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際流動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代際流動性是指子女的收入與其父母收入的相關性。
衡量代際流動性的指標是代際之間──即父母與子女之間──教育或者收入的彈性或者相關性。如果代際之間教育或者收入的相關性越高,那麼我們就說這個社會的代際流動性越低,或者說縱向不平等程度越嚴重。換言之,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子女的教育或者收入主要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或者收入。從動態的角度來看,縱向不平等決定了橫向不平等的變化趨勢。從長期來看,代際流動性降低會導致一個社會中的橫向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嚴重,基尼繫數越來越高。
一般來說,決定代際流動性的不外乎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和個人奮鬥三大因素。確切地說,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主要是後二者對代際流動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學術研究領域,一般將其稱之為先賦因素和自致因素 。
所謂先賦因素是指個人與生俱來的優勢或劣勢條件,社會流動研究將種族、性別、父母的教育水平及職業地位等都視為重要的先賦因素,認為這些因素影響著人們一生的生活機會。
所謂自致因素是指個人通過努力所獲得的後天的能力、資質、條件。社會流動研究所關心的自致因素包括教育成就和職業地位,並認為這些因素對個人社會流動機會有重要的影響。
1.加大教育投入和教育資源的均衡合理分配
毋容置疑,教育是提高代際流動性的首要推動力。布勞和鄧肯在《美國職業結構》一書中將代際傳承分解為代際的直接繼承和間接繼承兩個部分,指出現代社會中代際社會地位的傳承的主要方式和機制是通過教育的間接繼承。其實,即使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也正是科舉考試給社會註入了活力,給貧寒子弟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五四以來至今,同樣如此。正所謂教育改變命運。但是之前所謂的教育產業化,使得讀書成了很多普通家庭的負擔。當西部有幾萬學生因為交不起學費以及找不到工作等原因宣佈放棄高考時;當更多更小的孩子因為家庭貧窮,當地教育資源缺乏而不得不輟學時,我們看到了代際流動性下滑的可怕趨勢。
2.改變社會不平等結構
主要是通過稅收及社會福利政策,進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從而降低先賦因素帶來的社會不平等。
3.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給年輕人更多機會去改變未來
今天中國的國考熱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中國年輕人職業選擇的匱乏。他們可以千人搶奪一個公務員職位,而沒有激情和動力去創業,充分說明瞭社會政策的嚴重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