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傳導機制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凱恩斯主義認為,原凱恩斯主義的傳導機制理論在解釋貨幣政策變動對於經濟影響的強度、時間和構成方面存在著不足,他們提出了信貸傳導機制理論。 信貸傳導機制理論的建立有三個必要條件:
第一,至少在一些公司資產負債表的負債方,公司向銀行的貸款與其他形式的公司債務並不是完全替代關係,在公司的貸款供給減少時,它不能完全通過向公眾發行債券來彌補貸款的減少。
第二,當貨幣政策改變銀行體系的準備金時,必然會影響到銀行貸款的供給。
第三,假定經濟體系存在某種形式的不完全價格調整,從而使得貨幣政策的影響是非中性,即可以引起實際變數的變化,對實質經濟產生有效的影響。
在這三個條件的基礎上,信貸傳導機制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有關貨幣、債券和貸款三種資產組合的模型,並且在債券和貸款之間不存在完全替代關係。信貸傳導機制說認為,由於不對稱信息和其他摩擦因素的存在,干擾了金融市場的調節功能,出現了外部籌資的資金成本(如發行債券等)與內部籌資的機會成本之間裂痕加大的情況。這種裂痕被新凱恩斯主義稱作“外在融資溢價”,它代表凈損失成本。影響外在融資溢價的因素包括貸款人評估,監視和籌集資金的預期成本,以及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借款人對他的未來前景比貸款人擁有更多的信息等。
按照信貸傳導機制說,貨幣政策不僅影響到一般利率水平,而且還影響到外在融資溢價的大小。外在融資溢價的變化比單獨利率變化能夠更好地解釋貨幣政策效應的強度、時間和構成。新凱恩斯主義認為,有兩個渠道可以解釋貨幣政策行為與外在融資溢價之間的聯繫:
1.資產負債渠道
當借款人所面臨的外在融資溢價取決於借款人金融地位時,貨幣政策就可以通過資產負債渠道進行傳導。由於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響到他的外在融資溢價,因此也影響到他面臨的借貸條件,進而影響到他的投資和生產。當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不僅影響到市場利率,而且還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借款人金融地位時,就出現了貨幣政策傳導的資產負債渠道。
2.銀行借貸渠道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認為,貨幣政策除了對借款人資產負債的影響外,還會通過商業銀行貸款的供給來影響外在融資溢價。由於在大多數國家,銀行貸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資金來源,如果出於某種原因導致銀行貸款的供給減少,就會使許多依賴於銀行貸款的借款人,特別是中小企業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去尋找新的資金來源,因此,銀行貸款的減少將增加外在融資溢價和減少實質經濟活動。當中央銀行實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後,例如,採用公開市場業務減少商業銀行的頭寸,使商業銀行可供貸款的資金數量下降,就會限制銀行貸款的供給,通過銀行借貸渠道使企業減少投資,收縮生產,減少雇員,產生經濟緊縮的效應。
他們通過對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機制進行實證分析,表明在80年代後貨幣需求越來越不穩定和銀行貸款占主要外部資金來源的情況下,銀行貸款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