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平衡財政政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周期平衡財政政策(cyclical balance fiscal policy)
周期平衡財政政策是凱恩斯主義者倡導的一種財政政策。它主張在經濟蕭條時財政要有赤字以便刺激經濟,變蕭條為繁榮,而在達到充分就業水平,出現通貨膨脹危險時財政要有結餘,以防止經濟過熱導致危機的爆發。這樣儘管從年度看預算是不平衡的,但從整個經濟周期看,通過有目的的安排不同年度的赤字和結餘,起到了刺激或約束經濟活動,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的作用,實現了周期的平衡。這種政策被認為是對1929~1933年大危機以前資本主義國家所奉行的量入為出的年度平衡預算和所謂的“健全財政原則”的革新。
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周期平衡財政政策是通過現代財政制度的兩種機制實現的:
①自動穩定器機制例如美國的聯邦稅收制度是累進的個人所得稅和公司所得稅,它隨納稅人收入的降低而下降,在經濟衰退時,即使不改變稅率,政府稅收也會減少,而個人的收入和支出仍可維持在較高水平上,反而能緩和社會生產的下降程度。在經濟高漲時,稅收增加,個人收入減少,消費開支受到抑制,總需求下降,因而能減弱工資物價螺旋上升的勢頭。另一方面美國在30年代以後所建立起來的轉移支出體系,如失業保險、福利開支等也具有自動穩定器的功能。例如,工人在失業後就領取失業保險金,一旦找到工作,保險金就停止。這樣失業保險制度就以反周期的方式將資金從經濟運行中註入和抽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自動熨平周期波動的作用。
②相機抉擇穩定器機制。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自動穩定器雖有助於經濟的周期平衡,卻不能百分之百地消除周期波動。因此,必須補充以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在這方面可以運用的財政杠桿有公共工程和其他公共開支政府就業計劃以及稅率調整美國的周期平衡財政政策盛行於50年代,到60年代已為充分就業預算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