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是指通過明確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供給主體和供給方式,形成滿足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制度安排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現狀分析

  (一)供給主體經濟乏力,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難以產出。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縣、鄉政府,由於財政緊張,對生產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不多。農村改革以來,我國農村從總體上看,各項社會公共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老、少、邊、窮地區則面貌依舊。老、少、邊、窮地區由於經濟發展緩慢,縣、鄉政府財政拮据,在解決吃飯問題尚有困難的情況下,要進行建設則顯得無能為力。財力的捉襟見肘使經濟落後地區的縣、鄉政府難以擔當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角色。至於村級經濟的狀況也不容樂觀,一些經濟發展薄弱的村對生產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也難以為繼,根本不能有效提供農民急需的農村公共產品。顯然,供給主體的經濟乏力是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難以產出的根本原因。

  (二)公共產品供需結構失調,出現兩重兩輕的現象,農民很難享用有利於發展生產、改善生活質量的農村公共產品。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其主要目的是幫助農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質量,但由於地方政府受邊際績效的影響,往往在農村公共產品生產中出現,兩重兩輕的現象,使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能真正實現幫助農民發展生產、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的目的。具體表現在,一是重硬輕軟。一些地方政府熱衷於看得見、摸得著的硬公共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對上級要求考核的防洪、防澇設施建設、農村電網改造、交通道路建設等公共設施項目,千方百計地組織資金加以實施,而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農業發展的綜合規劃和信息系統的建設等軟公共產品的生產,卻沒有太高的積極性。二是重準輕純。由於準公共產品的範圍比純公共產品的範圍大,因而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村準公共產品的生產比較重視,如對需要達標的鄉村道路、自來水設施、農田灌溉設施等,即使沒錢也要從對農民的攤派中收取資金進行建設。而對涉及到戰略性的純公共產品的生產,卻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若上級政府不予支持也就一籌莫展。例如,對有些鄉鎮企業的污水治理,農民迫切要求政府抓緊實施,但由於經濟利益和追求政績的驅動,這些鄉鎮遲遲不予實施,對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帶來嚴重影響。這兩重兩輕的現象,實際上是農村公共產品在生產和供給過程中機制失衡的外在表現。

  (三)供給的渠道單一,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只寄希望於政府。

  目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渠道仍是沿襲改革前的格局,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只寄希望於政府,而政府因財力緊張無法生產更多的農村公共產品,不能滿足農民的實際需要,因而導致農村黨群和乾群關係的緊張。供給渠道的單一,這也反映了目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失衡。這是因為作為供給主體的政府,由於對作為供給對象的農民提供不出較多的農村公共產品,因而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越來越喪失主渠道的作用,在政府不能發揮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渠道作用的情況下,其他供給渠道又沒有形成,政府只好向農民強行攤派,集資興建社會公益事業,導致許多農民不堪重負。供給渠道的單一,反映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系統的殘缺。這與農村改革深化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很不相適應。政府固然要提供農村公共產品,但並不等於只有政府才能提供,農民和其他社會成員也可以進行生產和提供。供給渠道的單一,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失衡的又一表現。

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存在問題的原因[1]

  1、單一主體供給模式造成農村公共產品總量供給不足由公共財政理論基礎可知,政府是公共物品供給的主體,政府財政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支出大體分為支援農業生產支出、農村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和農村救濟費四部分。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上述四項費用從總額上看一直在逐年增加,但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卻一直在下降。國家財政資金向城市投資多而向農村投資少,縣、鄉鎮政府又缺乏足夠的財政資金去支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而市場和非政府組織也沒有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使得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2、供需信息不對稱使得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失衡目前,鄉村及社區居民的真實需求並不能左右公共產品的提供內容及方式,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模式依然延續的是自上而下的供給模式,因此公共產品的供給內容極有可能受到當地政府官員利益或政績的影響。造成政府不願投資那些具有長遠戰略意義但是見效緩慢的公共物品,而是熱衷於投資提供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的公共設施項目。

  3、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差異的根源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把主要人力物力財力都集中於城市現代化建設,其目的是優先發展城市,然後以城市帶動農村發展,因此,財政對農村的投入略顯匱乏。目前城市化建設已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城鄉的差異卻臼漸增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突出表現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匱乏,基礎設施薄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市與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差距逐漸拉大。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問題的解決措施[1]

  1、建立多元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模式

  拓寬公共產品供給渠道,增加資金來源,改變政府單一的供給模式,吸引市場及非政府組織的積极參与,從而實現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多元化。最終實現以政府供給為主,市場供給、農民自願供給有益補充的三者相結合的供給方式發展,既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和農民成本負擔,同時又促進農業增長和農村社會的穩定。政府方面要搞活本區域經濟建設,提升政府主導供給公共產品的能力;村民自願提供方面要完善“一事一議”政策,“一事一議”項目要求村民充分發表自己的權利和需求意願,在提供公共產品時出一份力,某種程度使得村民真正參與了村級事務的管理。另一方面,由於有村民集資、村集體集資以及政府財政支持,它也是實現多元主體供給模式的一種途徑。

  2、優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和決策體制

  首先,優化供給結構要把農村的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和基礎設施擺在首位。一是繼續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其覆蓋到每個村民,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二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從根本上改變農民文盲及半文盲狀態。三是加強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指導教育,促進農業發展。其次是完善決策機制。一方面,由上級政府制定的公共產品供給內容並不一定反映農民的真實意願和偏好,農村公共產品沒有發揮最大效益,造成資源浪費,農民的負擔加重。另一方面,根據“經濟人”條件假設,農民也具有逐利性,做出的選擇並不一定是最合理的;而且受教育水平、傳統觀念、經濟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在選擇公共物品時並沒有理性和科學的分析思考,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也不具有長遠戰略性,公共產品也不能實現最合理的結構配置。綜合以上兩點,即建立先由民主表達需求意願,然後提交政府集中決策的“自下而上”的決策機制,形成良性決策機制。

  3、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所謂城鄉一體化發展,就是要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下,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分隔發展思路,建立起地位平等、開放互通、互補互促、共同進步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建立與現代市場經濟體氘相適應的城鄉一體化的經濟社會新體制。取消農業稅之後,鄉鎮政府的財政收入勢必減少,為了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轉和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完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極為重要。通過改革和完善政府之間的轉移支付制度,平衡各地區的財力差異,保證地方政府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地方政府為本社區提供基本公共物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1.0 1.1 尚文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研究[J].新西部:中旬·理論.2013,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36.104.20.* 在 2020年6月13日 18:11 發表

我想問一下,這是什麼時候發佈的,我沒有別的意思,因為我要瞭解的是15年—20年的。謝謝!

回複評論
Llyn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6月15日 10:22 發表

36.104.20.* 在 2020年6月13日 18:11 發表

我想問一下,這是什麼時候發佈的,我沒有別的意思,因為我要瞭解的是15年—20年的。謝謝!

條目是15年建的,參考文獻是13年的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