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流动性滞存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流动性滞存(Stagnant Savings)

目录

什么是流动性滞存

  流动性滞存,是指当经济生活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收支预期不良时,人们的储蓄意愿就会增强,消费投资意愿就会减弱,储蓄就会“一枝独秀”,而消费和投资就会“低迷不振”。储蓄有多种形式,如窖藏(家庭和企业因非花费目的而在手中持有现金,或把现金收藏在某处),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单等。由于消费和投资低迷,储蓄的资金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余下的部分就会滞存在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

流动性滞存概述[1]

  流动性一词有两个含义。第一,指一种资产在交易中能迅速变换为别种资产而不遭受损失的能力,以此分析,不同的资产—实物资产生息资产货币等流动性也不同,其中货币是最富于流动性的资产。第二、指货币与资金。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讲的流动性偏好,即指对货币的偏好。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中的流动性,是指流动性的第二种含义,指货币与资金。

  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从社会总供求关系上来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即社会总供给(AS),可用出售该总供给量的销售总收人(Y)来表示。这一货币总收人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个人收人、企业收人和政府收人三部分。其中个人收人和企业收人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

  若政府收人用T来表示,则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C+S+T。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收人变为政府支出(G),C+S+T经过再分配变为C+I+G.C+I+G就是社会总需求(AD),用社会总支出(E)来代表。在这整个过程中,由于T和G是由政府控制的政策变量,属于外生的经济调节变量。所以,社会总供求原生的相对数量关系,即C十S和C+I的相对数量关系,就由经济体系的一对内生变量—投资和储蓄的相对数量关系决定。这一分析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Y(AS)—个人收人+企业收人+政府收人—C+S+T-C+I+G—E(AD)

  储蓄是可支配收人(即Y-T)与消费之差。储蓄有多种形式,如在银行存款、购买债券和股票以及因非消费目的而持有现金(窑藏)等。

  如果储蓄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流动性滞存问题。流动性滞存是指在上述从Y到E的图式中,货币滞存于家庭、企业和银行等经济单位,使观察期内货币供给量中当期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比重下降。货币供给量可分为两部分。

  在观察期内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居民和企业留在手中用于日常商品和劳务交易的部分,各类储蓄形式中当期可转化为技资需求消费需求的部分,政府收支部分等,称为购买货币量或交易货币量,以NIP表示。而在观察期内滞存于家庭、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当期不能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公众窖藏的部分、投人股票二级市场的部分、银行“存差”(即由存款量大于贷款量形成的差额)等,则称为滞存货币量,以Mr表示。若滞存货币量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变大,则货币总量流通速度就会减慢。根据公式MV=PQ,在货币流通速度V变小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就应快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以满足商品流通对货币量的需要。在极端情况下,当Mr无穷大时,经济就进人了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流动性滞存的极端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通货紧缩的定义。通货紧缩就是货币供应量中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Mp不足,致使物价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的现象。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或是货币供应量不足,或是流动性滞存使货币供应量中的Mp部分不足,或是二者兼有。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本质上是内生的,因此,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滞存。即是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通货紧缩只有和流动性滞存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较好的说明。

  也可以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说明流动性滞存现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出产品,经出卖得到货币收人,这一货币收人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后到达欲以之购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手中,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使随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卖出,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货币量,与最初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量并不相等。设其它因素不变,若在数量上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出现了流动性滞存。流动性滞存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社会再生产因产品难以卖出而不能顺利进行。货币可滞存于收人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各个环节,其形式则有窖藏、银行存差等。流动性滞存使货币供给量中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形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并不是总货币供给量紧缩,而是由于滞存货币量增加,使当期实际上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紧缩。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商品流通公式:

  W—G—W(或商品—货币—商品)

  按这一公式,商品流通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完全可以分开的。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如果有相当数量的人卖而不买、或卖而少买,大量货币在卖与买两个阶段之间,即在人们手里停留的时间过长,在其它因素不变时,就会出现商品总需求不足的现象。由于商品从卖到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货币收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货币可停留在家庭、企业、银行等参与收人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主体手中,这就是流动性滞存现象。笔者在2000年3月提出流动性滞存概念时,用的就是这种说明方法(见《金融理论与教学》杂志2000年第3期)。至于流动性滞存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时,是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两个表现来说明的,凯恩斯是用其有名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不确定性和收人分配差距过大来解释的。

流动性滞存的影响[2]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出产品,经出卖得到货币收入,这一货币收入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后到达欲以之购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手中,形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使随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卖出,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货币量,与最初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量并不相等。

  其他因素不变,若在数量上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出现了流动性滞存。流动性滞存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社会再生产因产品难以卖出而不能顺利进行。货币可滞存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各个环节,其形式则有家庭和企业的货币窖藏(因非交易目的而持有现金)、银行存差(商业银行存款额大于贷款额的差额)等。流动性滞存使货币供给量中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形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并不是总货币供给量紧缩,而是由于滞存货币量增加,使当期实际上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紧缩。

  流动性滞存把货币量分为两部分:当期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居民和企业留在手中用于日常商品和劳务交易的部分,各类储蓄形式中当期可转化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部分,政府收支部分等,称为购买货币量或交易货币量,以Mp表示。

  而在观察期内滞存于家庭、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当期不能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公众窖藏的部分、投入股票二级市场的部分、银行“存差” (即由存款量大于贷款量形成的差额)等,则称为滞存货币量,以Mr表示。货币总量M=Mp+Mr。

  若滞存货币量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变大,则货币总量的流通速度就会减慢。根据交易方程式MV=PQ,可得到下面这个公式:货币供应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按这一公式,在货币流通速度V变小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就应快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以满足商品流通对货币量的需要。在极端情况下,当Mr无穷大时,经济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流动性滞存的极端情况。

流动性滞存产生的原因[2]

  (1)经济货币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这些都是长期的、趋势性的因素,不会引起短期经济波动。

  (2)由经济体制、生产技术以及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的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国民总储蓄率上升,总消费率下降,消费不足制约了投资,使储蓄的资金不能转化为投资,在银行形成存差。

  (3)由社会经济体制、技术以及法律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人们预期不良、经济安全感减弱,自我保障和自我保险意识增强,加之存在着形式不同、程度不同的存款保险制度,使人们缩减消费和投资,增加包括窖藏在内的储蓄,在银行形成存差。我国2000年前后的通货紧缩,就是由后两个原因引起的流动性滞存形成的。

缓解流动性滞存的方法[2]

  消除由流动性滞存带来的通货紧缩,有治本与治标两种方法。

  治本法就是从造成此次流动性滞存及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出发,因势利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人们的经济安全感;

  健全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加大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改善收入分配,使之既无损于效率又不至于妨碍社会消费的增长;

  完善市场体系,活化市场主体,强化市场对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种方法耗时较长,但可以把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发生的可能性与程度降至最低,对已发生的流动性滞存和通货紧缩也有满意的效果。

  治标法就是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消除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常与流动性滞存相伴,所以,在通货紧缩时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会遇到以下问题:

  (1)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和企业”这一信贷渠道,难以迅速有效地增加货币供应量;

  (2)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中,会有很大一部分滞存起来,只有一部分在当期购买商品和劳务;

  (3)由于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不足,利率降低未必会使消费和投资增加。这些都使货币政策效果减弱。

  若此时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由政府向商业银行和居民发行国债,把滞存的货币量变为政府的国债收入,再通过政府支出,使之变为即期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同时,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从商业银行手中买入国债,发出基础货币,可实现增加货币发行和增加总需求的目标。

  即是说,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效果要好。但由于通货紧缩时,居民消费倾向较小,财政乘数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不会十分显著。此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会遇到时滞财政债务负担加重,使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加大等问题。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标本兼治。在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作用,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要下定决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公众增强经济安全感,为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为减轻流动性滞存提供一个信心和心理基础。

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1]

  流动性滞存与商品过剩、资本过剩是密切相关的概念。流动性滞存必然导致商品过剩(商品相对过剩,相对于需求而言过剩),而资本过剩(资金滞存于银行,形成巨额银行存差)则是流动性滞存的重要表现,它们都不是真正的过剩,它们都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特点有关,是市场经济现象。

  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型经济。市场经济有两个特点:(1)按要素分配,或按贡献分配,贡献大小由市场来直接或间接地做出评价;(2)个人面向包含不确定性因素的市场,对自己的经济行为及后果负责。这两个特点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提供了市场经济特有的在生产和供给上的动力、压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它们导致人们之间的收人差距,决定了人们进行风险收益权衡以及自我保障的心态和行为,而收人差距、趋避风险和个人自我保障恰是产生流动性滞存和由之导致的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市场经济中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就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体制特点决定的。

  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对于准确理解通货紧缩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等词汇中的“通货”一词,一直被理解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即现代经济学金融学教科书中的“货币供给量”。如今,到了消除这一误解的时候了。

  按流动性滞存分析方法,货币供给量M可分为两部分:(1)被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Mp;(2)滞存于家庭(窖藏)、企业(窑藏)和银行(存差)的部分M=Mp+Mr,真正的通货是Mp而不是Mr.“通货”中的“通”字,应理解为动词,是使流通、使运转的意思。因而,通货就是使商品能卖出去,使商品流通得以顺畅进行,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货币量。按这一概念,通货就是Mp而不是Mr.只有通货,即只有Mp,才是经济运转的“第一推动力”。

  按对通货一词的新理解,无论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还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都是由通货(Mp)的过少或过多造成的。至于通货(Mp)何以过少或过多,则有其具体的体制、政策、预期等方面的原因。

  对通货一词新理解的关键在于:第一,“通”是动词,是使商品流通顺畅、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意思。通货就是有此功能的货币量。

  第二,广义货币供应量峡分为购买货币量Mp与滞存货币量Mr两部分,Mp才是真正的通货。

  在流动性滞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预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公式应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流动性滞存率。

  流动性滞存率可为正或为负,在公式中前两个因素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随流动性滞存率的变动而变动。

参考文献

  1. 1.0 1.1 张国忠 李谕宝.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总第75期.2003年9月第3期
  2. 2.0 2.1 2.2 张国忠.《流动性滞存及相关问题》.经济学家网站.2003年5月24日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8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5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流动性滞存"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1.33.70.* 在 2009年6月30日 17:12 发表

不错 正是眼下中国处境的真实写照

回复评论
211.103.95.* 在 2009年7月25日 09:27 发表

太好了,真的非常有用!

回复评论
Momoworld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7月27日 22:57 发表

如何解决消费与储蓄关系的问题有理论是不错啦,个人认为具体的操作上还是有待讨论

回复评论
Jiangcunjin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7月31日 15:22 发表

很详细

回复评论
60.27.244.* 在 2009年8月6日 09:24 发表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不可能实现,人口太多投了也白投,看来没治了

回复评论
Yytdragon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8月14日 11:48 发表

60.27.244.* 在 2009年8月6日 09:24 发表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不可能实现,人口太多投了也白投,看来没治了

学习学习

回复评论
222.132.84.* 在 2009年8月15日 18:17 发表

上行下不行,实施任何措施也白答!

回复评论
猫腻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8月20日 01:58 发表

看得头都晕了,有好多地方都不懂,难道是我的理解力太差了。

回复评论
59.108.198.* 在 2009年8月20日 20:08 发表
) 其实,现在已经到了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阶段。

中国原先的发展战略,已见成效了。 现在该是完善保障制度,平衡经济、收入等各方面的时候了。否则,容易失衡。

回复评论
210.75.7.* 在 2009年8月23日 13:05 发表

《流动性滞存与政策选择》一文,相当不错!

回复评论
116.226.64.* 在 2009年9月9日 16:23 发表

归根到是诚信!因为我们不相信国家、不相信组织、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任何人!

回复评论
116.226.64.* 在 2009年9月9日 16:25 发表

制度能保证吗?能让你相信吗?你相信吗?

回复评论
Fengclient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1月4日 18:14 发表

有点复杂,待会再看

回复评论
222.171.183.* 在 2011年4月2日 17:04 发表

这是我们系主任的理论,感到无比自豪!他就是我们天天见面的张老师,呵呵!

回复评论
222.88.10.* 在 2012年6月1日 11:39 发表

222.132.84.* 在 2009年8月15日 18:17 发表

上行下不行,实施任何措施也白答!

还是体制问题啊 国家集体意识不高 还的从教育入手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