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理解性教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理解性教学(Understanding Teaching)

目录

什么是理解性教学

  理解性教学是指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在平等、信任和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学生、教材文本和教学环境之间通过交往活动和对话等形式而生成“课程事件”,理解教学意义,实现人生意义建构和提升。理解性教学是教学人员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在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同时使自己生命意义得到更好地实现的过程。

理解性教学的内容

  从理解性教学理论的视域走向理解性教学实践的追求,即实现理解性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理解性教学目标设定,以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师生的共生、发展为旨归。理解性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心理准备、沟通理解、反思理解、跟踪理解。进而阐释了理解性教学原则,这是理解性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中介。在理解性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教学,达成理解性教学的目标,要以理解性教学策略为工具,最后是我们运用理解性教学评价以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旨归。由此可见,理解性教学并不是要悬浮于教学理论界曲高和寡的时尚,而是对当代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理解性教学理论的继续完善及理解性教学实验的不断成功,理解性教学必将展示出其在实践领域中强劲的生命力。

理解性教学的特征

  • 以理解为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人员生命意义的多种可能性

  1.增强理解意识与能力,使教学人员能在现实的和未来的教学与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实现生命意义所需要的信息与能量、途径与策略。应该说,人的生命意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它总是通过一定的社会角色表现出来或为个体自我体验。而扮演任何社会角色都是从理解角色开始的。有较强理解意识与能力的人,更容易解读时代精神与社会角色,因而也就可能成功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

  2.突出理解自我,使教学人员获得在内养意义上实现生命意义的可能性。理解性教学强调的理解,明显突出了自我理解与理解自我。如前所述,自我理解就是主体消除误解与障碍实现自我发展。而理解自我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解读外还有反观自照,是集中在反思意识与能力和思维方式等上的内养(内在体验、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等)的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现实化,更多地依靠内养而不是外修。因此,仅仅把理解作为教学手段,从外部帮助特定教学人员尤其学生,尽管非常必要,但总不如由人的内在精神驱动的自我感悟等在实现生命意义上强劲有力。在这一点上,理解性教学使长期以来教学人员主体性的发展由外在为主转向内在为主,达到内养与外修的结合。同时,它还强调教学人员即师生共同的理解与生命意义多种可能性的共同实现,克服以往教学只注意发展学生而不注意发展教师生命意义的弊端。

  • 发展教学人员善解人意的素质,使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协调起来

  1.教学主体必须是善解人意的。如果教学主体(这里侧重个体主体)不能善解人意,如不顾其他教学人员的合理的需要与动机权力与自由的适当要求等(不合理发挥主体性),那他(或她)就难以在教学过程组织相互理解,并较好地自我理解,无法实现为理解而教的目的,也就不能确证自己的理解性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主体是教学人员通过自己的言行确证的,不是他人“委任的”。而且真正的教学主体作用不是颐指气使,独断专行,而是教学人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投注在教学上。

  2.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统一是善解人意的基本条件。这实际上涉及善解人意何以可能的问题,与主体的主体间性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定主体与其他主体保持一致关系的属性,如理解性、通融性与共识性等。从实质上看,主体间性源于主体性但对主体性起着控制与调节的作用。如同意识自我意识认知元认知的关系。

  • 凸现道德要求,使做人与为学水乳交融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学人员做人的过程。

  1.教学人员的德行尤其是职业道德水平高,教学中的做人与为学才能较好地统一起来。在这点上,理解性教学有一定优势,这主要因为以下几点。相互理解、善解人意是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中应注意的实实在在的“德”。当理解性教学把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作为教学的基础时,客观上把这种“德”的要求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道德发展与智慧发展水乳交融。

  2.相互理解和善解人意的做人准则,制约着特定教学人员对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态度行为方式等,使得为学的过程有更多的和谐与宽容。这有助于消除为学上的误解,从而实现为学上的长进。当然,这种做人准则同样要求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学人员,正确理解处于优势地位的教学人员的良苦用心,并转化为自己的求进向上的合理行为。其三,为学上的收获,往往促进特定教学人员加深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进一步读懂如何做人。

  • 调适感情生活,实现“情”“知”协调发展感情因素(包括意志品质)对智慧的重要作用,当今的教学人员几乎都认识到了。

  理解性教学逆此而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理解代替误解,可以减少由误解造成的心烦意乱与不安全感;二是理解本身是一种宽容与体贴的感情,是一种激励因素,可以诱发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因此,随着理解的加深,教学人员能以安宁而愉悦的心境为学,极有利于记忆思维等的发展。而智慧的发展,反过来增强教学人员的理解力。

  综上所述,理解性教学把理解作为目的,引导师生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确证善解人意的教学主体,把做人与为学、感情调适与智慧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彰显了以全球化趋势为标志的时代的理解精神。

理解性教学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理解性教学的过程是根据广义教学观的要求设计的适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或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线条甚粗。若将这些步骤用于特定教学形式如课堂教学,还需从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补充一些细节。

  1.心理准备。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的短暂时间里(如2分钟左右),学生做理解操,以此集中学生注意,形成悦意学习的心态。

  2.沟通理解。这一阶段分两步。一是相互言说,实现初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言说权力(说话权)是极为重要的权力之一,从来为教师所关注或掌握。如“不举手不能发言”(当然笔者并不认为这是绝对不合理的)成为明文规定,教师“一言堂”屡见不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师生之间的不理解。为改变这种状况,理解性教学从话语平等上着手,要求师生相互言说,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认真倾听,并通过对学生的话语进行“意译”的形式表示应答。尤其对那些因误解隔阂较大不愿开口的学生来说,这样做尤其必要。让学生多说从而获得充分表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机会,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教师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二是实践解题,达到深入理解。经过初步的思想交流或教学内容等的授受所形成的初步理解,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会逐步加深。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理解的内容解决相应的问题(书本问题与实际问题)特别是实际问题。这里之所以强调实际问题,是因为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是人的全部能力的总和(此处的实践是广义的,即一切活动)。人们知道,书本问题是经过思维加工的理性问题,实质已清楚地显露出来。而实际问题是现象掩盖着实质的问题,解决起来要难得多。因此只有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才会更快地提高。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题者会加深对所学内容和相关人员以及自身的理解。

  3.反思理解。教学人员对业已进行的活动进行反思,发展合理方面,找出不足之处,并通过后续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对自己的言行、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的合理性进行多重理解,达到自我解剖与理解的目的。同时,师生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理解对方的合理评论与要求,并针对对方的不合理性提出建议。教师要特别体悟学生思想出现反复的原因,采取进一步理解的措施。

  4.跟踪理解。教学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是长期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进步档案”,记录学生进步的情况,引导学生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写下“反思”记录;还要求学生向“理解型伙伴——小先生”报告反思情况,定期做“改进性练习”。这样使班级授课制中很难实现的因材施教变为现实。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这四步可一次完成,也可多次完成;其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增减。同时,每一步所用时间不是机械分配的,该长则长。

理解性教学的主要策略

  理解性教学策略是根据消除误解就是增进理解的观念设计的,所以大多针对误解而发,可用于理解性教学的各个阶段。这里描述使用频率较高者。

  • 情绪发泄策略

  当学生受较大委屈情绪冲动不能自制时,教师可让其进“理解室”发泄。理解室有供发泄的模拟对象,有各种发泄手段与缓解情绪的音乐,还有供观赏的录像节目等。当学生的情绪稳定后,心理咨询的教师或当事教师与他(或她)交谈,诱导其说出心里话。这种策略能有效消除胸中闷气,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能增进理解。

  • 态度改变策略(又叫中介策略)

  面对态度严重对立、相互不理睬的情况,教师可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中介,在这个中介上达成共识后,再扩大对话的范围,直至态度改变。这种策略主要是减少态度改变的痛苦,使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加深。

  • 校内留学策略

  如果学生感到班级对他(或她)发展不利,他可以选择校内留学。校内留学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自选新的学习班级。任何班级都要欢迎这些校内留学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委以重任如担任班干部等,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发展的空间。在新班学习一段以后,他可以长期留下,也可回到原班。如果想再选新班级,学校也支持。二是自主决定学科学习班级,即学藉在A班,可到B班听数学课、英语课等。实施理解教学的学校一般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出不同程度的学科教学班,供学生自主选择。

  • 感受成功策略

  这一策略主要帮助学生维持成功感或产生对成功的期待,包括强化“第一体验”,在第一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连续的成功体验。这要求在较长期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相对短期的教学目标,使目标容易达成。同时引导学生将学习成就与目标对照,以便看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进步。此外,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学习,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自定学习步调,包括自己命题考自己。

  • 教师奖励策略

  对那些长期被人误解甚至轻视且已心灰意冷的学生,教师可把自己个人的资源如时间等和个性品质如热情等作为奖品奖给学生,感动学生以消除误解。如与学生共进午餐或开展文娱活动等。

  • 暗示意会策略

  师生之间的沟通,有时不便直说。比方有些学生形成了顽习,一时难以改掉,如果教师当面指出,不照顾学生面子,容易产生误解。因此,师生之间可借助一些手段相互暗示,彼此 照顾面子,又让对方意识到。

  • 罚后安抚策略

  理解教学不是没有批评或惩罚。对严重影响群体行动以至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的学生不予批评,那不是理解恰恰是误解。因此,对这样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批评或惩罚。但批评或惩罚之后,应注意安抚,让学生没有隔阂。

  • 生命周期策略

  所谓生命周期是指由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成熟构成的人的生命连续体。即使是同班的学生,也往往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段,对不同成熟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往往更少误解。如对一个思维品质甚好的学生来说,如果不给他一定的创新性任务,他可能感到老师信不过他。而对一个连基本概念都不明白的学生,要求他创新,他可能不断创造新错误。

  应指出,这些策略各有侧重,要消除因多种因素引起的误解,须将这些策略综合起来使用。同时,这些策略虽被描述得如此简单,实际上有非常具体的操作程序,不按照应有的程序办,往往效果不佳。也就是说,误解或理解的复杂性决定教学策略的使用不能简单化。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熊川武.论理解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2):16-2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寒曦,苏青荇,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理解性教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