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人口地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人口地理學

  人口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中較新的分支學科之一,是介於地理學、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間的邊緣學科,是研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分佈、人口構成、人口變動和人口增長的空間變化,及其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關係的學科,是研究人口數量與質量、人口增長與人口構成的時空差異及其同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地理學與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生態學以及人口學等關註人口問題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但研究人口現象的空間變化一直是地理學研究人口的重點。人口地理學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特點。

人口地理學解讀

  人口地理學與人口學的關係如同植物地理學與植物學、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的關係。人口地理學著眼於人口現象的空間方面,人口學則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的學科,研究人口變化過程及其發展規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統計,考察人口數量與質量之間的關係。

  人口地理學要藉助於人口學的基本理論、數據和方法,具有地理學、人口學之間邊緣學科的性質。

  人口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著重研究人口空間分佈和地域差異的變化規律,是人口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

  人口地理學髮端較早。19世紀初近代人文地理學創始者,如德國的K.李斯特、O.佩舍爾等人把人或種族作為地理學的研究重點。後來,德國地理學家F.拉採爾寫了《人類地理學》,第一次提出人類生存空間的概念。該書被西方學者奉為人口地理學最早的經典。此後,英國的A.H.肯尼、A.C.哈登,法國的J.布呂納等學者也寫了一些有關人口與地理關係的著作。

  20世紀以來,人口地理學已發展成為具有完整體系的獨立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地理學大會,人口地理已單獨成為一個分組。

  在中國古代就有對人口與地理關係的文獻記載,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才從西方引進人口地理學。隨著人口科學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人口地理學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人口地理學基本內容

  數量分佈

  利用人口統計的成果,按照國家或地區探討人口數量在地理分佈上的差異性,從自然、社會、經濟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的主次,並從發展的觀點揭示各國、各地區人口分佈不平衡的規律性。

  構成分佈

  探討人口自然構成和社會構成的地區差異,為規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預測勞動力資源狀況和消費需求提供科學依據。

  自然變動

  探討人口自然變動的地區差異,並分析它的社會經濟原因。

  人口遷移

  人口地理學研究人口在空間上的位置移動的流向、流量、強度及地區差異,遷移原因及其後果。為解決地區之間、部門之間勞動力的合理調配,以適應經濟發展的合理佈局。

  城市化

  主要從人口的集聚狀況研究人口分佈的地理形式。研究人口地理分佈與城鎮佈局的關係、不同類型城鎮人口的合理規模問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與城鎮化的速度問題。

  合理容量

  人口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一個國家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人口數量和增長速度應與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相適應,合理容量是指一國之內各地區對人口的負載能力。

  各個地區的人口容量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而不斷擴大的,但歸根結柢有一個極限。這個極限的產生來自資源、環境負載能力的有限性。一個地區如果人口盲目增長,對食物、燃料等方面的需求超過大自然的穩定支付能力,將易於導致當地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

  人口地理學通過全面綜合地研究自然環境,掌握不同地區對人口的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特別是從負載能力的角度探索這種容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人口激增、不可再生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研究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口的合理容量,成為人口地理學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人口地理學發展簡史

  雖然中國從《漢書·地理志》開始,歷代積累了大量人口資料,其他國家也做了許多這方面的工作,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人口論》提出人口增長快於食物增長的重要觀點,對人口科學研究起到重大推動作用,但最初的人口地理研究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

  鮑曼1921年分析了中歐人口的區域差異,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1922年研究了瑞典人口分佈及製圖問題。同期,赫特納和維達爾·白蘭士在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和著作中也很重視人口分佈的統計分析和人口現象的描述。1926年,中國的竺可楨發表了對江蘇、浙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論文。但這一時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而把它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方面進行研究。

  1931年美國地理學家傑弗遜對世界城市人口分佈的比較分析,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研究。幾年之後,中國的胡煥庸提出了中國人口分佈的密度差異的重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口地理學發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開始,地理學家不僅對各國各地區的人口地理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也對人口地理學的理論、方法進行了探討。其中法國的博熱·加涅埃、英國的克拉克、美國的齊林斯基和特裡瓦撒等人的著作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

  特裡瓦撒1953年闡明人口地理學的性質和範疇。齊林斯基1966年則指出人口地理學可分為描述人口數量和特性的地理位置;解釋人口數量和特性的空間表現形態;人口現象的地理分析三個方面。70年代以來,美國一些人口地理學家特別關註人口的重新分佈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對城市化過程也作了大量研究,還探討了國際人口遷移趨勢以及國際移民計劃。

人口地理學我國現況

  我國人口地理學起步較晚,約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系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的張善餘教授是我國最早對人口地理學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之一,著有《中國人口地理》、《世界人口地理》、《人口地理學概論》等。華東師範大學資環學院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人口地理學專業博士站,為我國人口地理學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990年7月1日中國第4次人口普查統計,包括臺灣省、香港、澳門在內的總人口達11.60億人,其中大陸部分11.34億人,占同年世界總人口的21.9%。但我國人口地理學研究尚很薄弱,期待更多有志之士的努力奮鬥。

人口地理學研究方向

  人口地理學通過統計國家和地區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和製作人口地圖,找出人口分佈的規律性,並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人口政策方面來探討其原因,同時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探討這些影響因素的主次,來揭示各國各地區人口地理分佈的差異。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變動是通過人口自身繁育和死亡的自然變動以及遷移的機械變動而實現的。統計和分析一個地區居民的婚姻、出生、疾病、死亡、年齡性別構成和遷出遷入等現象,可以掌握該地人口變動的基本特征。研究人口自然增長,需要考慮自然的、生物的、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以及心理的等多方面影響因素,各國的人口政策也對人口增長有深刻的影響。此外,還要比較和研究各國各地區人口增長的模式,尋找先進的人口增長模式。

  人口地理學對移民的研究,包括國際移民、城市和鄉村間的移民、城市之間的移民以及季節性和晝夜間的人口移動,估計移民的總流動量和沖流動量,觀察移民方向、距離和流動強度,建立區域間人口移動的模式,分析移民的社會、經濟、宗教、文化、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後果。人口地理學除研究年齡、性別和人種的自然構成外,還包括民族、職業行業、階級、宗教、文化程度等社會構成。研究各國各地區總人口的各種構成的地域特征,有助於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佈的規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結果,預測構成變化發展的動向。

  勞動適齡人口是社會實現生產必不可少的勞動力資源。對各地區各部門勞動力利用的程度、利用潛力和利用效果作出分析評價,為解決地區間和部門間勞動力的合理凋配以及生產佈局提供依據。出現的勞動力資源地理,已成為人口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下,人口數量發展速度要與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相適應,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保持環境的生態平衡。因此,一國或一地區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載能力。分析計算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和技術水平下一國或一地區的適度人口,包括最大人口和合理人口,也是人口地理學的重要課題。編製人口地圖是研究人口地理學的必要手段,將人口空間分佈的現象表示在地圖上,瞭解各地區人口現象的空間差異,揭示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此外,人口與聚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聚落的分佈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口分佈的具體化。研究聚落地理學有助於對人口地理分佈的深入瞭解。現代的城市化引起了城鄉人口構成的巨大變化。因此,研究城市化過程,人口的地理分佈與城鎮佈局的關係,不同類型城市人口的合理規模,城鄉之間人口移動以及人口政策對城市人口變動的影響等,都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共同關心的課題。城市內部人口的分佈和密度、人口的職業構成,城市的空間結構和人口的合理佈局的研究,還有城市居民每日往返流動的規律性等,也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相互交又的內容。

  人口地理學在人口統計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空間分析,研究方法基本上藉助於人口統計學和經濟地理學。由於人口空間現象依存於經濟空間現象,人口地理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如經濟地理學那樣廣泛和有效。人口地理學對於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也不如人口學的作用更為直接和廣泛。因此,人口地理學研究還存在著局限性。

  綜上所述,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①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構成和分佈的發展變化條件與特點;②勞動力資源,包括資源評價,地區與部門分配及合理利用途徑;③人口移動及人口集聚;④人口分佈的地域體系。

人口地理學研究手段

  現代人口地理學的研究,由於引進了數學、行為科學、人文科學、區域結構科學,統計與電腦處理手段,逐步從過去以經驗判斷為主的定性描述分析、歸納和劃分類型,發展到建立人口系統模式,人口移動模式,確定最佳人口分佈體系等,並廣泛利用電腦編繪人口地圖。

  基本任務

  人口地理學的基本任務在於揭示各種人口現象在地區分佈上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闡明人口地區分佈異同的原因,評價不同地區人口增長快慢、數量多寡、密度大小、質量高低以及各種人口構成類型與居住方式同當地自然、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條件的相互關係,找出促進或抑制人口增長的主導因素,找出人口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影響,並據此預測各國各地區人口生產再生產同物質資料生產與再生產的前景,為按地區制訂人口發展規劃和經濟發展規劃以及為調整人口佈局與生產力佈局提供科學根據。

  作用

  人口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國家因地制宜地制訂人口政策,規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編製區域規劃和城鎮規劃,以及合理組織安排移民等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人口地理學必須應用各種各樣的人口統計數據,應用數學模型來揭示人口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相互關係。同時還應採用實地調查、精確編製人口地圖等方法。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口地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