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式中國人的經商與做人法則:向溫商學習》 先做後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林肯談到幼年時的一段經歷:“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如此,父親才得以以較低的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有一天,父親去城裡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里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像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林肯強調: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的想像之中。很多事情都是在沒有做之前以為是不可能而放棄了,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有人是敢想但不去做;有人是敢想敢做,先做後說,成功理所當然的屬於後者。對創業,周成建有自己的獨特認識:“如果說,一個企業家剛剛起步的時候是屬於吃苦創業的話,那麼到了一個適當的階段就應該轉化為大膽創業,這個大膽不是李逵黑旋風的斧頭,不管三七二十一,扔出去就是,而是要有創新的意識。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企業家在剛剛起步的時候,資金、學歷、經歷甚至是經驗都差不多,但在三五年之後卻有的倒下了,有的原地踏步走,有的卻是一日千里。”
在1994年周成建開始了自己的品牌製造的道路,“我們先推出了美特斯·邦威的牌子,然後聯合身邊的一些擺攤的朋友,一起做專賣店。”取名“美特斯·邦威”,周成建曾煞費苦心,“剛開始也沒想到有國際化這一天,只是想起個洋氣點的名字”。現在,他逢人便闡釋美特斯·邦威的含義:創造美麗獨特的產品、品牌、企業文化,揚國邦之威。自創品牌之後,有限的資金成為企業發展最大的瓶頸,啟動資金只有幾百萬,這讓周成建左右為難:滿足市場需求需要成倍購買機器,擴大生產,但如果把錢用於建立工廠,其他工作就做不了了,更別說創什麼品牌。
能否找到一條借力打力的路子來實現自己的跨越式發展?帶著這個問題,周成建先後投入上千萬元,與廣東、上海等地80多家服裝加工廠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以年產系列休閑服1000多萬件的強大產能為美特斯·邦威定牌生產,自己則把精力放在經營品牌上。隨後,周成建一鼓作氣,又把藉助外力的模式也用到銷售環節,採取特許連鎖經營策略,“共擔風險、實現雙贏”的加盟商根據區域不同,每年分別向美特斯邦威交納5萬~35萬元的特許費,所有加盟店實行“複製式”管理。 1995年5月第一家專賣店開業後,美特斯·邦威的加盟店數量每年以幾何級數增長。一無廠房、二無設備,總部只有幾間業務洽談室和幾臺電腦的美特斯邦威,在短短數年中實現了產品市場的快速擴張。
“借雞下蛋”和“借網捕魚”的服裝產業供應鏈就這麼搭建起來了。今天,美特斯邦威集團用200多人的管理團隊代替數千人也難以完成的服裝工廠化大製作,並且在服裝行業成了“虛擬經營”的代名詞。談起這一在美特斯邦威發展歷史上最重要、也最為精明的一步棋,周成建笑到:“當時這條路也沒有現在這麼清楚,我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只想換一個做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在不斷地適應、不斷地變化,從而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生存的方式。”美特斯邦威在前無古人和前無借鑒的路上,是第一個成功實施虛擬經營的企業,到底是偶然的成功還是必然的成功呢?周成健回答:“我認為任何事情沒有必然就沒有偶然,所以作為任何一個企業,作為任何一個人,你不管運作什麼模式,只要你是認真的做事的,我認為你就有機會有可能成為狀元。”
周成建的身上體現了溫州人的性格特點:能吃苦、頭腦活、能賺錢、點子新。他把美特斯邦威取得的成績和發展空間歸結於業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一個人要生存,必須要不斷地回顧、總結自己,不斷地去尋找新的思想觀念,不斷創造賺錢或者生存的機會。這段積累的過程,一方面是建立在前面失敗的基礎上,另一方面自己也要不斷去學習人家成功的經驗。”不冒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周成建在不斷創新中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對於未知的事情會有一種陌生感,陌生感會產生恐懼感,恐懼感會使人裹足不前,不敢去接觸那件事情,越不接觸就越恐懼,形成惡性迴圈。使人消除恐懼感的惟一辦法就是去接觸那件事,而且越快越好。大詩人歌德曾說“勇敢裡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由此可見行動、行動、不斷行動,日日重覆能突破任何看似不可能的攔路巨石。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那麼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只有無所畏懼地去想、去做,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
上一章:膽大包天 |
下一章:人品決定產品 |
返回:《猶太式中國人的經商與做人法則:向溫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