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健康相關行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健康相關行為(Health-related Behavior)

目錄

什麼是健康相關行為[1]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任何與疾病預防、增進健康、維護健康及恢復健康相關的行動。這類行為可以是自願的,也可能是不自願的;可以是直接以健康為目的的主動行為,也可以是遵守法律規定的被動行為。例如,一個孩子在體育課上跑800m是在進行有益健康的行為,但他(她)這樣做只是因為老師的規定、升級的要求。相反,一個成年人為了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而進行同樣的行為則有其特定的目的:恢復、維護或促進他(她)的健康。後一種行為又可被稱為“直接健康行為”。

健康相關行為的內容[2]

  按行為對行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健康相關行為可分為促進健康行為危害健康行為兩大類:

  (一)促進健康行為

  促進健康行為指個體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益於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這些行為是朝向健康的或被健康結果所強化了的。促進健康行為具有有利性、規律性、和諧性、一致性、適宜性等特征,體現了促進健康行為強調對自身與他人健康的益處以及行為內在與外在表現和諧。促進健康行為可分為五大類:

  1.基本健康行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於健康的基本行為,如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積極鍛煉、積極的休息與適量睡眠等。

  2.戒除不良嗜好。在這裡不良嗜好指的是對健康有危害的個人偏好,如吸煙、酗酒與濫用藥品等。戒煙、戒毒、不酗酒與不濫用藥品等屬於戒除不良嗜好行為。

  3.預警行為。指對可能發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預先給予警示,從而預防事故發生並能在事故發生後正確處置的行為,如駕車使用安全帶,溺水、車禍、火災等意外事故發生後的自救和他救行為。

  4.避開環境危害。這裡的環境危害是廣義的,包括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環境與心理社會環境中對健康有害的各種因素。以積極或消極的方式避開這些環境危害即屬於這類行為,如離開污染的環境、採取措施減輕環境污染、積極應對那些引起人們心理應激的緊張生活事件等。

  5.合理利用衛生服務。有效、合理地利用現有衛生保健服務,以實現三級預防,維護自身健康的行為,包括定期體檢、預防接種、患病後及時就診、遵從醫囑、配合治療、積極康復等。其中:①求醫行為:指人們感到不適,或察覺到自己患有疾病時,主動尋求科學可靠的醫療幫助的行為;② 遵醫行為:指個體在確診患有疾病後,積極遵從醫囑,配合治療的一系列行為。

  美國學者布萊斯勒(Breslow)等依據對近7000人為期五年半的研究,發現了七項與人們的期望壽命和良好健康顯著相關的簡單而基本的行為。它們是:每日正常而規律的三餐,避免零食;每天吃早餐;每周2~3次的適量運動;適當的睡眠(每晚7~8小時);不吸煙;保持適當的體重;不飲酒或少飲酒。

  (二)危害健康行為

  危害健康行為指的是偏離個人、他人乃至社會的健康期望,客觀上不利於健康的一組行為。其主要特點為:①危害性:行為對個體、他人、乃至社會的健康有直接或間接的危害;②穩定性:行為非偶然發生,有一定強度的行為維持需保持相當的時間;③習得性:危害健康的行為都是在個體後天的生活經歷中學會的。

  危害健康的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不良生活方式與習慣。生活方式是指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為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動的行為表現形式,是人們一切生活活動的總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有其動力定型,即行為者不必消耗很多的心智體力,就會自然而然的去做的日常活動。不良生活方式則是一組習以為常的、對健康有害的行為習慣,包括能導致各種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變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缺乏運動鍛煉、高鹽高脂飲食、不良進食習慣等。不良的生活方式與肥胖、心血管系統疾病、早衰、癌症等的發生關係密切。

  2.致病行為模式。致病行為模式是導致特異性疾病發生的行為模式,國內外研究較多的是A型行為模式和C型行為模式。

  A型行為模式是一種與冠心病密切相關的行為模式,其核心表現為不耐煩和敵意。有關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為者冠心病的發生率、複發率和死亡率均顯著地高於非A型行為者。C型行為模式是一種與腫瘤發生有關的行為模式,其核心行為表現是情緒過分壓抑和自我剋制,愛生悶氣。研究表明:C型行為者宮頸癌、胃癌、結腸癌、肝癌、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率高出其他人3倍左右。

  3.不良疾病行為。疾病行為指個體從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復全過程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為。不良疾病行為可能發生在上述過程的任何階段,常見的行為表現形式有:疑病、恐懼、諱疾忌醫、不及時就診、不遵從醫囑、迷信、乃至自暴自棄等。

  4.違反社會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為。吸毒、性亂等危害健康的行為屬於此類行為,這些行為即直接危害行為者個人健康,又嚴重影響社會健康與正常的社會秩序。如吸毒可直接產生成癮的行為,導致吸毒者身體的極度衰竭,靜脈註射毒品,還可能感染乙型肝炎和艾滋病;而混亂的性行為可能導致意外懷孕,感染性病和艾滋病。

  不良行為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出來,使得人們不易發現並理解不良生活方式與疾病的關係,很多時候,一種不良生活方式與多種疾病和健康問題有關,而一種疾病或健康問題又與不良生活方式中的多種因素有關,致使人們不易認清不良行為生活方式的危害,加之行為的習慣性,改變起來難度較大。另一方面,不良生活方式廣泛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且具有這樣或那樣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為數較多,其對健康的危害是廣泛的;當多種不良生活方式同時存在時,各因素之間能協同作用、互相加強,這種協同作用最終產生的危害,將大於每一因素單獨作用之和。因此,需要十分重視行為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進而通過行為改善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傅華主編.第十章 健康行為干預.預防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常春.健康相關行為[J].中國健康教育,2005(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Lin,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健康相關行為"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