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管理审计(Managed Audit)
-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管理审计。
目录 |
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一种新的审计类别,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它的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从管理审计的辅助手段上来说,它是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个概念,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外延来看,管理审计又是相对于经营审计的一种认知。对企业而言,经营讲的是市场,管理讲的是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审计又可以称之为效率审计。
管理过程审计是指以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为对象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它通过对各种管理职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以考查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素质的优劣以及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并针对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如对决策职能的审查,主要应查明是否制定科学的决策和程序,是否遵守合理的决策原则;决策的方法是否科学、恰当,决策的结果是否正确等。对控制职能的审查,主要应查明有无健全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控制制度是否严格执行,其实际效果如何等。
管理部门审计,是以企业的各管理部门为基本对象,通过对企业各管理部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如对设备物资管理部门的审计,应查明是否履行了对物资消耗和存储定额的制订、采购、保管、收发和维护等职责。对财务部门的审查,应查明会计工作是否遵循了会计法规,有无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资金的筹措,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管理审计后,从过去的纠错防弊、扮演“警察”角色为主向高层次的“参谋、耳目、助手”方向发展;从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为主向注重效益审计方向发展;从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财务基础审计的方向发展;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方向发展。
管理审计的分类[1]
管理审计可分为内向型管理审计和外向型管理审计。
(1)内向型管理审计。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管理导向审计”、“职能审计”、“制度审计”、“业务审计”、“业务检查”等都是内向型管理审计的不同表现形式。
(2)外向型管理审计。外向型管理审计是由独立的外部注册会计师,为了维护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委托人的利益,通过对组织的资金状况,赢利能力及组织结构等的分项研究,来就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的执行情况发表批判性意见,并对外报告。例如,独立管理评价审计、外部管理审计、管理业绩审计等。
管理审计的特点[2]
1.以提高管理绩效为目的;
2.非常注重对经营计划,特别是最高领导者制定的经营计划进行审查;
3.既注重对现有管理绩效的评价,更注重于为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4.以审查、分析过去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未来为目的。
管理审计的方法[3]
1.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管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调查表一般设计成问题式,所以又叫问题式调查表。设计调查表时应注意它的必要性、可行性、准确性和艺术性。调查表可以发给相关人员,也可以发给全体职工;填表人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填表时可以由审计人员现场填写,也可由被调查人填写。具体情况应根据工作需要而定。
2.流程图法。即用各种符号将某一种业务程序绘制成一张工作流程图的方法。此方法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的程序。可以采用调查内部控制的流程图符号绘制,也可创意其他符号。但是,一个审计机构所采用的符号必须一致,以便于我们正确识别。
3.组织系统图法。即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组织机构绘制成一张图,用以反映被审计单位从上到下和各部门机构间的领导关系。这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的主要方法。
4.金额法。金额法是将管理得失数量化,用货币数量来表达的一种方法,它是计算管理得失的一种算账法。如计算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由于计划不当而造成的窝工浪费损失,由于领导层意见分歧而造成的损失等可用金额法计算;再如,由于某项计划、组织、决策得当而避免了多少损失,获得了多少收益等,也可以用金额法表达。
5.评分法。评分法是将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素质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评定分数,并计算总分,据以评价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素质优劣的方法。它是传统考核方法和科学考核方法的结合。运用评分法时,要将被审项目根据其特性划分为若干部分,制定出各部分的评分标准,邀请若干职工代表逐一评分,最后再将各部分得分相加得出该项管理工作或管理人员的最后得分,并据以作出审计评价。作到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客观公正。
6.审计调查。即根据审计目标,就某一专门问题向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询问、查档、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专门报告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调查法主要应用于对大型企事业单位及宏观经济效益的审计。进行审计调查,应先制订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的目的,内容,选定调查对象,并拟出详细调查提纲。然后,审计人员进行分工调查,作好记录,重要的应取得书面材料作为审计证据;最后将所获取的各项资料加以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写出审计调查报告,报送决策者参考。
总之,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及过程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审查与评价。从而为领导提供准确信息,规避风险,有利于领导正确决策;保证单位各项活动运行在正确轨道上;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管理审计的程序[1]
管理审计的程序是指在管理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遵循的工作顺序和过程,是从审计项目实施开始到审计项目结束的基本工作步骤。管理审计应包括4个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计划阶段主要包括确定审计范围,初步调查并搜集相关资料和制定审计方案;实施阶段是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其核心是搜集管理状况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证据,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报告阶段主要是对实施阶段发现问题的准确性和改进措施的合理性进行进一步评价,并形成管理审计报告;后续阶段是指在管理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对其所提出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审计,这是一种回访性的审计。
对本部门、本单位在购销过程中发生的价格行为进行咨询、审核、监察,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为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价格决策服务。这包括购价审计、销价审计、成本价审计、造价审计和投资价格审计。
企业在联营投资、技术引进、资源开发、设备订购、生产协作、工程施工等方面存在大量的经济合同,通过对经济合同的签定、履行、结果各个阶段的审计,及时发现影响企业权益的种种问题,如在合同签订前,即审查其是否可行、合理,可以制止无效经济合同的签订,避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主要是检查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查找“盲点”。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授权审批、会计控制、主要经营管理环节、实物控制程序以及经营实体管理等环节进行检查,评价经营管理秩序是否规范,是否严密和有效,各控制点是否由不同部门和个人去完成,有无“独揽”情况,经营管理职权是否民主科学和相互制约,寻找失控点和漏洞,提出弊端及症结所在,从而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它是以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管理职能为内容的一种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组织、工艺流程、技术改造、投资决策、业务经营、劳动人事等各个环节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评价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灵活地开展监督和服务。
推荐几本审计方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