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鑄幣流動機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如下:貿易順差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進而引起國內價格上升,與國外商品相比,國內商品的相對價格上漲從而消費者增加國外商品購買,減少國內商品購買,使得貨幣疇幣)向國外流失,直到重新達到均衡。
學術界公認大衛·休漠是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的首創者,根據是休漠在《論貿易平衡》中的一段話:
“假設英國全部貨幣的五分之四在一夜之間消失了,就貨幣量的情況來看,就像倒退到哈里王朝和愛德華王朝時期一樣,那麼結果又會怎麼樣呢?一切勞動和商品的價格不見得不會相應下降吧?各種物品的售價未必不會象在那兩個王朝時期一樣便宜吧?那時候還有哪個國家能在國外市場上和我們爭奪呢?或者膽敢以同樣的價格(這個價格能給我們提供足夠的利潤)來從事海運和銷售工業品呢?在這種情況下,彌補我們已失去的貨幣量,並趕上所有毗鄰國家的水平,準用不了多久吧?一旦我們達到了這些目標,我們立即失去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商品的優勢,我們的殷實富足使貨幣的流入停頓下來”。
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理論的發展從兩個方向擴展:一是彈性分析法,從馬歇爾到凱恩斯兩代經濟學家,都以價格鑄幣流動機製為基礎進行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的研究。在國際金本位制體系中,休漠、穆勒和馬歇爾都觀察到國際收支是自動均衡的,穆勒認為休漠闡述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可以解釋這個現象;馬歇爾以相對價格變化的自動調節機制為基礎,根據貿易條件的變化推導出一個彈性計算準則,意在揭示國際收支自動均衡的彈性條件是什麼,馬歇爾本人依然認為貨幣現象不會造成實際的貿易收支變化,即匯率變化引起價格水平的相應改變以保持實際匯率、貿易條件和國際收支不變。凱恩斯繼續以價格-鑄幣流動機制來分析國際收支問題,造成了十分廣泛的影響,關註的問題變成了:匯率變化是如何併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國際收支。在馬歇爾彈性準則的基礎上,勒那根據所有供給彈性無限大的假設,推導出一個彈性計算準則,這就是“馬歇爾一勒那條件”。於是,從穆勒、馬歇爾到勒那,理論也從匯率變化不影響國際收支發展到了另一面,即匯率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國際收支。
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理論發展的另一道路是支出效應的再發現。熊彼特說:“休漠的理論,包括他對物價變動作為調節機制的過分強調,直到本世紀(20世紀)20年代才受到真正的挑戰”。發起這個挑戰的就是俄林,他在1929年發表一篇論文,明確分析了貨幣量變化的支出效應,這與價格水平變化是完全不同的。支出效應的引入意味著價格效應並不是國際收支均衡自動調節機制的正確理解。熊彼特的話只說對了一半,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確實受到了真正的挑戰,但是,並不是到20世紀20年代,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了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的錯誤。
- 潘林芝;周劍.《馬克思的國際收支非均衡調節理論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感謝網路!謝謝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