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消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協作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
目錄 |
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等新興傳播技術能幫助消費者以從前很難甚至完全不可能的方式,用自己擁有的財產-比如住房或者汽車等賺錢。這就是協作消費的核心理念。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戴維•貝爾認為,協作消費漸成潮流基於如下兩個方面的觀念變革,一是取用某些東西比完全擁有這些東西更好的觀念,二是人們對他人擁有閑置資源這一現實的認識。比如說,你的汽車每天可能會閑置22個小時、而整個過程運轉起來的潤滑利就是社交媒休和技術手段很多突然涌現出來的初創企業在利用這股潮流,例如Getaround創建了讓消費者按小時出租自己汽車的市場。忙碌的員工可以利用Liquidspace出租自己的工作空間,或者將會議室出租一天,甚至也可以只出租15分鐘的時間。
協作消費的商業基礎[1]
早期的分享市場平臺如沙發客、自由交換等大多是基於彼此自願和免費,然而最新的分享平臺是建立在商業基礎上,也可以說早期的分享平臺是類似於P2P的C2C模式,商業分享系統則是B2C模式。商業分享平臺模式有構造新的企業生態系統的潛力,就像ebay和淘寶曾經做的一樣,把零散的消費者和賣家整合到線上的全球平臺。以網路P2P財務信貸為例,在網上將錢借給陌生人,聽著是不是有些瘋狂,然而高德納咨詢公司的研究估計到2013年P2P消費者與消費者直接的財務信貸規模將達到50億美元,這給銀行業敲響了警鐘,或許未來大量的小額信貸將通過這種網上分享平臺的P2P模式完成,從而繞過銀行系統,借方直接面對貸方,回歸傳統的個人借貸模式,這一切都可以在網上財務信貸分享平臺上實現。
對於商業分享系統,除了信任問題外,最大的挑戰是保證供求的平衡。一是消費者對商業分享系統的偏好還不確定,產業界現在對此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二是不同於C2C模式,B2C模式下,大量的基礎服務甚至產品都由企業提供,需要非常大的投資。
既然是商業系統,那就意味著存在稀缺性和競爭性,消費者可能在要租車時卻發現附近沒車可租,就會降低使用意願。國外學者最新的研究也表明,在分享模式下,消費者感知的稀缺性風險對消費者的選擇意願起著決定性作用,如私家車想開就可以開,而汽車分享平臺的車卻沒法保證,相比下現階段汽車分享更適合臨時或者急用。因此,很多人使用或者非常流行對於這樣的分享平臺來說可能並不是什麼好事,流行導致的供不應求、服務無法保證的情況可能會引起消費者的不滿,降低選擇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