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能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储蓄能力亦称储蓄潜力,是指居民货币收人中可能转化为储蓄的货币量。
储蓄能力的计算[1]
(1)根据典型调查,按人口推算,如调查1000户家庭,某个时间(一般以半年为宜)实际收入每人每月平均500元,实际支出每人每月平均390元。那末,这1000户按人口平均,每月节余110元,一年则为1320元。如果业务辖区内有2万人口,年储蓄能力就有2640万元。计算公式如下:
年储蓄能力=平均每人每月节余额 × 12个月 × 辖区人口数
(2)先求出典型调查对象的储蓄增长额占工资的比重(即储蓄率),再乘以年度工资,即为储蓄能力。仍以1000户为调查对象,某年上半年工资收入每人月平均500元,上半年月平均储蓄增长额为25元,那末每人每月储蓄增长额占月平均工资收入的5%,即储蓄率为5%,再乘以业务辖区内年度工资总额,即为年储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年储蓄能力=(平均每人每月储蓄增长额 ÷ 每人每月平均工资收) × 年度工资总额
此外,还可以通过典型推算,求得储蓄能力,即从典型户中先求出:①收支相抵后的盈余;②在各项开支中可能节约的部分;⑧在必需开支中可以延缓支付的部分。这三种资金综合构成储蓄存款来源,反映出储蓄能力的大小。
储蓄能力的影响因素[2]
储蓄能力同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消费倾向和持有现金的偏好程度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收入水平愈高,储蓄能力愈大;反之则愈小。储蓄能力和消费倾向呈反比关系。假定居民持有现金的偏好程度不变,消费倾向提高,储蓄能力就会下降;消费倾向降低.储蓄能力会相应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居民持有现金的偏好程度常常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短缺经济环境中居民持币待购的现象很普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愈小,持币待购的现象就愈严重,储蓄能力相应受到的影响也就愈大。提高储蓄能力对于积累建设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