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轉換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勞動力轉換模型(labor turnover model)
目錄[隱藏] |
勞動力轉換模型(salop,1979;stiglitz,1974,1985)在許多方面與怠工模型類似,但它更強調勞動力的工作轉換給企業帶來的損失。由於工人辭職必須得到補充,這意味著企業不得不再一次發生招聘費和培訓費。因此,企業有強烈的動機採取各種措施將工人的工作轉換次數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企業的措施之一是確定一種工資水平以阻止工人轉換工作。當工人獲得的工資高於其他工作機會向他們提供的報酬時,他們將減少辭職。因此,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企業支付較高的工資可以降低工人的工作轉換率。
考慮一個生產函數為Q = Q(E)的企業,該企業每個工人工作轉換帶來的成本為一給定的值T,它包括招聘、培訓以及其他所有與替換工人辭職相聯繫的一次性費用。假設每一時期都有一部分工人q 辭職,而這部分工人的多少取決於該企業所支付的工資水平wi與其他企業所支付的平均工資w的對比關係。由此,辭職函數可用表達。每個工人所創造的利潤為:
由於存在工作轉換成本,勞動成本將由兩部分組成:工資水平wi和分攤在每個時期的工作轉換成本,即(1)式右側的最後兩項。通過利潤函數對wi微分可得到符合一階條件的最佳工資水平:
該等式表明:最佳工資水平應該確定在支付較高的工資而減少的轉換成本的邊際量恰等於1 的水平上。該模型還意味著較高的工作轉換成本要求支付較高的工資水平,也即等成本曲線越平坦,最佳工資水平就越高。具有較高辭職成本的企業總是設法減少辭職率,在該模型中唯一的方法是支付較高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