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社会保障水平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会保障水平(Social Security Level)

目录

什么是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是用来反映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程度高低的概念,它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资金的供求关系,并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通常为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社会保障水平的计算公式[1]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它包含不同的具体项目。

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2]

  (1)动态性。即社会保障水平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在规定的考察时期内,通过社会保障水平的实际变化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对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运行进行统筹分析与政策调整。

  (2)刚性趋势。即社会保障水平通常表现为待遇支付的不断提高而不是下降,社会保障规模往往趋于扩大,社会保障项目的体系也是越来越完善。通过社会保障水平的纵向比较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这一发展过程。

  (3)适度弹性。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社会保障水平应处在一个适度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内,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良性运行,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2]

  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社会保障理念等多种因素。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需求供给的角度来看,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因素可以从社会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社会保障供给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保障供求平衡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

  除此之外,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一般制约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社会保障支出范围及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范围明显大于发展中国家的范围。经济实力是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整体实力,就不会有较大的社会保障支出范围。从近年来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总体水平都呈现出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

  (2)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的相对发展水平。在现实经济中,存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配置社会保障资源的差异性,简单地说,私人部门是由基于供求关系的市场来决定的,而公共部门是通过非市场的政治程序来决定的。①两个部门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社会分工以及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实际状况,将对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3)收人分配状况。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看,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贫富悬殊问题特别是城乡居民以及地区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对社会保障水平产生了直接冲击。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保障过度与保障不足同时并存,社会保障的社会分化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状况。历史经验证明,平均主义不能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贫富悬殊同样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迅速建立与完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确定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对象,以调节全国居民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已经刻不容缓。

  (4)财政体制及公共财政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依赖于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职能和财政行为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基本行为,集中体现了政府的目标。政府的职能在于营造发展环境,弥补市场缺陷,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充当市场主体,替代市场力量,这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定位。政府的充分关注和积极支持是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条件,只有减少政府替代市场的功能,才能扩大公共财政的作用;只有增加政府用于公共支出比例,才有更多的财政力量支持和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从直接经济投资转向公共财政是政府职能创新的需要,也可以促进财政体制本身的一系列改革加快推进,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5)社会保障的理念与目标。社会保障理念和目标对社会保障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在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障理念下,一般追求充分社会保障的目标,从而导致比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强调个人责任的社会保障理念下,一般追求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从而导致比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合理承担责任的社会保障理念下,一般追求比较合理的社会保障的目标,从而选择比较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功能[2]

  第一,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满足和保证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二,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和提高,社会不安定因素相对减少,社会矛盾趋向缓和,使得社会比较和谐。

  第三,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助于构建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还能够使国家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障负担趋于合理,提高用人单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还为补充社会保障提供了发展空间,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就业等都有显著的积极的作用。第四,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它可以避免社会保障资源供给不足所造成的支付危机,也可以避免由于社会保障水平过高而引发的资源浪费,使得社会保障顺利发展。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2]

  (1)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结构与运行的实际状况。社会保障水平能够客观地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且通过国际间的比较,更好地总结和探索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定、未来发展及其良性运行。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恪守的目标,它必然是制度运行可以实际承受的待遇支付水平,因而反映着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合理性及其运行的可行性。

  (2)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的研究,可以发现社会保障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投资比例和效率、全社会的储蓄能力、社会失业率等的影响,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的经济政策。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则政府和用人单位就可能难以承受,导致财力紧张、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反之,社会保障程度过低、保障项目过少,则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安全网”作用。

  (3)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的直接对象首先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的人群,进而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所以,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了解和发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掌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规律,从而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4)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可以保持社会成员参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的有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表明,过高与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不利于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过程,并可以妨碍劳动力的实际配置过程,从而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状况。

参考文献

  1. 孟连崑,佟宝贵编.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上卷[M].华龄出版社,2004.04
  2. 2.0 2.1 2.2 2.3 丁建定主编.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社会保障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3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Yixi,方小莉,Mis铭,Tracy,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社会保障水平"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