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指揮鏈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命令链)

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

  指揮鏈又稱指揮系統(line of command),是與直線職權聯繫在一起的。從組織的上層到下層的主管人員之間,由於直線職權的存在,便形成一個權力線,這條權力線就被稱作指揮鏈。由於在指揮鏈中存在著不同管理層次的直線職權,所以指揮鏈又可以被稱作層次鏈(scalar chain)。

目錄

指揮鏈的兩個原理

  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是一條權力鏈,它表明組織中的人是如何相互聯繫的,表明誰向誰報告。指揮鏈涉及兩個原理:

  1、統一指揮Unity of Command

  古典學者們強調統一指揮原則,主張每個下屬應當而且只能向一個上級主管直接負責,不能向兩個或者更多的上司彙報工作。否則,下屬可能要面對來自多個主管的相互衝突的要求或優先處理的要求。

  統一指揮原則經常被違背。如飯店安全管理人員(或是財務人員、人事部人員等)經常在自己的專業分工領域內對不在自己直接領導下的員工(如餐廳女服務生)進行指揮。解決的辦法是在確保專業分工和崗位劃分的基礎上,通過緊密的協作,進行合理的指揮。在整個飯店的協作過程中,總經理起著關鍵作用。

  2、階梯原理(The Scalar Principle)

  這一原理強調從事不同工作和任務的人,其權力和責任應該是有區別的。組織中所有人都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向誰彙報,以及自上而下的、逐次的管理層次。

  統一指揮涉及誰對誰擁有權力,階梯原理則涉及職責的範圍。因此,指揮鏈是決定權力、職責和聯繫的正式渠道 。

指揮鏈對組織的影響

  指揮鏈影響著組織中的上級與下級之間的溝通。按照傳統的觀念,上級不能越過直接下級向兩三個層次以下的員工下達命令;反之亦然。現代的觀點則認為,當組織相對簡單時,統一指揮是合乎邏輯的。它在當今大多數情況下仍是一個合理的忠告,是一個應當得到嚴格遵循的原則。但在一些情況下,嚴格遵循這一原則也會造成某種程度的不適應性,妨礙組織取得良好的績效。只要組織中每個人對情況都瞭解(知情),越級下達命令或彙報工作並不會給管理帶來混亂,而且還能夠使組織氛圍更加健康,員工之間更加信任。

美軍的指揮鏈[1]

  “指揮鏈 – Chain of Command”是美軍的一種固定用語,它的定義是“授權和責任的傳遞鏈路”,等同於中國軍語體系中的“作戰指揮體系”,命令沿著這條線在軍事單位內部和不同單位之間傳遞,直至傳達到最終執行者的手中。位於指揮鏈中的軍事人員只從唯一的直接上級處接收命令,也只把命令傳達給職務規定範圍內的直接下屬。

  高級別的軍官並不能隨意指揮低級別的軍官或者部隊,命令必須沿著同一條指揮鏈下達。比如A團團長不能直接命令B團炮兵營長提供支援,必須通過更高一級的指揮機關給B團團長下命令。這樣才能保證指揮體系的正常運轉,不會令出多頭,干擾指揮。如果因為特殊原因A團團長真的給B團炮兵營長下達了命令,根據戰場情況和標準作戰程式,B團炮兵營長可以選擇執行命令或者建議必須通過自己的指揮鏈下達。無論如何拒絕執行幾乎總是被認為“不服從命令”,除非命令本身是非法的(即執行命令者將犯下違法行為)。

  另外只有作戰軍官處於指揮鏈內,軍醫、後勤等領域的專業軍官則不是,只能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發佈命令。比如美國航母上的牙醫部門長是上校軍銜,但他只能領導牙醫或者醫療部門實施戰場搶救,而無權指揮彈射飛機或者下令改變航向。

  如果一名軍人因為無法執行命令或者履行自身的職責而越級向直接領導以上的層級求助,往往會遭到紀律處分,理由就是破壞指揮鏈。實際上不管名稱叫什麼,各國軍隊都是按照這一原則執行的。

美軍的指揮鏈如何構成[2]

  美軍“指揮鏈”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行政指揮鏈”,也就是所謂的軍政系統或領導管理體制,以“總統和國防部長-軍種部長(軍種參謀長)-軍種部隊”為基本主線,主要負責對機關和部隊領導、管理、軍種訓練、軍種聯合基礎訓練和後勤保障;二是“作戰指揮鏈”,也就是所謂的軍令系統或作戰指揮體制,以“總統和國防部長(通過參聯會主席)-聯合作戰司令部-作戰部隊”為基本鏈條,主要負責對部隊的作戰指揮、控制、協調和聯合訓練。

行政指揮鏈

  美國三軍都實行文官領導,海軍的領導機關是隸屬於國防部的海軍部,就在五角大樓內辦公。海軍部長由文官出任,經參議院提名並通過,由總統委任。他負責管理整個海軍部,包括征兵、組織管理、後勤供應、研發採購、培訓、動員和複原,同時還要監督海軍艦艇、飛機、裝備、設施的修造。

  海軍部下轄兩個獨立軍種 – 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最高軍事長官分別為海軍作戰部長和海軍陸戰隊司令,兩人均為四星上將銜,也是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是總統和海軍部長的海軍事務顧問,向海軍部長負責。海軍作戰部長名稱中有作戰兩字,卻沒有作戰指揮權,負責海軍部隊的行政管理、軍事訓練和制定裝備發展計劃,並向戰區聯合司令部提供具備部署資質

  海軍部的行政單位眾多,分為三大體系:

  一是向艦隊行動提供維修、燃料、彈葯、培訓、醫療等方面支持的13個岸上司令部,包括海軍作戰部辦公室、海軍人事司令部、海軍軍醫局、戰略系統項目、美國海軍學院、海軍教育與訓練司令部、海軍氣象與海洋科學司令部、海軍情報局、海軍航空兵空戰發展中心、海軍信息戰司令部、海軍法務司令部、美國海軍天文臺和海軍安全中心。

  二是提供技術支持的5個系統司令部,包括: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海軍信息戰系統司令部、海軍後勤系統司令部、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和海軍設施工程司令部。

  三是擁有實際兵力的6個兵種司令部,包括:水面艦艇司令部(直轄指揮艦、兩棲攻擊艦、巡洋艦、驅逐艦中隊、瀕海戰鬥艦中隊、兩棲艦艇中隊、掃雷艦中隊等)、海軍航空兵司令部(下轄航母、艦載機聯隊和岸基飛機部隊)、潛艇司令部(下轄潛艇中隊)、特種作戰司令部、遠征作戰司令部和軍事海運司令部,前三者又分為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個司令部。兵種司令部負責本兵種的行政管理、戰備訓練和維護保障,它們沒有作戰指揮權,只是作戰部隊的提供者。

作戰指揮鏈

  作戰系統以任務為導向,和行政系統的指揮路徑完全不同。作戰指揮鏈的起點是國防部長,他即是國防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也可以直接向作戰司令官下達命令。

  在戰略層面,海軍作戰體系分為三級。第一級是國防部下屬的作戰司令部,各自擔負特定的作戰任務,統轄配屬的海陸空及陸戰隊作戰部隊,指揮具體作戰、演習行動,是美軍作戰部隊的實際使用者。第二級是海軍在這些作戰司令部的架構下相應設立的海軍職能司令部,執行作戰司令部下達的海軍任務。第三級是海軍職能司令部之下的編號艦隊,負責特定的作戰海域,所有被分派進入其任務區的海軍兵力均接受該艦隊指揮。

  “作戰指揮鏈”如何運行

  美國針對特定國家和特定情況制定了眾多詳細的“應急計劃”。一旦危機發生,美軍會迅速對這些應急計划進行選擇、修改和擴充,使其升級為“危機行動計劃”。美國“國家指揮當局”一旦決定發動戰爭,危機行動計劃經過修訂後就會變成“作戰命令”,成為戰爭方案。從運行機制上看,美軍作戰指揮鏈運行大致分為4個流程。

  一是擬定應急計劃。“應急計劃”是和平時期聯合作戰司令部為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預先制定的作戰計劃,大致可分為3個層次:上層是聯合作戰司令部制定的整個展區的作戰方案;中層是聯合作戰司令部和軍種組成司令部的作戰計劃;下層是軍種組成司令部下屬部隊的具體實施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應急計劃以對特定衝突的預測為基礎,其價值並不僅體現在計劃的詳細程度和預測的精準程度上,更體現在它能為部隊演練提供藍本。通過演習,一方面可以檢驗作戰計劃的可行性,為作戰計劃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以讓部隊熟悉作戰計劃,提高軍兵種部隊相互協調和配合的能力。戰爭爆發時,部隊上了戰場就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戰場上發生的,極有可能是他們在平時的演習中多次演練過的。

  二是制定危機行動計劃。危機行動計劃是在危機時期,聯合作戰司令部在時間緊迫和形勢危機情況下制定,並提交給最高決策層作為決策依據的作戰計劃。危機行動計劃雖然會根據現實因素做出調整和修改,但一般以應急計劃為基礎。例如,1989年12月,美出兵巴拿馬,主要依據是“藍勺行動”作戰計劃;2003年3月發動伊拉克戰爭,主要依據的是“1003東方大規模戰區戰爭”作戰計劃。

  三是發佈作戰命令。總統根據國內外形勢、危機發展狀況等一系列現實因素,依據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參聯會主席的建議,在危機行動計劃的基礎上,確定軍事行動的總體目標、發起時間、以及“受援聯合司令部”(指對作戰計劃制定負有主要責任的聯合作戰司令部)和“支援聯合司令部”(指為執行某一特定作戰計劃承擔支援任務的聯合作戰司令部)指揮控制關係等總體作戰方案,最後以作戰命令的形式由參聯會主席向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傳達。

  四是實施戰役行動。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根據作戰命令,確定具體的兵力部署和任務執行方案,並對下轄所有部隊全權實施指揮。美軍軍政、軍令分離體制剝奪了軍種參謀長的作戰指揮權,軍種只有提供兵力的責任,軍種參謀長不會與聯合司令部司令爭權。這就意味著戰區內所有部隊,無論來自哪個地區、哪個部門,一旦到達戰區,原上級指揮機構就無權再對其實施指揮,僅承擔對這些部隊的行政管理和後勤補給等責任,因此戰時受援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可有效調動全軍資源用於作戰行動。

  “作戰指揮鏈”如何升級

  美軍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的構建,主要是通過3部法律的相繼出台逐漸完善起來的,他們分別是1947年出台的《國家安全法》、1958年出台的《國防部改組法》和1986年出台的《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前後經歷了大約40年的時間,美軍才在體制和機制上建立起了這種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在構建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的同時,美軍也針對現實威脅的變化,不斷升級支撐聯合作戰指揮的指揮控制系統與聯合作戰戰略戰術。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開始建指揮控制系統C2。為應對蘇聯洲際彈道導彈威脅,解決預警時間短的問題,美軍認為必須有非常廣的通信網,把美國尤其是北美大陸的部隊聯繫起來,然後又加了一個C,就是通信。後來美國發現光有通信不夠,必須有情報,所以後來又加了一個I,就是最開始的C3I,之後美軍又把偵察的R和監視的S加了進去,形成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網路,即C4ISR網路。C4ISR通常被譯為指揮自動化系統,它由英語的指揮、控制、通信、電腦、情報、監視和偵察7個詞首字母縮寫而來。C4ISR系統的全球化,網路化、一體化和實時化特征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戰略,戰役和戰術的區分概念。這種新穎的數字化網路化會議活動由於及時通報情況,掌握戰爭全局,在準確的時間和地點,集中兵力兵器及時信息傳遞,快速定下決心和平行制定作戰計劃等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每一場戰爭都不一樣,過去的戰爭尤其是勝戰給人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影響著人們對未來戰爭的想象和設計。在聯合作戰的戰略戰術方面,美軍卻能夠放下勝利“包袱”,不斷創新戰略戰術,以己之長擊敵之短,註重巧打、快打、精打。

  巧打的代表性理論是“打擊重心”。美軍認為一個武裝集團猶如一部複雜的機器,對於保證這部機器平穩和可靠地運轉,某些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重要;這些重要組成部分若受損或被毀,就會使整部機器失靈。這些更重要的部件就是“作戰重心”,既是敵方軍隊從中獲得行動自由、戰鬥力量和戰鬥意志的源泉,也是己方軍隊傾全力打擊的目標。

  快打的代表性理論是“觀察、判斷、決定和行動迴圈”。該理論認為作戰行動有4個環節,即觀察、判斷、決定和行動,把戰爭雙方的活動看作是“觀察、判斷、決定和行動”周期的不斷迴圈。奪取戰爭主動權的關鍵,是縮短己方的“觀察、判斷、決定和行動”周期,永遠比敵人快一步,從而剝奪敵人的反應能力。該理論的實質是強調加快決策和行動節奏,使敵人應接不暇,由作戰混亂演變為內部的分崩離析,直到心理癱瘓。

  精打的代表性理論是“網路中心戰”。該理論強調通過戰場各作戰單元的網路化,將各種分散配置的偵察探測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火力打擊系統和綜合保障系統集合成一個統一高效的信息網路體系,使各分散配置的部隊能夠共同感知戰場態勢,從而把信息優勢轉化為決策優勢和行動優勢,進而發揮出最佳作戰效能。

指揮員如何高效融入指揮鏈[3]

  置身聯合體系。信息化作戰是基於信息網路體系的聯合作戰,是大體系支撐下的聯合行動,智能化程度更高,作戰體系整體聯動性更強,作戰行動、保障行動和支援行動的聯繫更加緊密。任何一個作戰單元甚至一個人、一件武器都是聯合作戰體系內的一個節點,都將深度融入聯合作戰體系,影響關聯戰爭全局。指揮部隊作戰,就要置身聯合體系,主動瞭解聯合作戰體系構成和其他軍種的支援程度,儘快讓部隊融入聯合作戰體系,提前計劃和及時請求聯合作戰體系予以支援,善於借力用力,倍增作戰效能,這要求指揮員不斷強化聯合意識,具備寬廣視野,著力增強聯合作戰指揮能力。

  搞好情報偵察。情報偵察對作戰的成功起著直接的、決定性的作用。信息化戰爭,情報偵察與反偵察的對抗更加激烈,指揮員任何時候都不能輕敵,必須重視藉助一體化指揮平臺和通信手段快速獲取戰場信息,將太空偵察、空中偵察、無人機偵察、特種偵察、海上偵察、感測器偵察等各種手段有機結合,切實掌握戰場各個方向敵情的性質、數量、狀態,敵方預備隊的位置及動向,摸清敵人的強點和弱點。再有,信息化戰場,來自陸、海、空、天、電等多維戰場的情報信息,通過各種渠道潮水般地涌向指揮所,指揮員必須採取各種識別驗證措施,從錯綜複雜、浩如煙海、動態更新甚至矛盾百出的戰場情報信息中辨別真偽。唯有如此,指揮員才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撥開戰場“迷霧”和“面紗”,看到“廬山真面目”。

  及時定下決心。定下決心是指揮員對作戰目的及行動作出決定的活動,來源於對戰場情況的科學分析判斷,是作戰指揮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定下作戰決心,指揮員必須正確理解和領會上級意圖,準確判斷敵情及其行動企圖,科學確定我之作戰指導、作戰目的、主要方向、重要目標和作戰部署。既有基本案,又有多種應變案。值得註意的是當今時代,各種精確制導彈葯、各類電磁網路攻擊手段大量運用於戰場,極大提高了火力打擊的距離、精度和效能,也極大提高了電磁網路攻擊軟殺傷效能,使火力對抗、電磁網路攻防更加激烈。因此,指揮員要科學制訂聯合火力打擊和電磁網路運用計劃。

  周密協同保障。協同是將巨集觀的決心落實到微觀的操作層面,是“指揮員在頭腦里打一遍仗”,避免打亂仗。協同動作組織得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戰爭戰役戰鬥的進程,控制著戰局的發展方向。作戰協同必須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和大局觀念,熟悉各軍兵種武器裝備的性能與作戰運用,周密制訂協同動作方案和協同計劃,處理好各參戰力量之間的相互關係。要周密組織以火力運用為主的協同演練,既要演練參戰部隊之間、軍地之間、軍事行動與輿論宣傳之間的有機協同,還要加強指揮員臨機處置突發情況的演練,提高指揮員、機關和所屬部隊協調一致的作戰能力。周密組織好氣象、偵察、通信、後裝等各種作戰保障。及時做好思想教育和戰場管理工作,確保部隊按照上級規定的時限,完成作戰發起前的各項準備。

  靈活指揮控制。指揮員在作戰全過程中都要分析判斷情況、及時定下決心、指揮部隊行動。只不過,戰鬥實施過程中情況瞬息萬變,對抗更加激烈,指揮員判斷情況、定下決心、指揮作戰、控制部隊的速度要更快。指揮員應善於運用信息系統形成應對戰場情況的指揮思路:一是快速反應,做到掌握情況快,定下決心快,作出處置快。二是找出焦點,善於正確分析戰場多維空間對抗態勢,從敵我若幹矛盾對抗中,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影響戰局發展的戰鬥焦點和主要環節。三是靈活處置,根據戰場情況發展變化,及時調整作戰方案行動。四是藉助機關,充分發揮機關的輔助決策作用,藉助機關實施快速指揮。五是把握節奏,冷靜處理戰場情況,在科學預見事態發展、周密瞭解戰場情況、精確分析計算的基礎上把握戰機,以速度優勢彌補力量不足。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uxiaoxue,Dan,Zfj3000,33,Tracy,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指揮鏈"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