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人格特質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格特質理論(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Personality Trait Theory)

目錄

人格特質理論概述

  人格特質理論(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於40年代的美國。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Bernard Cattell)。特質理論認為,特質(trait)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組成元素,也是測評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單位。

  在現代人格心理學中,人格特質理論將特質定義為個體所具有的神經特性,具有支配個人行為的能力,使得個人在變化的環境中給予一致的反應。但是特質理論最早卻源於研究人格個別差異的類型理論。類型理論往往根據一個人的某一特征或者特質來描述人格。例如,如果某人迷戀權位則說他是權力型的人,如果某人看問題總是能夠考慮到好的一面則認為他是樂觀的人。古羅馬醫生蓋倫(Galen)提出的四種氣質類型就屬於最早的類型理論。他根據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的“體液說”提出了四種氣質類型,即多血質(具有過多的血液,充滿活力和動力)、膽汁質(具有過多的黃膽汁,容易激怒)、抑鬱質(具有過多的黑膽汁,通常表現為憂郁和悲哀)、黏液質(具有過多的黏液,使人遲緩或者懶惰)。體型說也是類型理論的一種。體型說中較有影響的觀點有克瑞奇默(E. Kretschmer)的三分法,他將人分為肥胖型、瘦長型和健壯型,並企圖分別以幾種典型的性格歸屬具有某一種體型的人(如肥胖型與情緒不穩定相聯繫等)。體型說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謝爾頓(W. H. Sheldon)則將體型分為內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並分別以不同的性格進行歸屬(如快樂、喜好社交的屬於內胚型;好動、侵犯屬於中胚型;思維退縮屬於外胚型等)。體型與氣質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相關,但是,將人的氣質類型歸結於體型,是不科學的。

  與體液說和體型說不同的是建立在心理特質基礎上的理論,稱為心理類型理論,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 G. Jung)首創的。他將人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兩大類。前者在性格上喜沉靜,易羞怯;後者則好活動,喜社交。此理論曾一度引起人們廣泛的興趣,導致了許許多多的心理學研究。但是這種二分法不足以說明一般的人格問題,絕大多數人處於兩極之間,因此不能採取以少數特質來解釋人的全部行為。有的心理學家進一步指出,類型理論是因為它將人分在各個類別中,然後用某個符號來標記他們。這種標記不僅過分強調了行為的內在起因,而且也可能導致他們傾向於成為他們被標記的那種人。一個被稱為“內向”的人可能會被他的朋友所冷落,使他變得更加孤立;同樣,一個“外向”的人也可能會變得更加喜歡社交,因為其他人認為他應該如此。所以心理類型理論也存在著理論上的缺陷。

  第一個特質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心理學家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G. W. Allport)。他和同事對描述人格特征的17 953個形容詞進行了研究並逐漸減少到數目較小的一些特質名稱上,並將特質定義為:具有使許多刺激在機能上等值,併發動等值形式的(意義恆定的)適應和表現行為的神經心理結構。因此,對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而言,人的人格是包括各種特質的動力組織,這些特質決定了個體適應的獨特性。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還將人格結構中的特質分為個人特質和共同特質,個人特質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樞紐特質、核心特質和次要特質。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 B. Cattell)接受了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關於人格特質的概念,併在此基礎上對特質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他運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人格特質區分為錶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錶面特質是由一些互相聯繫的特性形成的;根源特質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特性,通過因素分析可以發現根源特質是一些單一的因素,是人格的基本成分。卡特爾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工作,提出了人格的十六種根源特質。根據這十六種根源特質,他編製了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除了卡特爾以外,還有許多心理學家對人格特質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均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來發現各種人格特質,繼而確定人格的維度。

現代的人格特質理論

  一、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論

  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1897-1967)的人格特質論(trait theory),系以個案研究法,從很多人的書信、日記、自傳中,分析出各種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質。他認為特質是人格的基礎,但他反對弗洛伊德虛幻式的人格結構看法。他認為人格特質是每個人以其生理為基礎的一些持久不變的性格特征。他將人的特質分為以下三大類:

  1. 首要特質

  所謂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是一個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質。小說或戲劇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誇張的筆法,特別突顯其首要特質。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質

  所謂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5-10個中心特質。如林黛玉的清高、聰明、孤僻、抑鬱、敏感等,都屬於中心特質。

  3. 次要特質

  所謂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是個體不太重要的特質,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現出來。如有些人雖然喜歡高談闊論,但在陌生人面前則沉默寡言。

  二、卡特爾的人格特質論

  雷蒙德·卡特爾對人格特質理論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根源特質。1949年,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種相互獨立的根源特質,並編製了《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這16種人格特質是:

  樂群性、聰慧性、情緒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有恆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激進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

  卡特爾認為在每個人身上都具備這16種特質,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現有程度上的差異。

  三、現代五因素特質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格研究者們在人格描述模式上達成了比較一致的共識,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稱為“大五人格”。這五種人格特質是:

  情緒穩定性: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衝動、脆弱

  外向性: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

  開放性:想象、審美、情感豐富、求異、智能

  隨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

  謹慎性:勝任、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

  四、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Eysenck,1947,1967)依據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three factor model)。這三個因素是:

  ①外傾性 (extraversion),它表現為內、外傾的差 異;

  ②神經質(neuroticism),它表現為情緒穩定性的差異;

  ③精神質 (psychoticism),它表現為孤獨、冷酷、敵視、怪異等偏於負面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依據這一模型編製了艾森克人格問卷 (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簡稱EPQ,1986) 。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Angle Roh,funwmy,Zfj3000,18°@鷺島,Dan,Vulture,Tracy,刘维燎.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格特質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3.0.206.* 在 2011年1月5日 19:46 發表

有沒有實驗結果??

回複評論
Dan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月6日 14:12 發表

123.0.206.* 在 2011年1月5日 19:46 發表

有沒有實驗結果??

各個相應的人格特質論會有更詳盡的描述,可通過文中藍色字體,鏈接進入。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