐得來的書本知識,如果不及時鞏固就很容易遺忘。中外教育家對鞏固知識的重要性有過精辟的論述。如孔子提出“學而時習之”,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把鞏固知識的“複習”稱為“學習之母”。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學的規律。
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2]
1.教師要抓好新授課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極大的影響著記憶的效果。他們是否集中註意力、是否積極思考、對所學知識是否理解都直接影響到對知識的鞏固和運用。教師必須提高講課水平,努力做到條理分明、重點突出、邏輯嚴密、生動形象、引人人勝。並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手腦並用,充分發揮自身積極主動性。
2.組織好複習和應用,並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
複習和應用是鞏固知識的主要手段,能使知識得到強化,使所學的知識更加條理化和系統化。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的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經常性的複習,還要重視學期開始的複習、階段性複習、期末複習等等。教師要在指導學生複習的過程中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與策略。中學生要以理解記憶為主要識記方法,適當運用機械識記。要防止濫用複習。
實踐證明,結合重現的記憶比單純重覆的記憶效果要好。分佈記憶比集中記憶效果要好。一般地說,綜合記憶比整體記憶、部分記憶效果好。此外,增強記憶的信心,加強記憶的情感作用,讓學生親自實踐等,都能增強記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