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心理治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目录

什么是心理治疗[1]

  心理治疗是指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以心理异常者为对象,在不使用药物的原则下,针对异常者的“病象”、“病情”与“病因”给与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2]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混为一体。沈渔邮认为:“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患者的心理、情绪、认知行为有关的问题。而心理咨询又称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极为相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两个有明显区别也有联系的概念,有些学者强调二者的差异,而另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从事的工作基本一致,运用着相同的诊断方法和技术。而周邵辉等在《高科技时代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一文中认为,心理咨询是商量、讨论、研究、切磋、对质,没有指导、指引、指令。它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一般人及愿意了解及治疗自己病情者;心理治疗除了商量、讨论、研究、切磋、对质,还有指导、指引、作业练习,以及指令,这种指令是不能违抗的,它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心理障碍者,它要进入的是治疗状态。

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3]

  1.治疗短程化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是漫长的,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其实弗洛伊德最初的治疗案例疗程是非常简短的。如弗洛伊德曾以六个治疗期成功地治愈了乐队指挥Bruno Walter的慢性右臂痉挛;在荷兰Leyden镇旅游时,仅用4h就一次性治愈了作曲家Gustav Mahler的强迫性神经症和严重的婚姻问题。行为治疗也有类似情况,开始疗程较短,以后逐渐延长。

  虽然对短程治疗期的看法不一致,但对短程治疗基本特征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短程治疗有5个基本特征:①及时干预;②治疗家的活动水平相对较高;③明确、有限的治疗目标;④清晰明确焦点的确认和保持;⑤与患者共同商定治疗时限。尽管不同学者对“焦点”一词的用法、治疗家活动的内涵及商定时限的方法有差异,但都遵循这些基本特征。

  2.理论和技术的整合化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心理治疗整合的思想就开始萌芽,但直到80年代前,心理治疗接合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情。80年代起,心理治疗整合趋势发展迅速,一些严谨的学者从理论角度支持整合,在实践中被部分心理治疗家接受,方法学家赞成这是心理治疗研究的合法维度,并成立了专业组织——心理治疗整合研究学会,有关心理治疗整合的论文和专著逐年增多。

  心理治疗整合的主要焦点是行为治疗和心理分析治疗的整合,经多方尝试和努力,目前这两个阵营趋于联姻。行为治疗家把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技术融合到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模式中,心理分析学家也接受了学习理论,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和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整合的典范,Beck,Ellis,Meichembaum既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模式,也不完全接受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特别注意人的思想和理念,认识到人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深层认知结构的反映。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与过去的经历有关,Safran和同事把这种认知结构区分按层次排列的外周结构和核心结构,其中核心结构类似于心理动力学模式中的基本动力学,他们用功能分析,领悟和理解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在实践中,认知行为治疗家通过辨论、教育、摆事实和实践检验等技术,产生矫正性情绪体验,而不探查患者内在生活的动力学。在理论整合方面,有人试图寻找一种综合的理论,用更熟悉和合理的概念来解释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指导临床实践。另一个整合趋势是行为治疗家对人格障碍的关注,与早期行为治疗形成明显对比,早期行为治疗根本不承认人格结构,也无意处理人格障碍问题。现在他们认为人格健全与否关系到障碍治疗的成败,人格障碍本身也是需要干预的目标之一。

  整合虽然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在不了解各种治疗生效的特异因素之前,盲目地整合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正象年轻医生喜欢开大处方一样,因为对疾病的诊断没有把握,对药物的作用不甚了解。各种整合疗法的发展,随之而来是大量新名词涌现,使治疗家或研究者之间发生交流障碍,治疗方法也无法推广。

  3.治疗方法标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同一学派的不同治疗者既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实施的具体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别,在不同学派之间,或用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差别就更大。问题在于各种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只有理论和技术的介绍,至于对某个患者,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却有各人的理解。因此,各治疗方法的创建者用自己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似乎都有效果,而别人用他的方法治疗患者则可能完全无效,似乎治疗效果来源治疗者本身,而不是治疗方法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近年在治疗效果评价研究中有一种趋势——要求治疗方法标准化。在研究中选用的治疗方法必须详细操作指导手册,使参加研究的治疗者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个人经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参加研究的治疗者尚须接受统一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各治疗者真正掌握该项治疗技术。同样,对培训者而言,必须要有一套正式考查受培训者临床技能的标准。只有这样,不同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才能被重复,研究发现对临床实践才有指导价值,这也是近年许多临床治疗家的共同呼声。治疗方法标准化的另一优点是有利于培训年青的心理治疗者及促进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治疗者的培训和治疗技术的推广是一大难题,过去只能通过带学徒式的个别化传授,领悟力高的学徒可能会领悟技术的精髓,偏离正统不远。我国目前多数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都是自学成才的,对引进的治疗技术是否达到真正掌握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向下一代传授时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将随着各种治疗技术的标准化而得到解决,但这只是一种趋势,是否能实现这一愿望尚待全体心理治疗家的共同努力。

  4.疗效评价客观化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各种心理治疗的目标不同,疗效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例如行为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以只要症状改善就认为治疗有效,而精神分析则认为症状改善是表面的,暂时的,不能认为治疗有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态度人格的治疗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疗效评价研究出现一些矛盾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近年来,在疗效评价中出现一种倾向: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评价治疗效果时必须采用多种客观的、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价多方面功能的改变,包括外显的症状、情绪和行为。内在的认知模式、自我强度、人格特征和总体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这就是所谓“疗效评估的客观化”趋势。由于对疗效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所以疗效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结果更一致、更令人信服。

  除了用客观的评估工具外,治疗者对疗效的主观评价和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心理功能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评估工具缺乏信度效度;有些评估工具虽然有较高的信度,但对治疗性改变不敏感;有时观察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效广.有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共同要素[J].河池学院学报,2012(2)
  2. 王立娜.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发展状况[J].校园心理,2011(5)
  3. 刘玉红,路凤贤.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Tracy,Lin,Mis铭,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心理治疗"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