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63个条目

绿色建筑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生态建筑)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目录

什么是绿色建筑[1]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绿色建筑的起源和发展[2]

  绿色建筑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3年,欧佩克国家爆发的石油危机波及美国,导致汽油价格飞速飚升。美国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燃料实行配额使用,此举促使许多美国人认识到过度依赖单一能源的风险和不明智。由此推动了对太阳能和电机的研究和关注。建筑学家也从建筑角度寻找建筑物的节能途径,包括采取各种措施封闭房屋门窗以及使用绝缘材料(如石棉)等提高供暖和供冷的热效率。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人们又逐步认识到不适当地采取门窗封闭和采用绝缘材料,会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例如地毯、乙烯塑料墙体和地面地板释放的有毒物质,绝缘材料中的有毒物,作坊和橱柜中的甲醛等。因而建筑学家进一步研究和实施节能与保护室内空气质量并重的措施,包括建筑物内充分通风、采用大量的自然光以及摈弃化学处理材料而使用天然材料。

  此时,欧美国家有一些建筑师应用生态学思想设计了不少被称之为“生态建筑”的住宅。在设计上一般基于这样的思路:利用覆土、温室及自然通风技术提供稳定、舒适的室内气候;风车及太阳能装置提供建筑基本能源;粪便、废弃食物等生活垃圾用作沼气燃料及肥料;温室种植的花卉、蔬菜等植物提供富氧环境;收集雨水以获得生活用水;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养鱼及植物灌溉……因此,在这类建筑中,草皮屋顶、覆土保温、温室及植被、蓄热体、风车及太阳能装置等成为其基本构造特征,如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欧勒布勒斯住宅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建筑。

  1985年,出现了“绿色建筑”这一词汇。美国纽约市环境保护基金会在公园路建成了一幢新型建筑大楼。这幢大楼采用独特的集中式自然采光结构、无毒绝缘材料和自然材料。此后,绿色建筑的概念不断为更多的人士所接受。企业老板也认识到,节能意昧着节约资金,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意味着雇员的心情愉悦因而也意味着更高的工作效率。1992年,美国建筑研究所出版了《环境资源指南》第一版。此时,更多的人士认识到,绿色建筑不仅是要建设地球友好的墙体建筑物,而且也是为了确保空气质量、节约能源、再循环和把建筑物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上,绿色居住建筑(绿色家居)曾经风光无限。联合国向美国的“奥斯汀绿色建筑计划”授予了“环境示范行动”称号。该计划是由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一家建筑研究设计中心指导,由城市政府提供资金完成的。这是美国(也许是国际上)首次由一个城市建立与可持续性相关的建筑计划。该计划的成功实施,也激发了美国其他各州和美国能源部进行类似项目的投资。波特兰、丹佛和西雅图等许多增长迅速、环境意识高的城市等已经发起了绿色居住建筑计划。这些计划要求经营者学会节能、节水以及采用替代材料。许多计划还派遣专家对相关建筑进行地球友好性打分,以反应建筑物设计和构筑的环境市场价值,例如,不使用原始林木材可得2分,带集水系统可得15分等。

  1998年10月26日至28日在加拿大西部都市温哥华市中心海特摄政大酒店召开了“98绿色建筑的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98)会议。芬兰、加拿大、英国、荷兰、美国、丹麦、法国、挪威、奥地利、瑞典、瑞士、日本、德国、波兰等14个国家派出了17个研究小组,参与会议的学术交流,介绍本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与经验。我国大陆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代表参加,但没有参加论文交流和发言。本次会议所讨论的专题非常广泛,分别涉及:绿色建筑的评估工具及其运用,绿色建筑的设计及其支持工具和过程,绿色建筑的反馈信息,绿色建筑的原则与理论,室内物理环境,城市问题,绿色城市的评估,有关国家绿色建筑的实例等。会上对34个绿色建筑进行了详细评估,另有约100个建筑在会上进行了展示。

  “绿色建筑挑战”是由14个国家组成的伙伴计划,旨在开发和试验建筑物环境行为的新型系统。加拿大自然资源部作为该计划的秘书处单位,由各国代表组成的国际框架委员会协调整个技术过程。计划2000年10月下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第二次会议。

绿色建筑的特点[3]

  一是绿色建筑能够使能源、资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想方设法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技术并防止污染,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70%—75%,甚至更高。

  二是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强调采用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气候条件,在风格上完全是本地化的,所以产生出新的建筑美学和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不是选用一般建筑的商品化的生产技术,建造过程的标准化产业化造成了大江南北建筑风貌大同小异。

  三是绿色建筑周围环境有洁净的空气、水源和土壤,避免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荫等效果。

  四是绿色建筑有健康舒适的结构布置,朝向、形状、室内空间布局合理,有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和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宜人的周围环境,其内部与外部采取了有效连通的办法,能对气候变化自动调节。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绿色建筑必须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绿色建筑的原则[4]

  绿色建筑应遵循以下原则:

  1、和谐原则

  建筑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影响存在结果,由于其空间选择、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其体系和谐.系统和谐、关系和谐便成为绿色建筑特别强调的重要的和谐原则。

  2、适地原则

  以人居系统符合生态系统安全、健康而客观存在为依据,建设适宜空间、高效利用土地,符合人文特性、经济属性及建设选址的科学规划、设计行为,是绿色建筑建造、使用所必须遵守的条件和根本性原则。

  3、节约原则

  资源占有与能源消耗在符合建筑全寿命周期使用总量与服务功能均衡的前提下,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4、高效原则

  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其建造、使用、维护与拆除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与和谐共生的前提,满足宜居、健康的要求,系统地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优化管理调控体系,形成绿色建筑的高效原则。

  5、舒适原则

  舒适要求与资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在建筑建造.使用与维护管理中一直是一个矛盾体。在绿色建筑中强调舒适原则不是以牺牲建筑的舒适度为前提,而是以满足人类居所舒适要求为设定条件,通过人类长期依托建筑而生存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发展.总结形成绿色建筑绿色化、生态化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综合系统集成技术.以满足绿色建筑的舒适原则。

  6、经济原则

  绿色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个复杂的技术系统问题,更是—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高投入、高技术的极致绿色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旦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效率品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同样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唯技术论和唯高投资论都不是绿色建筑的追求方向,适宜投资、适宜成本和适宜消费才是绿色建筑的经济原则。

  7、人文原则

  建筑是人类抵御大自然对人类伤害与威胁的庇护所,保障人类生产、生活的生存安全、健康、舒适,从远古人类栖息的”巢”、“穴”到”器“含义的建筑,人类始终把集人类智慧、文明的建筑与文化、美学、哲学紧密相连。凝固的文明结晶、社会人文雕塑都是对建筑的人文价值的高度概括,建筑既有历史性,也有传承性.更有人文特性。无论在任何国家、城乡、地区.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都会使人居系统缺少特点、特色与特质,不但丧失了地域化优势,更失去了国际化能力。这也是失去了人居生态系统中除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生态要素——社会生态,人文原则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态原则。

绿色建筑的耗能特点[5]

  绿色建筑冈地制宜地采用了各项节能技术,尽呵能地采用可再生能源,强调高效率地利用资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与传统建筑相比,其耗能具有自身特点

  1、环境友好

  绿色建筑地制宜地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因其自身清洁、环保,可以大量减少CO2、SO2、NO2这些酸性物质的排放,从而大大减lbXg"环境的影响.

  2、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

  为了减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居住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州量作了规定:一般项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优选项为可冉生能源的使朋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对于绿色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一般项为采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可冉生能源利用技术;优选项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

  3、能效比和能源利用率高

  绿色建筑内的暖通空调系统及热水系统采用町再生能源技术、高性能系数的冷热源机组、变频泵等多项节能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其系统能效比。绿色建筑的照明和用电设备可以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先进的控制策略等节能技术,从而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此外设置在绿色建筑的BAS,可以分项计量建筑内各系统的耗能量,全面掌握建筑能耗,便于发现有节能潜力的系统,提高系统管理水平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且可以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渊节,减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耗,这些十分有利于提高绿色建筑的能源利用率。

绿色建筑的实现途径[6]

  1、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政策法规

  要牢牢树立绿色建筑的意识并在社会上大力宣传,让人们理解绿色建筑的优点,组织全社会都参与到建筑节能的活动中来,形成全民节能的意识。

  不仅如此,由于绿色建筑以及建筑节能市场是一个市场机制容易失灵的领域,尤其在既有住房节能改造、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需要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会形成不良竞争局面,也会产生各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发达国家对建筑节能都有一系列财税政策支持,我国也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财税政策体系,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在政府经常性预算中设立建筑节能支出项目,主要用于节能宣传、技术开发、示范推广以及能耗调查和节能监管;将长期国债中一定的比例用于建筑节能投入;设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基金和供热运行机制改革专项基金;对建筑节能产品减征增值税等。通过节能和环保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市场失灵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当然,绿色建筑以及既有建筑绿色化节能改造,光靠政府投入很难解决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社会各界投资,开发商房屋产权单位、业主都要发挥积极作用,甚至引入外资参与。只有政策发挥好引导和规范作用,才有利于促进绿色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不是过多干扰市场运行,去参与市场竞争甚至代替市场,妨碍其市场机制运作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可在制度上对建筑节能给予保证。通过法律手段,绿色建筑体系的技术规划才能够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自觉或被迫遵循的规范,绿色建筑运行机制秩序才能够广泛和长期存在。

  2、加快技术进步,整合技术资源

  要发挥好技术和产品的节能环保作用。绿色、节能、环保等理念是通过很多技术体系来支撑的。要加快技术进步,不断创新技术、工艺材料,在此基础上,根据气候条件、材料资源、技术成熟程度以及对绿色建筑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选择推广适应当地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

  在技术创新上,着力创新节能降耗减排技术,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设计技术,提高室内环境质量设计技术等,加大外墙内保温技术、空心砖墙及复合墙体技术、节能窗的保温隔热和密封技术,以及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

  在建材选用上,要按照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发展新型绿色建材,完善有关技术标准,实施资质认证制度,加强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加速新型节能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并尽量使用可再生建材,加大对新型管材系统和节水节电设施的应用,如用化工合成管材替代传统的铸铁管材,全面推广节水水箱、便器和延时感应冲洗阀等节水设施,配置中水回用系统,广泛采用节能灯具、声光控开关等高效节电设施等。

  在技术整合上,在绿色建筑领域,新观念、新技术、新建材不断涌现,不缺乏技术,缺乏的是整合。关键要根据建筑功能要求,把不同的节能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同一建筑中,统筹协调发挥其各自的作用。例如,针对节能降耗,既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又要充分采用新兴技术、新型材料、新型装备,更多依赖建筑智能化系统来实现对各系统的控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此外,应积极建立建筑节能技术交流推广平台,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经验和技术,并在全国广泛推广。

  从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鼓励绿色建筑技术、工艺、建材的研发,广泛利用智能技术完善建筑功能,降低建筑能耗并以绿色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建筑业走向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3、完善监管体系,注重过程监督

  绿色建筑是一个贯穿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全过程的系统化工程,体现为全过程的系统管理。节能降耗并不仅仅是决策者和设计师的事情,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在策划设计阶段要坚持节能环保原则,施工过程、建材选用、施工工艺和日常使用都要达到节能、降耗、环保的要求。

  在立项阶段,在对新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进行论证和评价时,应包括合理利用能源的专题论证,并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内容。

  在设计阶段,要对建筑物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周密考察,严格按照节能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针对绿色建筑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综合考虑能源、资源、建筑材料、废弃物等各种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有关因素,通过详细的环境评估、工程分析,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建筑文化。在设计完成后,要进行计算机模拟,对建筑本身、能源转换及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这三项与建筑节能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加以优化。

  在招标阶段,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注意将建筑节能技术的落实列入重要评价条件作为评定和选择的依据,施工单位应具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具有相应的建筑和节能施工资质。

  在施工阶段,采用快速施工工艺、清洁施工工艺、循环使用施工工艺、保温施工工艺等,以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增加和延长材料的利用率;还可减少用材不当和施工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认真落实建筑节能管理相关措施,着力抓好建筑施工阶段执行标准的监管。

  在验收阶段,把节能环保技术和建材的应用情况,作为审核工程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检测的基础上对节能和各类环保指标进行科学评估和全面验收。

  在使用阶段,建筑交付使用以后的物业管理和用户日常节能至关重要,物业管理部门要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相关数据的测量汇总,用数据提醒用户如何最合理地实现节能目标,要细化到用户应该什么时候开窗通风等细节,而不是单靠空调调节室内温度。

  绿色建筑所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和控制,要纳入到现有的控制体系中来,实现这些新技术、设备与现有控制手段的有机结合。要定期检查能耗情况,结合气候变化、入住率、设备状况等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能耗分项计量数据,判断该建筑运行管理是否节能高效,从而奖优罚劣,并完善包括节能和环保内容在内的房屋建筑质量赔偿办法。

  4、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建筑首先是一种商品,它从生产到消费背后有许多利益主体共同支撑,这些利益主体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作为这一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开发机构、研究机构、设计机构、建设机构、产品供应商、行业协会消费者金融机构乃至媒体等方方面面,都在绿色建筑这项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是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直接因素。只有市场机制才能将这些利益主体统一起来。要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使各个利益主体既各得其所,又相互配合,以调动各方面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各种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之外,实行建筑能效认证和标识制度,是常用的市场化方式。德国制定了房屋建筑的能耗标准,提出了“能源证书”概念,即建筑开发商销售住房时,必须向购房者提供住宅每年能耗的“能源证书”,以提高透明度,让消费者放心;在美国,建筑要由该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进行认证。只有当绿色环保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理念,绿色成为一种潮流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才能形成不竭的动力。

  总之,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趋势。要抓住降低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这个关键,努力发挥好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行业监管的规范作用、政策引导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的效率作用,实现绿色建筑的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6]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意义重大。它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是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探索解决建筑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等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筑业、建材业,实现建筑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1、绿色建筑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02的排放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资源供应形势比20世纪严峻得多,特别是水、.耕地与石油能源不足。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经济繁荣的自然资源物质基础将出现全面性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危机的局面,节约资源是中国缓解资源约束的现实选择。目前中国建筑业是占地、耗水、耗材和耗能大户,并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和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刻不容缓。这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战略意义。

  2、绿色建筑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活污染加剧,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这其中建筑行业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大力推进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建筑体系和生态城市建设,这是保障城乡人民健康的迫切需要。

  3、绿色建筑是建筑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

  目前,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房地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我国建筑能耗在终端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为30%,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迅速攀升。房地产业在节能降耗减排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整个社会的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实现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4、绿色建筑可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身,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人手,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室外环境是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的目的。

  当然,人们对于建筑质量的认识不可避免要经历一个从肤浅到内在的发展过程,从豪华装修到豪华绿化再到今天的绿色建筑,人们最终会发现,只有强调环境友好、健康高效的绿色建筑所带来的建筑质量,才是深刻而本质的。正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能源危机、房地产转型和消费者需求变化都在绿色建筑中找到了共同的契合点,绿色建筑的兴起成为了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展望[7]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建筑领域在许多方面用材用料多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建筑生产中例行节约始终强调得不够,在建筑的标准方面余量也太大,使我国建筑能耗高、浪费大。近30年来中国的建筑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但家庭住房的自有率高,生产方式属粗放型,增长方式也不合理,生产效率低,能耗高,技术含量低,生产污染严重等问题,都影响到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发展绿色建筑意义重大,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建设事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中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已经做了20多年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1986年,我国开始制定自己的节能法规。1995年,建设部制订了《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其基本目标是新建采暖居住建筑1996年以前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普遍降低30%,为第一阶段;1996年起在达到第一阶段要求的基础上节能30%,为第二阶段;2005年起在达到第二阶段要求的基础上再节能30%,为第三阶段。

  对采暖区热环境差或能耗大的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2000年起重点城市成片开始,2005年起各城市普遍开始,2010年重点城市普遍推行。对集中供暖的民用建筑安设热表及有关调节设备按表计量收费的工作,1998年通过试点取得成效,开始推广,2000年在重点城市成片推行,2010年基本完成。新建采暖公共建筑2000年前做到节能50%,为第一阶段,2010年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再节能30%,为第二阶段。

  夏热冬冷区民用建筑2000年开始执行建筑热环境及节能标准,2005年重点城镇开始成片进行建筑热环境及节能改造,2010年起各城镇开始成片进行建筑热环境及节能改造。

  在村镇中推广太阳能建筑,到2000年累计建成1000万平方米,至2010年累计建成5000万平方米。村镇建筑通过示范倡导,力争达到或接近所在地区城镇的节能目标。

  1996年出台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标准》,也就是采暖居住区必须实行这个标准,这包括三北地区,占中国国土的70%,确定了节能能耗,其中建筑节能要节约30%,采暖设备节能要节约20%。但由于当时节能的手段不行,技术不配套,大部分地区经济能力有限,政府决定放宽四年,2000年在全国正式推广,但是在北京、天津在1996年已经开始执行。北京、天津占了三北地区节能的70%,因此现在北京市节能标准提高到了节约65%。

  1998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提出建筑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能源的节约与能源的开发并重,并把能源节约放在首位。

  国家目前正在积极编制一些建筑节能管理条例,以及节约用水的管理条例、建筑工程验收规范,还有城市照明的导则等。

  2005年12月修订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颁布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同时还对全国各省、自治区(不含西藏)、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共35个城市进行了建筑节能工作专项检查。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民用建筑节能的管理规定、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形成了建筑节能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筑节能的试点示范工程已经完成;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但应当看到,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晚,而且推行难度也比较大,涉及社会接受能力、资金来源的诸多问题。虽然制定了许多强制性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但标准执行率还比较低。所以,要增强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响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节能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新建的建筑全面实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建立4个直辖市和北方地区达到65%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完成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00个示范工程,形成相关的技术配套政策;二是既有建筑的改造,尤其是公共建筑的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北方地区的供热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推动北方地区的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三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的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四是形成国家和各级政府推动建筑节能有关法规的强制性推动力。

  中国在绿色建筑方面也进行大量工作。在2005年,中国不仅首次颁布已编制5年之久的《中国绿色建筑导则》,举办“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研讨会”,还从国外引进了绿色建筑的先进技术,其中包括:绿色建筑整体设计观念,智能、绿色建筑整体技术细节,节能建筑配套产品,生态化建筑新技术以及绿色建材和设备。这些举措表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大有可为。

  2005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召开,建设部、科技部等部委正式提出绿色建筑概念,以智能和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为重点开展了大量工作,组织国内科技界、企业界以及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对我国绿色建筑领域的关键技术、设备和产品进行了联合攻关,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建设部、科技部组织编制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还商定“十一五”期间联合开展“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建设部还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并在首届会议上颁发了“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证书,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现在正是蓬勃发展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不同气候区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已经出齐,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内涵、技术要求和应遵循的技术原则,指导各地开展绿色建筑工作。2006年底编制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绿色建筑的评定和认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设部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企业法律责任,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调动从事节能建筑各方的主动性创造性,为节能建筑的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目前当务之急是结合国情制定、颁布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应该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近年来大量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大家对于如何发展绿色建筑已经并不太陌生。绿色建筑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有利于当地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的变化,这已经成为目前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针对环境污染、资源过量消耗等社会与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持久的解决方法,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根据世界各国在绿色建筑发展上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应该具备下列几方面考虑。

  (1)建筑整体设计

  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而提出的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石油等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的设计理念。这是对绿色建筑设计师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最大技术障碍之一。

  更广泛地讲,一个成功的绿色建筑区域规划还应该包括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医疗设施、购物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尽量减少汽车的使用,鼓励步行或使用自行车。同时应将发展社区、保护自然、保护历史资源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减少重建。

  (2)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

  绿色建筑的发展,除了要有合理的建筑设计,具体到建筑的各个构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合理应用适用的节能技术可在满足舒适要求的同时使建筑节约约1/3能源费用。这些关键技术和产品包括低能耗高能效的建材、先进的绝热技术、充分考虑遮阳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统、建筑气密性的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高能效设备和用具的使用、区域热电冷联产技术等。

  (3)资源与环境影响

  资源与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基石。建筑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应更多注重保存建筑所在地的生态完整性,注重景观美化,选择低能耗的建材,尽量就地取材;在选择建材时,尽量采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这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原材料;减量减少建筑废弃物,可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安装节水、节能产品在保护资源的同时还有助于降低建筑使用费用;选择种植屋面有利于降低建筑的能量使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防止暴风雨的危害,以及在保护植物和改善空气质量方面都是有利的。

  (4)室内环境品质

  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室内环境的优良品质是满足人们舒适性要求的根本,也是建筑的初衷,而上述各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提供优质的室内环境品质,也就是要满足舒适的热环境要求和健康的室内空气质量。因此,室内环境品质标准是绿色建筑评价的基础。在这里,一方面要弄清楚热舒适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气候、建筑、环境等因素改善室内热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满足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下,寻求室内空气质量保证的方法。

  (5)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目前已基本渡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逐步开始完善标识阶段。相对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得较晚。此时应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于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绿色化的评估方法。

  (6)政策支撑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在这方面,前面已经谈到了很多,但是这里仍然要加以强调。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政策法规,因此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较低,应该设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以鼓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

  (7)教育和培训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急需一批熟知绿色建筑理念,致力于绿色建筑建设的决策者、开发者、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职业教育培训有利于知识的更新,与时共进。

  (8)优秀建筑的推广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推广和实施还需要一段历程。在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初始阶段,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从科研示范角度来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示范建筑不应仅为示范而建设,将所有的绿色手段都搬上,而忽略大众建筑的可承受性,这就失去了可推广性。绿色建筑的实施,应该充分结合国情以及当地资源和环境特征,从合理规划及建筑整体设计着手,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从建筑自身角度减少对能源的依赖,采取合理开发当地可再生能源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资源和能源合理应用,循序渐进地向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通过与建设者的通力合作,中国的优秀绿色建筑的涌现将会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 赵新良著.第四章 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之路 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01.
  2. 孙启宏,王金南编.第六章 绿色家居 可持续消费.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
  3. 李闽榕,魏克良,马承佳等主编.“海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高层论坛论文集.海风出版社,2009.11.
  4. 《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第一章 中国绿色建筑的科学研究 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8.
  5. 杨维菊主编.第13章 绿色建筑耗能检测方法 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6.
  6. 6.0 6.1 白润波,孙勇主编.第一章 绪论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实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06.
  7. 李百战主编;何天祺,郑洁副主编.第一章 绪论 绿色建筑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Lin,Mis铭,寒曦,刘维燎,苏青荇,Tracy.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绿色建筑"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M id efd23ded983c4bad8b5df2863f5bbfcc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月25日 12:28 发表

好文章!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