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审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行业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某一行业所属各个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经济效益所进行的自上而下地同步开展的有重点的审计。
行业审计一般首先要通过开展审计调查, 针对本行业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选择重点企业或项目,再集中外部审计及内部审计的力量,自上而下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同步审计,统一审计处理口径,这种审计具有时间短、反映全面迅速和见效快的特点。
行业审计的特点[1]
1.系统性。
行业审计的对象是一个个分布在不同空间和层次的具体单元及其集合体,每个具体单元的审计只是局部;每个局部的审计搞好是必要的,但它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审计就一定可以搞好,这是系统中局部优不等于全面优、1+1不一定等于2的原理。组成行业的单元的范围性和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行业审计的系统性要求相当突出,尤其对那些体制及技术经济集中程度较高的行业。要求行业审计既要抓各个单元的审计,更要注意抓住各单元间的关联、协同及行业整体问题的把握。其涵义是审计组织要有系统性,审计方案、内容要有系统性,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亦要注意系统性问题。
2.层次性。
组成行业的单元往往在空间上或管理体系中处于不同层次,由于职能、责权划分,不同层次的组织形态具有共性,但更具有其个性,即不同层次有不同的问题。因此,行业审计不仅体现在组织实施上分层次,更体现在审计重点的层次性。
3.集中性。
行业审计应因行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程度的集中才可发挥审计的效力和威力。这种集中一是体现在对该行业审计覆盖的面,没有足够的面,不足以反映全行业的全貌,少量的审计对全行业来说有可能只是隔靴搔痒,不解决任何问题,有时还会打草惊蛇。二是要集中联动,这种联动既是在空间上的,也是在时间上的,可以起到防止挂一漏万、集中兵力之功效。联动需要协同,协同需要组织,这也意味着行业审计需要付出更大的组织成本。三是要有集中统一要求,可在方案、处理等方面集中统一。
以行业审计的三个特点看,行业审计具有点多、层次多、范围广、难度大、宏观性强之特征,需要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很好地把握。
行业审计的要点[1]
做好行业审计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有关人员在行业选项——审计思路确定——审计组织——审计现场实施— — 审计处理等环节通力合作,发挥各自职能,才可有较佳效果。
1.选项及安排。
在众多的行业审计对象范围内选好项目并做好安排是首要环节。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在对象行业因体改和调整原因发生较大变化以及审计可用资源有限情况下,选项十分重要。做好这项工作是中央、省级审计机关的职责。在选项及安排中应注意:在一个年度安排的行业审计项目不可过度,尤其是那些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业务复杂的行业审计应适量;应首先选择涉及资金量大、问题多、影响大的行业,如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金融业等敏感行业、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公共产品行业等。还应注意对一些处在变动之中,如重组、合并、结构调整的行业审计进行选项。这些行业资产流动大,易发生问题。还要注意选择那些集中程度高,非全行业审计不能解决问题的项目。在选项问题上,中央、省两级审计机关的高级管理人员视野要宽、重点意识要突出。另外在选项时要注意考察所选行业的审计基本条件,即被选审计行业应相对处于经营和管理的稳定状态。
2.方式选择和力量配置。
行业审计在方式上可有多种选择,它既可以采取分层同级全面审,也可采取有限层次上审下方式,亦可采取交叉审方式,采取集中力量会审或轮审亦是可选用的方式。以上方式可在实施时结合使用。选用审计方式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的行业采用同一审计方式会有不同的审计效果,同一行业选用不同的审计方式亦会有不同的审计效果。方式选择实质上是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的问题。配置得当,会使在一个合理的审计投入下取得甚佳的审计效果;配置不当,不但耗费了审计资源,也使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在具体选择审计方式及人力配置时,首先要分析被审行业的状况,当其业务和机构重点十分突出的情况下,面面俱到的审计方式就不一定最佳。2001年审计署对中国银行组织行业审计时,只选择7家重点行审计,取得较佳业绩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当某行业在某层面机构多且分散、量小时,采取集中轮审效果较佳;其次,要分析审计力量的分布和强弱,以此考虑是上审下,还是交叉审或是同级审,以及审计覆盖的面;再是要考虑被审行业内在联系的紧密程度,如果集中紧密,审计特别需要上下联动,那么在一定层次和范围采取集中审效果较好,这样便于信息沟通、上下互动,防止因时间差、分散审遗留问题。审计方式的选择涉及的费用、收缴分配等问题需要作出考虑,但审计方式选择的指导思想,首先应是有利于审计质量、有利于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才可适当考虑诸如参审单位的利益等因素。
3.从宏观、微观研究被审计行业。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运作和存在的问题。要做好行业审计,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可有的放矢,才可抓住要害。应谨防不分行业差别,以习惯的或经验式的思路、方式,就账审账式的审计。应注意做好审计调查和审前研究工作,调查的面和研究的深度应比单项审计要大;其次,注意提前安排试审,特别要注意从宏观面把握行业的内、外部状况。
4.组织协调、协同及抓重点。
行业审计成败与否,关键在有关单位的组织协调和协同水平的高低。有关单位的关键又在行业审计组组长身上。因此,有关单位首先要选择那些业务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志担任行业审计组长。有关人员不仅自己要审好,更要有全局意识,对全行业审计的谋划、进程、问题了如指掌并把相当的精力用于组织、协调及协同之上和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要注意时间进度的协调、现场行动及处理行动的协调、协查及联查的统一等等。其间可通过相应会议、检查、简报、通讯等方式达到目的。
行业审计抓重点不同于单项审计,抓重点在于:首先在审计力量布局上,要选该行业的重点区域、重点机构;其次,要抓重点业务、重点环节。
5.参审单位的整合与建立行业审计工作机制。
行业审计往往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参与,这些机关隶属关系不同,利益关系也不同,加之其它因素,一些参审单位的行为往往走偏,不能完全按行业审计总的方案和要求进行审计,易导致行业审计效果打折扣。对此,特别强调参审单位要有全局和一盘棋观念,应特别严肃行业审计工作纪律,有关单位应加强检查、监督,还应建立对参审单位的工作评价及奖惩机制。参审的好的,可以各种方式予以鼓励,参审的不好的一定要惩罚,严重的应及时或在来年取消其参审资格。
搞好行业审计的对策[2]
行业审计在整个审计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行业审计,笔者认为,要做好行业审计工作当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用系统论来指导行业审计。
行业审计本身就是系统论在审计实践工作具体运用,应该说,行业审计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系统论的指导作用。行业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系统论强调的是整体性,用系统论的观点看问题就是用整体性的观点看问题,用系统论方法解决问题首先强调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系统方法的实质或核心是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所以在行业审计工作中我们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树立全局观念,审计工作必须围绕解决整个行业问题、促进行业规范管理来开展,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一方面,系统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某一部分可以成为控制中心,起关键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行业审计过程中,在全面审计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加大重点环节的审计工作力度和深度,防止出现“四面出击”而力不从心,造成事倍功半。
二、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来开展审计。
成本效益原则要求我们对行业中各单位进行审计时,必须对行业中各单位情况进行分析,行业审计也有一个成本和效益权衡问题。必须做到行业审计所产生的效益要大于实施行业审计所付出的成本。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我们可以合理安排试点审计项目和恰当选取审计方式:一是合理安排试点审计项目,一般来说,要对问题疑点比较多、有代表性而且工作复杂、涉及面广的单位进行试点审计。因为这种单位存在的风险比较大,对这些单位进行试点审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质量效益和后续指导意义,为后面开展全面审计提供借鉴,少走弯路,降低审计成本。二是恰当选取行业审计方式,审计方式的选取对行业审计的效果至关重要,同一行业中采取不同审计方式亦会有不同的审计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分析行业状况以及内部单位的业务和控制管理情况,选取合适的审计方式,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实现行业审计成本效益最大化。
三、牢固树立风险控制意识。
行业审计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审计项目试审来确定审计重点、控制薄弱环节和风险区域,从而有效降低控制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审计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检查风险。因此,在行业审计中必须始终树立审计风险控制意识,最大程度控制和化解审计风险,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四、坚持做好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审计机关为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决定和采取纠正措施及其效果所进行的审计。它是审计工作结束后的一个重要步骤,行业审计工作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审计工作真正完成。通过行业审计,发现的各种共性的和个性问题,审计机关将根据行业整体的现状和行业内部各单位具体情况,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那么这些整改建议和措施是否已经落实有效,没有落实的原因等都必须通过后续审计来完成。通过后续审计,一是督促行业审计建议、决定和增效措施的落实,二是维护行业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彻底消除“你审你的,我做我的”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