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边缘性人格障碍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

目录

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解读

  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得感觉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这种不稳定的自我印象可能导致频繁的更换学习方向、工作、朋友、目标价值观和性别意识。

  边缘性人格障碍通常是一种破坏性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对病患本身还是他周围的人。它的成因可能是不健康的童年经历或者是脑机能障碍,被诊断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被发现他生活在内心世界疯狂而外部平静的状态下。他们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处于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他们扭曲对自己的印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并且当他们渴望爱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患通常发现他们的愤怒、冲动、起伏不定和频繁波动的情绪将别人推开。

  治疗难度大,因为患者试图唤起保护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抚爱。但患者病情的反复,虚构的不满以及违反治疗计划,常使保护人——包括医生——对其沮丧失望,视其为拒绝帮助。

  边缘性人格障碍具有某些其余人格障碍的(比如表演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等)的边缘特征,而又不同于这些人格障碍。比如,与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比起来,他们更愤怒,更冲动,对身份认识陷入混乱,并且具有持久的空虚感、认同障碍及遇到应急时发生短暂的精神病发作。他们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更多思维过程障碍,而且更多地把攻击性转向自身。

边缘性人格障碍人群特点

  在最近十年中,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正帮助提高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和了解。同时,它仍然处在一个倍受争议的情况下,尤其当女性病患远远多于男性病患时,质疑了性别偏见。尽管缺乏确切的数据,但是在美国有1~2%的成人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病患(BPD)。此项数据来自于一项统计:每33个妇女中有一个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病患,而男性是每100个中有一个此种病患,并且通常是在刚成年阶段。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在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病征在成年早期即已显露,但随年龄增长趋于缓和或稳定。患者相信自己由于在童年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而感到空虚,愤怒,有权要求抚爱。因此他们无休止地寻求关爱。在精神科和其他各类卫生保健机构中,此类人格障碍最为多见。当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感到他人的关心时,他们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为抑郁,物质滥用,饮食障碍和过去遭受的虐待寻求帮助。但当他们害怕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与此同时还伴有对世界,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彻底转变——从黑到白,从恨到爱。反之亦然。他们的观念永无折中之时。当他们感觉被抛弃时(亦即彻底孤独),他们会自我隔离或极度冲动。有时因为对现实观念的贫乏,他们会表现出精神病样思维的短暂片段,例如偏执性想法和幻觉。他们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更多思维过程障碍,而且更多地把攻击性转向自身。他们与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相比更愤怒,更冲动,对身份认识陷入混乱,并且具有持久的空虚感、认同障碍及遇到应急时发生短暂的精神病发作。他们试图唤起保护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抚爱。但患者病情的反复,虚构的不满以及违反治疗计划,常使保护人——包括医生——对其沮丧失望,视其为拒绝帮助。常用的应对机制是分裂,显露,疑病与投射。

  相反对于挥之不去的印象,新的证据表明一部分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们在接受治疗以及周围人的帮助之下,过一段时间往往可以好转并且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边缘性人格障碍成因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产生原因仍然在调查中,并且还没有知道阻止的方法。产生的可能原因包括:

  • 遗传学。一些研究双胞胎和家庭的学者认为人格障碍会遗传。
  • 环境因素。很多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一个童年被虐待的经历,被忽略或者强行离开照料或者爱护自己的亲人。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

  心理社会因素

  • 童年虐待。很多患有这种障碍的人都表明在童年时期受到过性或身体虐待。
  • 忽视。一些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患在童年时期严重缺乏关爱,被忽略甚至被遗弃。
  • 多数病人的童年与家人分离,被忽视,双亲有冲动和忧郁的特质
  • 幼年时就被迫担起成人的角色或角色替换
  • 人格成熟的过程受到阻挠,与父母分离并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受到破坏

  脑病理学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显示:(脑)结构功能不良。MRI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海马体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减低。

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

  边缘型人格障碍有4个方面的特征,即“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自我意象和明显的冲动性”。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突出表现是人际关系、情绪、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和行为的冲动性,持久的空虚、孤独感及一些短暂的精神症状,这种所有的“不稳定表现”的“稳定不变”的模式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基本特点。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症状:

  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

  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缺乏自我目标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于青春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处于一种“身份感延滞状态”。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具体表现举例:一直在怀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对自我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个性稳定性的特征,我们知道一个人最稳定的部分就是个性,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生活、对人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态度不是那么轻易就转变的,所以有的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自己的认知也是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认知,如果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一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一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上有一些障碍了,个性上面相对来说就不是很稳定。对自我的形象也是,一会觉得自己长的好,一会觉得不好,反复之间,没有了客观的评估,这是这个类型的人比较显著的表现。

  他一直习惯于怀疑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们一般的个性不会因一点小事情而改变自己对生活的价值观,人生的认知。除非是遇到大的突发的事件,有新的感悟,重新领悟人生,再去排列自己在人群中的角色,再去认知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在这次大的地震灾害中失去了亲人的人,他会去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这时候你会发现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生活确实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才说,经历了重大事件的人们,在经历这些事情以后会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一个新的理解,重新去排列自己对人的理解。如果他的生活中没有这么大的应激的状态,但还总是怀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话,我们就要考虑他人人格是否不稳定,是否有问题。

  难以控制情绪

  边缘性人格患者感受的情感是比其他人更深且长的。举例来说,当一种典型的情感一般人12秒,他们的情感时间可能会延长20%。此外,情绪可能会再三重复、快速变化,并持续一段长时间。因此边缘人格患者在强烈的情感经验之后,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到平稳的情绪基准。

  在Marsha Linehan的观点中,边缘人格患者对情绪的敏感度、高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好也有坏。边缘人格患者常常格外的理想主义、充满快乐、令人喜爱。然而当他们感觉被负面情绪征服时,会感到强烈的悲痛而非难过,羞耻和丢脸而非轻微的难堪,愤怒而非烦恼,恐慌而非焦躁。尤其当感受到被拒绝、孤立和感到失败时特别容易受伤。在学到其他的应对机制前,他们处理或逃离强烈负面情绪的努力可能引起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他们往往知道他们的负面情绪反应的强度,因为不能调节,只好完全封锁情绪。这行为可能对边缘人格患者有害,因为负面情绪也有其作用,警惕人们问题情境的存在并促使人们远离。

  虽然边缘人格患者也容易感到强烈的喜悦,他们特别容易感到烦躁不安(dysphoria)或心理和情绪上的困扰。Zanarini et al.认定在此有四种典型的烦躁不安状况: 极端的情绪、破坏或自我毁灭、感到不完整或缺乏自我、感到被害。在这些分类中,边缘人格与三个特定状况的组合强烈相关:1) 感觉被背叛 2) 想要伤害自己3) 感觉完全失去控制。由于边缘性人格所体验的烦躁不安差异很大,感觉困扰的程度是有效的边缘人格指标之一

  除了激烈的情绪,边缘人格患者还会经历情感的不稳和易变性,不仅仅是在忧郁沮丧和情绪高昂的快速改变,在愤怒和焦虑、沮丧和焦虑中的转换情况发生更频繁。

  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状态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个显著特点。情绪的不稳定表现在一方面体验到一种空虚和不安全感,缺乏自尊,另一方面有体验到一种与上述情况向对立的兴奋感和全能感。很容易在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在遭遇到应急性事件时或在较强的情感压力下,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情绪不稳、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处于一种慢性持久的空虚感和厌倦感中,感到忧心忡忡、悲观厌世,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常产生无助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生活缺乏实际的目标。为了解除内心的空虚,患者不断的找事干,做事有始无终,一事无成。外在的反常活跃恰好反映了内在深深的孤独,这种表现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部分由于以上的原因,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往往低于其实际能力

  具体表现特征:难以控制情绪

  这一类的人情绪是一会开心,一会烦恼,心境的长期不稳定。我们一般人的情绪情感空间里的情绪是3:7的,就是说3分是负面的,7分是正面的,不开心只是一个时间。这一类人的心境的情绪反应极度不稳定,容易被激惹,一会焦虑持续了几个小时,一会脾气暴躁又持续了几个小时,一会又开心得不得了几个小时,他的情绪反应不是持续几天的反应,而是一会时一会的,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情绪根本无法控制,属于情绪失控的状态,这也是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标准之一。

  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孤独

  显著的分离焦虑。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由于患者严重缺失被爱的体验、他人的关怀,所以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当面对分离、被拒绝或即将失去外部支持时,可出现强烈的应激性反应包括自我意象、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以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并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如自杀、自残自伤等来阻止被抛弃。

  当感觉到被抛弃时,有的患者会自我隔离(亦即彻底孤独)。但是他们内心害怕孤独,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手淫、滥交、饮酒、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由于人际关系的极不稳定以及有可能因此发展出来的对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而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则可能成为性瘾患者、酒鬼、吸毒者。 尽管有着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以及因为恐惧而对他人忽冷忽热,但是实际上内心需要时刻有人陪伴获得感情的慰藉。一方面,童年缺乏关爱是形成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因为早前的缺失关爱而发展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导致难以获得他人的关爱。

  具体表现举例:极度害怕被人抛弃

  这种人会以一种疯狂努力的方式去避免真正的或是想象出来的被抛弃的可能性。他害怕被别人忽略和抛弃,他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他是不会让别人先离开的,他大都先别人之前离开,他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想象着随时可能被抛弃,所以他宁愿先放弃;还有就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去避免他想象出来的被别人抛弃,那他就会在关系中努力的去采取一些行动。

  一旦有一些事件是自己不知道的,或是一些环节是他不知道的,比如一些人有几天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中,他就会变的很慌张,甚至是有一会不见,他的电话就会紧跟来,他要知道来龙去脉。你做的事情要很详细的讲给他听,不然他会幻想出来,自己没有参与这件事情,所以就会产生被遗弃感。

  做很多的事就是为不被忽略,这后面的动机是他害怕被抛弃、被忽略。这种被抛弃、被忽略有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也可能不是现实存在的,但无论这是不是现实存在的他都会很在意,很紧张,所以他会很努力的去做一些事情来预防他担心的事情的发生。

  害怕被抛弃,极度的没有安全感,这种人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比较混乱。

  强烈又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

  边缘人格者的人际关系不稳定,与本身无法承受离别而又害怕亲密非常相关。典型的边缘人格患者会出现依赖、黏人、理想化等的性格,但一旦伴侣或朋友开始抗拒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反弹又会成为另一种极端,像是贬抑对方、抗拒亲密的关系或一昧逃避等。患者一面期望与人紧紧相系、被照顾,但却又害怕亲密关系,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中冲突不断。 当他们恋爱时,会以某些手段操控对方,像是抱怨身体不适、表现出虚弱或无助、自虐、自杀等,意在引起对方注意并获得照顾。

  由于患者缺乏"客体恒常"(Objesct constancy)的感觉,故与他人相处时,总把对方当成刚结识的人,无法以一贯的态度来面对,所以对对方的感觉总是变来变去。也因为总是专注于局部,无法感受并看到事情的全貌,所以较难从过去的错误经验中学习,也无法客观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因此不合适的感情模式总是一再循环。例如典型的女性患者会再回到施暴者的伴侣身边,再次受虐,男性患者则和不适合的对象交往,且总是一再循环。

  也因此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使得患者对于自己的自信心日渐低落,产生自我认同障碍,也怀疑别人关心自己的动机,由于上述原因,他们无法培养真正的自信,以健康的方式依赖他人,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难以达到真正的亲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更在乎自己给别人的印象、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表现。

  该患者对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可以很敏感,当受到善意的表达会感到强烈的喜悦和感激,受到伤害时会强烈的哀伤或愤怒。他们对其他人的感情经常因失望而产生急剧的变化。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特征为在极端理想化和过于贬低之间不断变化。很多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一个童年被虐待的经历,被忽略或者强行离开照料或者爱护自己的亲人。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患者对他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他们相当依赖周围的人,当其需求得到满足时,便把对方理想成他的照顾者或朋友,很快要求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但当其依赖无法满足时,则表现强烈的情绪反应,贬低、攻击或挖苦对方。因此难以维持深度而亲密的关系,经常在极端亲密和极端对立之间快速变化。要么与人极好,要么与人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由于患者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花很多时间精力在这上面而又难以得到,所以往往导致其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不稳定,为了平复这些不稳定,又会花时间精力在这上面,所以影响其学习、生活、工作。当遇到困难时,又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而导致难以排解情绪。 所以人际关系的困难导致患者很难将精力很好的用在学习、工作上,该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往往低于其实际能力。

  具体表现举例:对他人印象持续不稳定

  这个特征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亲密关系上。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可能会将某个人看得很完美,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当有人胆敢评价他的偶像,而评价的标准和他不一致的时候,他不会考虑这个评价是否客观,是否正确,他会立刻进行反击,会做出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来保卫他的偶像,以表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例如,爱慕刘德华的杨雪娟就是典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她认为自己把你当神一样的看待,全都是为了你好,可你却不为我考虑,从而就会贬低你,所以就会有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做出一些自杀的行为来引起你的注意。

  但是,这样人际关系的认知在不久之后就会发生转变,当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的时候,就会完全推翻自己的判断,会觉得自己的偶像很不好,一无是处,这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许多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自己的咨询室里对这样的来访者,通过保安把他们赶出去;在自己的家门口遇到每天等待在这里的崇拜者。一旦确定你不像他幻想中的情景那样对他好,就会有攻击行为和举动来引起你的关注。我们的同行就有被他的来访者威胁自杀,导致休假一个月才缓过来的例子。也有因为遇到这样来访者,自己受到伤害,而选择“退出江湖”,结束自己的心理咨询职业生涯的例子。

  在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反复过程中,和他相处的人是备受煎熬的,尤其是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更是在折磨中跟他相处。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可能会被他想象成完美的人,但是很快又会被否定。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极端的完美与贬低之间的过程中来回的转换。

  冲动及自毁、自杀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控制情绪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经常出现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情感爆发时可出现暴力攻击、自伤、自杀行为,有冲动性的酗酒、挥霍、偷窃、药物滥用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做事往往没有预见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大多数患者在行为过后往往又感到非常后悔。(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的成就低于实际能力的原因之一)

  有冲动性(impulsivity)。50%~70%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10%的患者自杀成功。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自我伤害是很常见的,.并可能发生有或无自杀意图。非自杀性自伤的理由不同于企图自杀的理由。非自伤性伤害的理由包括表达愤怒、自我惩罚、产生正常的情感(经常的解离反应)和从情感的痛苦或困难的情况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相反的,企图自杀通常反映一个自杀后状况会较好的念头。自杀和非自自杀性自我伤害是种感到负面情绪的反应。

  具体表现举例:有自虐倾向

  当一件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没做好而出现了不好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内疚的情绪;然后我们会怪自己没有做好,怪自己为什么不那样做就好了,这就是自责;自己做错了事情,那就应该受到惩罚,于是就开始了自虐的行为。这一类的人在内心里对自己的认知是相互冲突的,他认为自己是应该受到一定惩罚的,所以他有自我毁灭的倾向,自我毁灭其实就是自虐。

  自虐有三种表现方式:一、我不够好,所以我要采取行动来惩罚自己,有什么方法呢,就是直接的伤害自己;二、我为了达到毁灭自己、惩罚自己的一个效果,我不自己动手对自己这样做,而是对别人动手,以达到因别人受到我的伤害而反过来伤害我的一种方式。我们说这种自虐是穿着马甲出来的,比如说我借了别人的钱不还,等着别人来找我,打我、骂我,这就是一种自虐;三、第三种是穿了更多的马甲出来,他把自己的生活过的一团乱,很没有趣,有些事情在理论上和客观现实上他完全可以做的很好,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他就会把事情做砸,总是会发生一些事件,使这个事情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这种事件循环性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发生,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具有隐藏性的自我毁灭的倾向。

  这一类的人还会具有逃避的特点,就是说我什么都不做了,出家当和尚去、当尼姑去,到山清水秀的地方,什么也不做,表面上看是一种隐居的生活和享受自然,而实际上,是以消耗自己的生命时光来毁坏和影响自己的价值,或是摧毁创造自我价值的条件而达到自我的毁灭。这些人会有这些行为,我们要理解这些行为是由情绪产生的,这种人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只要拿出来,我们就知道他是一个自虐性的人格障碍。

  我在心理空间的理论里面,是这样看待自虐的。内疚、自责、自虐是三兄弟,内疚是老三,自责是老二,自虐是老大。内疚是心理空间内的情绪区域出现的情绪问题,但没有得到内化和外在帮助的解决,就可能会上升到认知的部分,就是会转移到心理空间内部的人各区域,到这个区域之后就是自责了,自责是一种认知,逻辑是,我不好,所以我要受到惩罚,这个时候还在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种谴责,并不一定才去行动。但到自责之后,没有得到化解,就可能会上升为行动。我不好所以我要受到惩罚,应该受到的惩罚是…….然后才去行动去实现惩罚,以求达到自我内在心理空间的再次平衡,但这个平衡不是符合心理空间的和谐原则的。也是在潜意识里完成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我说是穿着马甲出来。

  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一般比较轻微,历时短暂,多发生在应激情况下,可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恢复。言语缺乏条理,动作杂乱,无目的性,对周围感知不真切,出现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但现实检验能力相对完好。也有一些患者出现分离症状,或短暂的或情境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也有效。

  具体表现举例:偏执、分离,但不是自我分裂

  短暂的应激及有关的应激观念,遇到一些事件会有一些极端的想法,这个极端的思想和很多人都不一致,这一类的人会演变成偏执性的人格障碍。或者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分离性的症状,心理学上叫做解离性人格。就精神分裂症来说,精神在一种失控的状态下,外面的一个行为的自我的表现与内在的一个空间自我是分裂的。而解离性人格是分离的,它有时候又合在一起,所以不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又不能诊断为神经症,神经症主导是两种观念不相上下,两个自我,两个观念互相冲突;精神分裂是二种力量互不来往;而这种解离性人格,他时而合并,时而分开,合并也好,分开也好,大多倾向于偏执或者解离状态。

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症状

  根据最新版的《DSM-Ⅳ-TR》的定义,BPD放在Axis Ⅱ。

  一种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同时有明显冲动性的行为模式,开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至少有下述5项:

  ⒈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像中的被抛弃。

  ⒉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点是对所交往的人的印象从极端理想化到极端的贬低之间变来变去。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易造成人际冲突。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极端思考模式 ,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

  ⒊认同障碍:自体形象(self image)或自体感受(sense of self)持续明显不稳定。

  ⒋至少两方面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⒌一再自杀的行为、姿态、威胁,或自伤行为。

  ⒍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情感表现不稳定。

  ⒎长期感到空虚。容易成为性瘾患者、酒鬼、吸毒者。

  ⒏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更在乎自己给别人的印象、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表现。

  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得感觉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通常他们认为自己是邪恶的或者很坏,并且有时可能觉得他们根本不存在。这种不稳定的自我印象可能导致频繁的更换工作、朋友、目标、价值观和性别意识。

  关系经常处于动荡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都有过对他人的爱恨经历,他们可能在某时理想化一个人,然后突然急剧转向愤怒和仇恨,那是超过轻视甚至误解的。这是由于此类病患又难以接受的灰色地带——事情只有黑色和白色两种。举例来说,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病患的眼中,一个人要么是善要么是恶。同一人也可以一天好一天邪恶。

  另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经常从事冲动和冒险行为。这种行为经常伤害到他们,无论是在感情、金钱或是身体方面。比如,他们可能鲁莽驾驶,可能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非法药物或去狂热消费或赌博。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为了放松情绪经常有自杀行为或者进行自我伤害。

  其他症状

  • 强烈的情绪起伏频率
  • 激烈但短暂发作的焦虑或抑郁
  • 不适当的愤怒,有时升级到肢体冲突
  • 不适应孤独。当自我隔离时,容易成为性瘾患者

边缘性人格障碍研究进程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这个疾患从发现到确定为临床诊断名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1年的Pinel的观察,他发现有些精神病患者仍然保持着理性。1837年,Prichard提出其实人们认为的很多“无理由的疯癫”的人其实是有精神疾患,只不过这种精神疾患主要以情绪、习惯、气质的不同体现出来。他们观察到的很多患者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者。1890年,美国人Rosse第一次使用“边缘”这个词来形容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一组患者。1907年,Kraepelin描述了边缘状态,并认为这种情况和体质性的病态人格性低劣有关。1909-1919年,Pelman和Clark也分别讨论了边缘心理状态,边缘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关系。1921年,Kraepelin提出,边缘类型是一个广阔的但无一定标志的领域,这一状态介于疯癫和正常人的各种离奇表现之间。1928年,Reich强调,性格障碍,尤其是有冲动性格的人,都是边缘患者。1930年,Partridge研究了“体质性病态人格低劣”中的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icpersonality)并提出排除这个诊断。同年,美国人Oberndorf注意到美国很多精神病学家在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治疗边缘精神病的患者,而这种倾向其实是和当时的国际主流不一样的。1938-1957年,精神分析家Stern研究治疗了很多“边缘”患者,并且开始初步描述、总结了边缘人格的症状。1942年,精神分析师Deutsch描述了“好像”人格(as-ifpersonality),其实便是今日所言的边缘人格。1949年,HochandPolatin用“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来描述一组患者,后Schmideberg把他们命名为“边缘”者。

  1954年,Knight结合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的理论来描述、分析、治疗边缘患者。1955年,Glover也提出,性格障碍是一种边缘状态。这个时期,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已经走在全世界研究边缘患者的前沿,而且他们主要是接受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研究这些案例。从5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中期,对边缘状态的研究开始大规模展开,积累了很多的案例。精神分析师Kernberg总结了精神分析界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personalityorganization)术语,并且理清了其诊断要点。Gunderson等人把精神分析界的这些描述性案例经验工作进一步整理,变成了可操作的定义。DSM-Ⅲ的诊断标准基本上就是按照他们的工作框架来进行的。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至今,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迅猛发展的时期。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成为国际精神病学界的主流研究课题之一,和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研究齐头并进。

自我检测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感到被误解,觉得孤独、空虚、无望。他们常常充满了自我厌恶和自我憎恨。他们可能完全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具有破坏性并且为此很忧伤。冲动可能造成赌博、违章驾驶甚至触犯法律的问题。你可能会发现你生活的很多地方都受到了影响,包括关系,工作或上学。

  如果你注意到你自己的这些事情,请告诉你的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正确的治疗能够帮助你感到好转并且帮助你生活的更加稳定、更加有意义。

  如果你发现在你的家庭成员或者朋友中有这些情况,请告诉他们就医或者找心理咨询师。但是切记你不能强迫任何人去寻求帮助。如果你为此关系忧伤过度,你会发现它有助于帮助治疗自己。

  由于研究和确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工具有很多,除了上述的DIB外,还有DIPDⅣ(DiagnosticInterviewforDSM-ⅣPersonalityDisorders),IPDE(theInternationalPersonalityDisorderExamination),SIDP-Ⅳ(theStructuredInterviewforDSM-ⅣPersonality),PDI-Ⅳ(thePersonalityDisorderInterview–Ⅳ),SCID-Ⅱ(StructuredClinicalInterviewforDSM-ⅣAxisⅡPersonalityDisorders)等。其中临床研究运用最广泛的自然是SCID-Ⅱ和DIB-R,这两个工具度已经有中文译本。而且前者作了信、效度检验。

诊断治疗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跳跃性的和不稳定的。可以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也可以有“过敏性幻觉”和“过敏性关系妄想”。表现为前者,就常常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或者“恐惧症”等各种类型的神经症;表现为后者,会被一些粗心的医生诊断为“精神病”。最典型的是不同的医生,做出不同的诊断,因而,患者会带着一大堆诊断来就诊。诊断的混乱一方面是医生粗心的结果,更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情感和表现的不稳定,一时一个样。我参加过一个德国专家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会诊,三个医生就有三个诊断、三种看法。

  治疗上,幻觉妄想明显的,需要少量药物配合治疗;自我功能较差的,可以进行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一部分自我功能比较强、承受力较好的,可以考虑进行长程精神分析治疗,但是,治疗将是非常艰难的。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实体开始进入精神科诊断,是1948年的DSM-I,当时的名称叫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 Unsteableper personality disorder),在1968年的DSM-Ⅱ中取消,因为它与当时的另外一个诊断,循环型人格障碍有很大重叠。1980年DSM-Ⅲ出台,一直到现在的DSM-Ⅳ-TR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一直保留,取代了循环型人格障碍

  按照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边缘性人格障碍一般有6个表现症状,如果有三个符合就可以被确诊为边缘性人格障碍。为什么我的标题是“被忽视的心理疾病”呢?因为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咨询中,我们的来访者并不是以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问题的主线来找心理医生的,他们会以情绪问题、亲密关系问题、职业发展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来进行心理咨询。但最终发现,会有一定比例的人是伴随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而且,存在这一方面问题的当事人,已经占全部来访者的百分之二十。这是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发现。

  有一些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有可能会从诊断到咨询都被忽视掉,这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结果。一是由于没有诊断准确,所以咨询就会从情绪或是关系上面去进行,使咨询没有针对性,这样就会影响到咨询效果。第二个是,如果咨询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没有一个清晰的理念,这个问题还会不经意间伤害到咨询师。因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本身对关系不确定,没有一个稳定的关系模式和认知。他要是极度的崇拜你,就会盲目地幻想,把你幻想成一个很完美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移情很严重的人,边缘性人格障碍发生移情的机会很高。但是他有可能从一个移情状态到另一个移情状态,就是他有可能把你贬得一文不值,他会说你不好,你不是一个好人,从而攻击你,但攻击的同时他又离不开你,他可能天天说你不好,但是天天又在找你。

诊断标准

  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诊断标准是DSM-Ⅳ(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这个诊断标准首先是起源于1967年时,在精神分析师Stern和Knight的工作基础上,Kernberg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personalityorganization,BPO)的概念。边缘人格结构包括了多种的严重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的共有特点是:1)身份认同弥散(identitydiffusion);2)原始防御机制,如分裂、理想化、否认、投射、付诸行动和投射认同;3)现实检验能力一般来说是好的,但是很难承受变动和失败。

  在这个基础上,1975年,Gunderson&Singer回顾了以往有关边缘人格的临床观察的研究,并提出了几个描述性的标准,包括情绪烦躁,冲动行为,人际关系不佳,精神病样的认知,社会不适应。并发展了一个半结构性的研究工具DIB(theDiagnosticInterviewforBorderlines)。1978年,Gunderson&Kolb等利用DIB对33例边缘人格患者进行统计研究,确定了7条诊断标准。1979年,Spitzer,Kernberg,Grinker等人又进一步进行了大样本的研究,确定了BPD的八条诊断标准,供1980年的DSM-Ⅲ使用。到了1994年,对DSM-Ⅲ的诊断标准进行了300多项研究,终于确定了现在的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的九条诊断标准。

诊断条件

  诊断人格障碍立足于体征和症状和完全的心理测评。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必须符合精神失常的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中阐述的特征(DSM)。这本手册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发行,被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用来诊断心理状况和被保险公司用来报销治疗。

  精神失常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说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不稳定的关系情况、自我印象和情绪,也有冲动的行为。这些往往产生于刚成年的阶段。

  对于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至少有下列体征和症状的五条必须要具备:

  • 强烈的害怕被抛弃
  • 不稳定的关系情况
  • 自我印象的不稳定
  • 冲动行为和自我毁灭行为
  • 自杀行为或者自我伤害
  • 情绪起伏大
  • 长时间的感情空虚
  • 强烈的愤怒
  • 时段性的偏执,与现实失去联络

  因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出现的体征和症状是和成熟相联系的,所以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通常是面向成人的。然而,有些人说这些症状也有可能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发现,只要他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特征与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远为突出。如果不进行治疗,症状可能会恶化导致自杀。

  心理并发症

  边缘型人格障碍会破坏一个人生活得很多方面。关系、工作、学习、社会活动、自我印象—所有的都会被消极影响。频繁的失业和婚姻的破裂是很平常的。自我伤害,比如割脉或者焚烧,可导致结疤和频繁就医。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群中自杀的比率很高,达到了10%。

  另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有其他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

  • 其他人格障碍
  • 抑郁症
  • 滥用药物
  • 焦虑症
  • 饮食失调
  • 躁郁症
  • 其他人格障碍

  由于他们的冒险、冲动行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也较容易意外怀孕,感染性病,发生机动车事故和打架。他们可能也被卷入虐待关系,成为施虐者或受虐者。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方法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近几年通过针对有这个障碍的病人的专门技术已经得到提高。治疗包括:

  心理治疗

  这是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治疗。辩证行为疗法DBT)是专为治疗障碍疾病的。通常进行个人,集体和电话咨询,辩证行为疗法以教人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忍受痛苦和改善关系为基础。

  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治边缘型人格障碍,但它们可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如抑郁,冲动和焦虑。药物可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物。

  住院治疗

  有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需要在精神病的医院或诊所进行更强烈的治疗。住院治疗还可以使他们免于自我伤害。

  由于治疗可以加强和长期,当人们找到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有经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时,他们面临着获得成功的最好机会,。

  自我保健

  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一起生活会很困难。你可能会意识到你的行为和思想也都是自我毁灭或者损坏,感觉无法控制它们。治疗可以帮助你学会处理和管理自我情况的技巧。

  帮助你管理你的情况并且对自己感觉良好的其它事情包括:

  • 严格坚持你的治疗计划
  • 如期出席治疗会议
  • 实践健康的方式来减轻痛苦的情绪,而不是进行自我伤害
  • 不要责怪自己有障碍,但明确你的责任以获得治疗
  • 知道哪些事物可能会引发愤怒或冲动行为
  • 不要因为有这种障碍而感到尴尬
  • 获得相关问题的治疗,例如对滥用药物进行治疗
  • 教导你了解这种障碍,所以你能明白产生的原因和更好的治疗方法
  • 和其他有这种障碍的人分享见解和经验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6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苏青荇,nonameh,essilco,Tracy,上任鹅陈.

评论(共5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边缘性人格障碍"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01.8.49.* 在 2018年1月21日 17:13 发表

工作上選擇求解

回复评论
223.138.245.* 在 2018年4月6日 01:34 发表

懷疑自己擁有此人格障礙……卻恐懼於被家人發覺,但內心又極度想尋求幫助

回复评论
114.191.10.* 在 2019年1月2日 17:18 发表

223.138.245.* 在 2018年4月6日 01:34 发表

懷疑自己擁有此人格障礙……卻恐懼於被家人發覺,但內心又極度想尋求幫助

去医院

回复评论
75.159.47.* 在 2021年3月19日 13:29 发表

101.8.49.* 在 2018年1月21日 17:13 发表

工作上選擇求解

坚持把一份工作做好

回复评论
M id 7c2686d2a163114dd5384b9f431aed1f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6月10日 09:04 发表

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其实是真正的天才!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不是普通人能比的。世界不懂欣赏这种美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