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精神分析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

目录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精神分析理论现代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创立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 Freud)。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人文背景,其观点方法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经过众多的心理学家的努力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众多派别,不仅在西方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成为一种影响了当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社会思潮。其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更是入木三分,以致于“不考虑精神分析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面貌及其某些基本特征和方向。”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动机人格、社会化、态度、群体动力学等理论领域。当代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荣格(C. G.Jung)。

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是19世纪末奥地利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当时的奥地利,在经济上,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在政治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广大人民遭受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三重压迫,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在社会文化上,当时的奥地利仍处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宗教气氛浓厚,两性禁忌甚严,人们正常的性欲望、性生活等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部紧张的冲突状态。社会外部恶劣的政治条件和压抑的文化环境与个人内部的紧张冲突交织在一起,致使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应运而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还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在心理学上,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论述来源于莱布尼茨的微觉说,赫尔巴特的意识阈,和意识运动的学说。他的心理观则受布伦塔诺的影响较大。在哲学思想上,叔本华的无意识概念、他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哈特曼的无意识研究都能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找到影子。与此同时,18、19世纪哲学中盛行的享乐主义动机学说的影响更是体现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当中。在科学思想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与赫尔姆霍茨的能量守恒观点有密切关系;而他的本能论的依据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更直接的原因是心理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在19世纪,精神病的病因说中生理病因观占优势,但同时心理病因观也很快形成了。弗洛伊德接受了心理病因说和精神催眠术,并更改了心理病因观的一些术语,如"心理组织"为"情结","意识"缩小为"压抑","心理分裂"为"精神宣泄"。

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

  1.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而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虽然不被意识但未被泯灭,仍在不断活动,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前意识。人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寻求一种不受约束的快乐或快感,他称之为" 力比多"。"力比多"是人的本能能量,是人作出一切行为和人格发展的源动力,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可以合成为生的本能;与之相对的是死的本能,即个体可能存在的某种侵略、破坏或自我毁灭的本能。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有本能和欲望组成,“ 力比多”在人格结构中与本我联为一体;超我则按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按至善的原则活动,遵循伦理原则;自我是人格的意识部分,既要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超我的客观要求行事,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依现实可以允许的尺度而控制和压抑本我的冲动,使我们经历到的真实存在。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亦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个体身上的平衡过程。另外,梦的解释,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等也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点内容。

  2、荣格

  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他生于康斯坦斯湖畔一个乡村的自由主义的新教牧师的家庭,1900在巴塞耳大学获取医学博士学位。后在苏黎世大学的精神病学研究所任职。他独树一帜的心理学理论及类型理论赢得了当时乃至今天世人的普遍认同和赞誉,从而成为了与弗洛尹德比肩而立的世界级心理学大师。他的分析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可以解释其他心理学流派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如宗教问题、神话、象征、超感官知觉等。他把众多的人类活动都包含在这一理论之中,在历史、文学、人类学、宗教以及临床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刻和无比深远的影响。

  与弗洛伊德认为情结的产生源于个体早期童年生活中的创伤性经历不同,荣格认为情结的产生还一定有人类本性之中某种更深层的原因。荣格在分析个体的人格时把个体结构看作是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统一体。正是在这种探索中,将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概念发展为集体无意识,其主要内容是"原型",即遗传的先天倾向。他认为人们的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都是原型在起作用。荣格的精神分析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理论

  1.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2.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3.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针对提出了死亡本能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4.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5.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1]

  上个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理解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而发展起来。”总的看,它向人们展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意识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通过研究人的精神生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可以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本我,指的是完全意识部分,包括盲目的冲动和本能;其次是自我,这种精神活动能够了解到现实环境中的危险,所以尽力约束本我,使其符合现实;最后是超我,它是人所特有的对盲目冲动和本能的抑制力。超我和自我虽然都约束着本我,但是,超我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使本我完全得不到满足。它“大约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良心,是社会行为标准在个人内心作用的结果”。弗洛伊德不仅抽象地陈述其人格结构的理论,而且还建议对人的行为、精神健康或病态用人格结构的理论来解释。

  第二,人格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从出生到五岁,要经过一系列的性发展阶段:口唇期,它是指孩子出生到一岁半左右,此时期儿童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因了就要睡,其生活特点是基本欲望的满足。因为此时期欲望的满足以及与人的关系主要通过口部发生,故叫口唇期。此期之后是肛门期,是指一岁半到三岁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是随意肌和括约肌发达的时候,小孩子喜欢蹦蹦跳跳,模东模西,而父母则要求孩子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孩子接受外在约束力,建立“自治自律”的阶段,孩子的生活中心以及与人的关系由口唇转到排泄问题,即如何控制括约肌。最后是生殖器时期,这个时期大约在三至五岁之间,此时期儿童开始注意到两性的差别,对异性父母抱有好感,并具有排斥同性父母的倾向,形成所谓“俄狄浦斯倩结”,此时期是萌生性兴趣的时期。

  第三,本能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行为的推动或起动的因素,是个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求生的本能和求死的本能是本能的两种不同范畴(力比多不过是求生本能借以表现的能量形式)。他还认为攻击、敌意与性欲(力比多)一样,也是人格中的重要力量。

  第四,焦虑说。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引起个人行为中的紧张状态的力量,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动力。人的自我可以建立起许多抵抗性防御,如自居作用的机制、升华机制等。

  上面四项便是精神分析的精髓,是专家、学者解释犯罪行为的理论基础。拉扎勒斯指出弗洛伊德对变态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这样的观念,即人们经历忧伤但是不能应付自己的忧伤,因为人们总是记得童年时期的事情,这些事情妨碍他们形成良好的成人感觉。尽管弗洛伊德几乎没有谈到犯罪,但是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们对犯罪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他们总是把犯罪行为看成是病态过程的一种表现。人们已经提出了一些犯罪的精神分析学观点,不过没有形成统一的精神分桥学犯罪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2]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对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在此理论提出之前,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人是理性的,在经济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人假设就是理性人的代表,人类依靠自身的理性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使人充分感受到了人类理性的巨大价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出了人性之中蕴涵的非理性成分,并且指出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和源泉,这对于正确认识人、理解人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弗洛伊德从潜意识人手描绘出了一幅人类心理世界的地图,提出了人格的心理结构,将人类长期忽视的非理性部分给人类补上,但弗洛伊德将潜意识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潜意识与意识的冲突往往以意识胜出而潜意识受到压抑为结果,并根据这一结论推导出人类的文明的发展是以人性的压抑为代价的,因而得出一个对人类社会的悲观的结论,无疑是非常荒谬的。而且,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的动力是潜意识世界的各种冲动,尤其是性本能的冲动的结果,他将人类的众多杰出成就均归结为这种本能冲动,而无视创造力、道德、善良等种种高级的人类活动,因而必然看不到人类美好的一面。诚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一个人如果只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的人,那么他对于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他会变得越来越‘现实’,标准越放越低,对人的指望也越来越小。”马斯洛这段话是对弗洛伊德的恰当描述,弗洛伊德由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犹太人,他的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了惨痛的打击,使弗洛伊德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无比悲观。

参考文献

  1. 乐国安.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法律心理学》
  2. 李强 李昌 唐素萍.第五章 心理学史上的三大流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管理心理学》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6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精神分析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5.84.144.* 在 2009年4月1日 12:10 发表

虽有所感,系统化、文字化后更清晰了

回复评论
180.204.64.* 在 2016年7月16日 21:10 发表

無疑的,在“精神分析理論的評價“的後半段文字中 ,編輯者參入了些許個人的評斷與情緒,姑且不論其言論對錯,個人私心認為這是不適合出現在這種地方的文字

回复评论
180.175.136.* 在 2017年3月25日 15:57 发表

180.204.64.* 在 2016年7月16日 21:10 发表

無疑的,在“精神分析理論的評價“的後半段文字中 ,編輯者參入了些許個人的評斷與情緒,姑且不論其言論對錯,個人私心認為這是不適合出現在這種地方的文字

同意

回复评论
180.175.136.* 在 2017年3月25日 16:47 发表

缺少了关于焦虑的部分

回复评论
112.233.162.* 在 2018年6月22日 16:56 发表

缺少了关于力比多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回复评论
171.210.193.* 在 2019年4月11日 04:03 发表

不太同意作者最后阐述的观点,精神分析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感觉有侧重也很正常啊,怎么会把人带入歧途?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