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工廠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所謂“信貸工廠”,是指對貸款業務的處理將根據一套標準化的授信流程進行操作,整個貸款作業過程就好像工廠的“標準化流水線”,從前期接觸客戶開始,到授信的審批,貸款的發放,以及貸款的回收等工作,均採取流水線式的標準化作業。所有業務均在部門內完成,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有效精簡業務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滿足了小企業客戶在融資方面“短、頻、急”的需求。
“信貸工廠”是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構建專業化的小企業業務經營管理體系,建立專門的業務運作機制,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實行差別化的風險管理政策,打造“流程銀行”,建立標準化的信貸業務流程,提高運作效率,以滿足客戶融資需求和銀行控制風險的雙重需要。
信貸工廠是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設計、申報、審批、發放、風控等業務按照“流水線”作業方式進行批量操作。
在信貸工廠模式下,信貸審批發放首先要做到標準化;在貸款過程中,客戶經理、審批人員和貸後監督人員專業化分工;最後,為了監控風險採用產業鏈調查方法,從不同角度對借貸企業進行交叉印證。
信貸工廠在中國[1]
這一模式起源於海外,中國國內目前已經有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杭州銀行等銀行在採用這一模式。杭州銀行是國內較早採用這一模式的銀行之一,2005年杭州銀行引入澳洲聯邦銀行作為外資戰略股東,隨後在澳洲聯邦銀行協助下開發了小企業信貸標準化操作模式。
據瞭解,杭州銀行的小企業貸款則實現了“單線審批,直接授權”。符合條件的小企業可以很快獲得貸款,不符合標準則不能獲得貸款。這就是典型的“信貸工廠”模式。作為一家以小企業貸款見長的區域性銀行,杭州銀行從小企業標準貸款中嘗到了甜頭。杭州銀行深圳分行行長冷文廣介紹,杭州銀行對小企業的貸款增量已快速增加,2008年上半年占據浙江省20%以上增量,而不良貸款率卻沒有上升。
由於這一模式明顯提高了銀行在小企業信貸市場的效率,國內銀行開始陸續引入這一模式。據瞭解,建設銀行在江蘇、中行在上海等地開始的小企業信貸工廠已投入市場。與杭州銀行不同之處在於,中行、建行從新加坡的淡馬錫金融控股集團引入操作模式。
信貸工廠的評價[1]
業內人士認為,小企業“信貸工廠”模式將被更多中國國內銀行採用。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國內中小企業現有4000萬家,約占全國企業數量90%多。但對銀行來說,中小企業單筆貸款額度小、風險高,實際具有零售貸款性質,長期以來銀行感到對小企業貸款“不划算”。
信貸工廠模式卻通過提高效率,發揮出了小企業信貸規模成本和規模收益,為銀行重回小企業信貸市場找到了利器。以建設銀行為例,據稱其小企業信貸高達700萬的額度,也只需要兩天的審批時間。
挑戰在於,在快速審批機制下如何保證信貸產品的供應、強化信貸風險監控?“信貸工廠”模式對國內銀行原有的信貸管理體制提出了變革的要求。同時,信貸管理機制也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高效審批。
銀行業內人也認為,“信貸工廠”模式下,信貸數量爆炸式增長確實會增加銀行風險監控難度,防止不良信貸泥沙俱下是銀行在採用信貸工廠模式時要監控的第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