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政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會計政策(Accounting Policies)
目錄 |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和編製會計報表時所採用的具體原則、方法和程式。只有在對同一經濟業務所允許採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存在多種選擇時,會計政策才具有實際意義,因而會計政策存在一個“選擇”問題。企業所選擇的會計政策,將構成企業會計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國企業會計人員長期以來習慣於按統一會計制度處理會計業務,即使是現在也很少真正理性地選擇會計政策。這種狀況,肯定難以適應未來企業會計發展的要求。因此,從現在起,我們有必要大力宣傳會計政策,以期引起企業對會計政策的重視。
1.利益的共用性
企業的財務會計應向其相關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現有的股東、潛在的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顧客等)充分披露其會計信息。而這些利益相關方與企業彼此之間都有其各自獨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與企業的利益相關性更低。政府為了平衡各相關方的利益並使其制定的準則、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順利接受,從而使制定後的執行成本降低,因此政府就會放寬準則中對一些經濟業務事項的會計處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
2.企業會計實務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由於企業所處的環境千差萬別,企業的經營規模、經營狀況各不相同,為了使企業會計信息的披露能夠從其所處的特定經營環境和經營狀況出發,最恰當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情況,準則、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即在統一性的同時還需要一定的靈活性,允許企業在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處理時在不同的具體原則、多樣的會計處理之間進行選擇,從而也留給會計人員越來越多地進行職業判斷的餘地。
3.會計計量與報告中的主觀性
會計計量與報告過程是人們主觀地期望以貨幣計量為手段,採用一些特定的專門方法,對會計對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關可靠的會計信息的過程。因此,會計核算過程中一定程度上摻雜了人的主觀判斷,這表現為人們可能對同一經濟業務事項會有不同的看法,從而產生不同的會計觀點,並提出不同的處理意見,也由此就產生了會計政策。
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政策及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的征求意見稿中規定:企業選用會計政策,主要涉及下列具體內容:
①綜合性會計政策:合併政策(包括企業合併和合併會計報表)、外幣業務(包括外幣業務處理及外幣報表的折算)、估價政策、租賃、稅收。利息、長期工程合同、結帳後事項;
②資產項目:應收款項、存貨計價、投資、固定資產計價及折舊、無形資產計價及攤銷、遞延資產的處理;
③負債項目:應付項目、或有事項和承諾事項、退休金;
④損益項目:收入確認、修理和更新支出、財產處理損益、非常損益;
⑤其他。我們認為,研究與開發、衍生金融工具、費用分配方法、成本計算方法等也是構成企業會計政策的重要方面。
當然,以上所列示的並非全部,亦非適用於任何企業。企業很可能僅有幾項會計政策與以上項目有關,但如果相關的會計政策並非重大,也可以不予揭示。
關於會計政策的披露,該征求意見稿規定:企業採用的全部重大會計政策,應當在會計報表附註中集中說明;特殊行業還應當說明該行業特有業務的會計政策;會計政策變更也應揭示;會計政策的披露,不得用於糾正會計報表本身的錯誤。我們認為,企業在財務情況說明書中披露會計政策,將是更有效的方法,因為它能剋服會計報表附註零亂分散、拘於篇幅的缺陷,能夠集中、系統、詳細地揭示本企業的會計政策及其變更,便於增進對會計報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
影響企業選擇會計政策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法規和經濟政策
企業必須在會計法規允許的範圍內選擇會計政策,同時要考慮諸如商法、稅法、公司法、證券法、銀行法等經濟法規的影響,尤其要考慮因會計政策對企業稅負的影響;國家巨集觀經濟政策也會影響企業的會計政策,如國家支持的新興產業往往會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這將直接影響到固定資產折舊政策、研究與開發會計政策的選擇。
2.經濟形勢與對外經貿往來
巨集觀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嚴重時,選擇會計政策應考慮經營安全的需要,謹慎從事,採取各種建立準備金或改變計價方法等抵禦風險的會計政策;而經濟形勢一旦好轉,市場趨旺,通貨趨於穩定時,選擇會計政策就可以相應大膽些,避免過於穩健保守的會計政策。對外經貿往來對會計政策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外幣業務會計政策上。
3.企業組織形式與資本結構
企業組織形式主要有獨資、合伙、公司制三種形式,其中公司制的上市公司對於會計信息要求充分披露;獨資、合伙企業的信息公開程度則低得多,從而對選擇會計政策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上市公司應該選擇那些能充分披露會計信息的會計政策。企業資本結構不同,面臨的財務風險也就不同,負債比率高的企業,財務風險大,應更多考慮債權人權益,使會計政策傾向於穩健;而負債比率低的企業,財務風險較小,企業所有者面臨的風險大,則應使會計政策傾向於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4.企業的經營特點和發展狀況
經營特點具體包括企業的經營範圍、規模、方式、服務對象、產品結構等。這些情況對企業會計政策的內容和要求會產生直接影響。例如,高新技術產業有關研究與開發會計政策與傳統產業的就會不同;往來結算業務頻繁的企業在壞帳會計政策上可能要更穩妥。一個企業在其不同發展階段,其會計政策也會不同。如果企業正處於成長擴張期,則將某些遞延費用予以資本化的會計政策,就比處於穩定期或衰退期更為可行。
5.通行慣例與會計理論研究水平
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既要考慮會計理論上的合理性,又要考慮實務中的可操作性,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借鑒國際慣例和歷史經驗,並參照會計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財務會計上的兩種基本理論——實體論與業主權益論,反映到會計實務上,就是以損益表為中心的配比模式,與以資產負債表為中心的計價模式,對兩者作出抉擇,必然影響到會計政策。目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採用的是配比模式,但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計價模式極有可能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進而影響企業的會計政策。
6.教育狀況和會計人員素質
企業會計實務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要求會計人員掌握有關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並要求會計人員具有包括良好職業道德在內的優秀品質,企業擁有一支綜合素質高的會計人員隊伍,才能夠制定出一套適合本企業的會計政策,並切實加以貫徹落實。
除此之外,社會文化傳統、企業文化理念、會計人員的思想觀念、會計核算工具的先進程度等等,也是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因素。總之,企業只有在對各影響因素作全面分析與權衡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才能最終制定出合理合法、切實可行的企業會計政策。
由上可知,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不是一個單純的會計問題,它是與企業相關的各利益集團處理經濟關係,協調經濟矛盾,分配經濟利益的一項重要措施。企業恰當選擇會計政策,對於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不能只考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須兼顧方方面面。所以,企業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應同時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合法性和相對獨立性相結合
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應當是在準則、制度規定的可供選擇的會計原則、具體處理方法內的取捨,這樣才能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實可靠性。否則是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對於擬選用的會計政策與國家的稅收法規不一致時,會計政策應當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遵循會計核算本身固有的規律,而不必拘泥於國家稅收法規、政策的規定及變化或調整。
2.一貫性原則
企業選用的會計政策前後各期應當保持一致和連貫,不得隨意變更。當然,在理解和執行一貫性原則時,不能機械地理解不能變更會計政策。如果已經選用的會計政策使其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再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企業就不宜以該會計政策處理相關的經濟業務事項,而應從目前的經濟環境和經營情況出發,重新選擇最能恰當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政策,企業應正確處理好保持穩定和適時調整的關係。當然,企業對於會計政策的重新選擇,應當按照會計準則、制度要求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併在財務報表附註中加以說明,以使會計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業管理當局選擇會計政策的出發點和具體影響,以正確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
3.適用性原則
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時,理所當然地應與本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理財環境相結合,即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應考慮行業特點、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內部管理、企業經營業績、現金流量、償債能力等多種因素。會計政策的適用性是確保會計政策得到很好發揮的重要保證。會計政策的適用性還意味著隨著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以及理財環境的變化,會計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選擇,以確保在新環境下的新的適用性。對於這一點的理解,與一貫性原則有著相同的辨證關係。
4.成本與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應權衡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會計信息質量得到保證的基礎上,企業應選擇便於理解和實施 的會計政策,並儘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時,企業就優先選擇能使提供的會計信息更相關和可靠的會計政策。
5.遵守職業道德原則
遵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上崗執業的必備條件。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由於利益驅動,通過濫用會計政策進行會計操縱的現象十分嚴重。由於在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中,會計政策處於至關重要的地位。因此,會計政策領域的道德建設問題十分突出,亟待開展。
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