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bit.edu.cn/ (中英文)
目錄 |
北京理工大學隸屬於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是一所理工為主、工理文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建國以來國家歷批次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是首批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是首批進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行列的高校之一。她的前身是創辦於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1943年學校併入延安大學,1946年改名為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1948年與北方大學工學院合併成立華北大學工學院,1949年遷入北京,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將華北大學工學院改名為北京工業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1999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2001年學校黨委被授予全國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學校占地4374畝,建築面積110多萬平方米,固定資產超過20億元。在校教職工35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900人,兩院院士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3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0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7位,享受政府津貼專家63位,北京市教學名師10位。全校有各類學生4031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1926人(包括本專科學生14548人,碩士生4927人,博士生2170人,留學生281人),成人、夜大、函授學生6909人,遠程教育學生11477人。
學校設有13個學院(下設47個系,43個研究所、中心),另建有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現代遠程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涉及10個學科門類;擁有4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5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2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7個博士後流動站,1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60個本科專業;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重點學科點專業實驗室、3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部門開放實驗室、4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級教學基地(含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有國家大學科技園。
學校始終秉承延安精神與延安自然科學院以來的辦學傳統,堅持國防學科專業和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是我國國防高級科技人才培養和國防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譽為“培養國防高級人才的搖籃”。李富春、徐特立、李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擔任學校的主要領導。校友中,有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謝光選院士,雷達技術專家王小謨院士,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黃春平等著名科學家、大型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和重大工程項目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等。
學校堅持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出了“以智養德、以德養才、德育為首、全面發展”的育人方針和“學校以育人為本,育人以教學為先,教學以質量為重”的教育教學思想;按照建設研究型大學的目標要求,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進教學內容與體系改革,推行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在提高教學質量、造就高素質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畢業生也因專業知識扎實、實踐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而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學校堅持以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科技發展需要為導向,曾研製和創造了多個新中國第一:1956年,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視發射接收裝置,並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電視第一頻道使用權;1958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同年還研製出我國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併發射成功;1959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輛輕型坦克,並裝備軍隊;20世紀六七十年代,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部低空測高雷達和我國第一臺20公裡遠程照相機,並先後裝備軍隊。“十五”以來,學校科研工作積極為國家戰略服務,按照“強化基礎,提高能力,軍民結合,跨越發展”的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戰略,在許多優勢領域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計劃任務。經過長期的奮鬥和積累,學校在空間自適應光學、智能仿生機器人、綠色能源、現代通信、工業過程式控制制等軍民兩用技術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優勢。
學校堅持“立足國防、面向全國、服務地方”的服務面向定位,積極與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業開展科技合作,先後全國40多個地市人民政府簽訂了省校、市校合作協議,與百餘企事業單位特別是軍工企事業系統建立了產學研聯合體,形成了穩定持續的合作關係,探索了地方政府與學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新機制;學校高度重視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國外100多所大學或企業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發揮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優勢和導向、動力、保證作用,牢記老院長徐特立“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教誨,弘揚“團結,勤奮,求實,創新”校風,並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始終註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團結勤奮的工作作風、求實創新的精神品格,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素質優良的畢業生。建校67年來,培養畢業生12.9萬餘人,產生了16名院士、65名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幹部和40餘名將軍。他們秉承學校的優良傳統,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