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日本泡沫经济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日本泡沫经济(Japan's Bubble Economy / Japanese Bubble Economy)

目录

日本泡沫经济概述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语中“平成景气”基本与此同义,但有时也包括此后的经济萧条阶段。

日本泡沫经济的时代背景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此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另外,当时还有下列背景:

  1. 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减小,金融业开始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房等领域倾斜融资政策。

  2. 19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形成了股票市场的上升通道。

加速上扬

  由于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账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1985年到1986 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当时日本媒体为了给这种经济繁荣状况命名,还希望募集像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类似的名称。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于均衡。但是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以账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账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账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当时随着股票价格上升,日本国内购买法拉利、劳斯莱斯日产CIMA等高档轿车的消费热潮也不断高涨。

周边各国

  苏联由于阿富汗战争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加之东欧诸国剧变,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欧洲,由于严重的高失业率和东欧民主化,国际和社会秩序也非常混乱。

  美国:经过1980年代中期的经济周期,逐渐走入低谷。住房金融产业出现危机,社会信用危机日益严重。此外,经常性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但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也不断上升,财政赤字创下历史纪录。

  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中,政治经济都比较安定的日本出现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号,全体国民预感到“日本的时代”即将到来。当时在世界各国的印象中,三十年前仍然是一个普通发展中国家的日本,已经迅速成为了遍地黄金的富裕国家。

潜在问题

  期待通过资产价值上升而获得利润的手法,随着资产价格的上升会越来越难以奏效。当资产价格最终停留在高水平时,最终的资产持有者将无法获得收益。但可怕的不仅如此,一旦资产价格回落到之前的水平,那么资产持有者将承受与其所有前手所获得的利润相当的亏损。因此,缺乏持续性的资产价格逐渐进入平稳状态。

  另一方面,对于推崇一户一屋的日本都市来说,地价上升带来了严重的住宅不足问题。对于居住在大城市中心的普通劳动者,根本无法承担高额的地租和房租,只能被迫迁往郊区。当时这种状况导致了人们早买早赚的心理,进一步刺激了地价上升。

  当时地价带来的住宅问题,也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关注。之后政府采取平抑地价的政策,对金融机构也施加了压力。

泡沫破裂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所谓泡沫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一旦投机者丧失了投机欲望,土地和股票价格将下降,因此反而导致账面资本亏损,由于许多企业和投机者之前将上升的账面资本考虑在内而进行了过大的投资,从而带来大量负债。随着中央政府金融缓和政策的结束,日本国内资产价格的维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点38915日元87钱,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万4000日元左右。大量账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

日本泡沫经济之鉴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并非日元升值,而是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在日元升值过程中的失误,尤其是1986-1989年货币政策的三次重大失误

  日本泡沫经济发生于1985-1990年,当时日本正处在改变增长模式、转变发展战略、开放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社会的初期。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毫无疑问,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制度、结构和政策等,但回到其定义,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因此这个故事将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展开。

  要说明日本泡沫经济的生成,还需要从日元升值说起。虽然从本质上讲,日本泡沫经济与日元升值是两个不同的事件,各有不同的原因,但由于二者出现在同一时期,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因而产生了复杂的联系,以致使一些舆论误读了它们。

  日元对美元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日美贸易差额的变化;根本原因是日本对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正为“滞胀”所困扰,1980 年,美国的通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为738亿美元,贸易赤字为150亿美元。为了克服“滞胀”,里根政府以减税为核心,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高利率增加了美元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元升值。1979年至1985年2月,美元对其他10个发达国家货币的多边汇率上升了73%.

  美元升值扩大了美国贸易赤字。1980-1984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130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从 76.6亿美元增加到461.5亿美元。巨大的贸易差额在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 1298亿美元;美国对外债务为1114亿美元。

  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更深层因素是,二战后,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元成为“超级货币”;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美国,美元开始衰落。1980-198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约为0.4%,日本约为3%;美国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1.5%,日本约为 4.8%.

  也就是说,到1985年,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都已经无法避免。实际上,1985年2月美元走低/日元升值的过程已经开始,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只是加快(而非启动)了这一进程。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日本货币政策曾经失去平衡,出现过三次重大失误。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萧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从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国、西德等相继提高利率,日本银行也准备升息。恰在此时,1987年10月 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并且此后不久,人们原先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为乐观情绪所代替,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

  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并且,当时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一直到1989 年5月日本银行才提高利率,这时距离“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距离日本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经27个月。

  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压力,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 6%.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货币政策突然收缩,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为什么日本政府长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经济的起点——1985年。在日本历史上,1985年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许多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

  第一,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有着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这一进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第二,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加速。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而日美关系将成为“政治大国”的基石。在1985年的“广场会议”和1986年的“卢浮宫会议”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第三,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1980年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1985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也就是说,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可能使宏观政策失去回旋的空间。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问题等交织在一起时,宏观政策的权衡、选择和调整会变得非常困难,可能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严重失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日本对泡沫经济形成的反思及启示

  围绕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跌,是否应该继续加息的议论不绝于耳。不错,作为一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持物价的稳定,如果不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似乎就没有立刻加息的必要。可是,当我们在考虑物价稳定时,是应当注重眼前的价格指数呢,还是长期持续的物价稳定?另外,维持物价稳定毕竟还只是手段,我们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日本对其80年代后期发生的泡沫经济的反省中认识到,CPI的变动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对我们国家当前在对经济发展作决策时应有借鉴意义。

  日本的泡沫经济虽然已经过去15年了,但在日本国内其作为一段沉痛的历史教训,还在不断地受到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以避免类似的错误重演。可是在世界范围内,类似的悲剧恐怕正在上演。反过来说,假如时间能够倒流,在日本80年代那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国际环境下,以现在对泡沫经济的认识水平,人们能否明智地采取种种打压泡沫的政策措施,避免泡沫经济的发生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的日本专家持悲观的态度。这是因为,促使并放任泡沫经济产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并不像人们事后评论的那样愚不可及,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氛围下,这些政策措施被认为是恰当的,并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与支持。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采取事后看来是正确的政策措施,那么你也许只有承担失败的风险,却不会享有成功的荣光。因为在历史上,不曾发生过的事情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决策者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概来推行自己坚信正确的政策措施。而正确的知识只能来源于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历史虽然不会重复,可是历史又往往惊人地相似。有日本学者回顾泡沫经济时期自己的想法时说道:“对于消费价格及批发价格都很平稳而只有资产价格急剧上升这一现象,我以为这只是股票、房地产等特定市场的问题,未必是整体经济的问题。可是翻开历史,同样的泡沫已重复了无数次,而当它在自己眼前发生时却没有想到,真让人羞愧不已。”他人的失败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应以此为鉴,避免再去验证一次。

  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繁荣”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当时日本央行实行的宽松的金融政策,它是“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日本前央行总裁速水优语)。“广场协定”达成(1985年9月)之后,为了减少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强势日元的闸门被打开,开始了大幅度的升值。在“广场协定”达成前一天的东京汇市上,1美元=242日元,而到了1985年底,美元就已跌破了200日元的大关。到1988年年初,美元甚至跌到了1美元=128日元的水平,在短短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日元升值了将近一倍。日元的急速升值给日本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经济出现衰退的征兆。为应对这一局面,日本央行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到3%,并且在87年2月再次下调0.5%,达到当时的历史低点2.5%。80年代的日本经济不像现在这样疲弱,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通过技术革新及经营合理化等努力,高科技产品出口大增,到了87年年中,经济就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本来这时央行应考虑加息以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可是由于当时国际及国内的情势,迫使日本央行把2.5%的超低利率维持了2年零3个月,直到89年5月31日才上调到3.25%。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的最大负面效应是,强化了人们对低利率将长期持续的幻觉。

  当时的国际因素是, 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出现“黑色星期一”的暴跌。为了防止美元也因此大跌,出于国际协调的考虑日本央行被迫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国内的情势主要是物价的持续稳定。传统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复苏将带来信用的扩张,通货膨胀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央行应在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时就开始逐步调高利率,以防止通货膨胀的蔓延。可是当时由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使得进口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CPI出奇地平稳,批发价格指数甚至还一度出现负值。

  低利率的长期持续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出现了所谓的“过剩流动性”。本来这应该反映在物价上,可是由于日元升值而没能显现出来。在日本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鼓励下,全国掀起了国土开发热潮,到处兴建休闲娱乐设施,建造商品房及高档写字楼。大量资金流向了股票及房地产行业,使得资产价格出现暴涨。从1986年夏季开始,日本央行就用“干柴”这一比喻来指出潜在的通货膨胀危险。可是这一警钟由于迟迟没有出现的通货膨胀,不光没能说服广大的民众,连日本央行自己也开始发生了怀疑。日本的CPI在泡沫经济的末期才开始缓慢上涨:1989年3月比前一年上升了1.1%,到1990年4月超过了2%,同年11月达到了3%以上,一直到1991年8月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本来日本央行在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时便开始调高利率,可是这次却是在通货膨胀出现之后才调高利率。当时的日本央行总裁澄田事后承认了这一做法的失败。当时虽然知道不断地下调利率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是当时日本央行的优先目标是汇率及物价的稳定,从而轻视了资产价格的上升,结果导致了资产的通货膨胀。这里让日本央行烦恼的是,为了防止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实现持续的物价稳定,就必须在统计上的物价稳定阶段便开始大幅度地提息。可是在当时这种大环境下,谁又能自信看清了整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并且有绝对的权威果断加息,逆势而行呢?泡沫吹大的前提条件是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物价一旦上升,宽松的货币政策便无法维持下去,大规模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将不会形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物价稳定是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必要条件。

  日本前央行总裁速水优在检讨当时金融政策的失误时这样说:“围绕当时泡沫的发生及扩大,金融政策在什么方面负有责任这一问题,我认为重要的是,在景气恢复已明确化了的1988年下半年以后还比较长地维持低利率,使得这种低利率将永存下去的期待在一般人的心中扎下了根这一点。这是泡沫经济扩大的原动力之一,对于这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必须深刻反省。”这就是说,利率政策必须具有弹性,而决不可长期停留在某一低水平,从而造成人们对于未来资产收益预期的偏差。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辨别何为泡沫,何为正常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判断出现差错,出台了错误政策的情况下,哪个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大?对于这个问题速水优认为:“实际上,在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断真的是非常的困难。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我们无法否定这是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可能性。比方说,在当时东京地价暴涨时,人们所举的一个在当时很难分辨的,似乎理所当然的理由是:东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必然的,中央银行总是面对着两个不同的风险,……一个是,经济在正要获得飞跃性的发展时,如果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就可能剥夺一个大好的成长机会;另一个是,把只不过是虚幻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误以为是真实的,放任泡沫的扩大。中央银行在进行政策判断时,不能光注意哪个风险的概率高,还要关注在政策判断出现失误的情况下,哪个造成的社会经济成本高这一问题的评价。泡沫经济时期的经验显示了,对于把只不过是虚幻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当成是真实的这一错误,从长远来看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一点,当时的日本银行的认识是有所不足的。”

  在速水优看来,放任泡沫的扩大所造成的损失,远比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而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大。事实也确实如此。进入80年代后,支撑日本战后30多年高速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都渐渐地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而这时出现的日元升值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点。日本当时应利用这一危机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是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却只顾眼前的经济繁荣,从而放任泡沫经济的形成与扩大。结果该改革的没改革,该调整的没调整,不仅白白浪费了4、5年的大好时光,而且给以后的经济体制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经济学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更何况当前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主要是针对西方经济的历史经验总结。因此,我们在应用发源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时,一定不能脱离对具体现实的研究。日本的泡沫经济对我们的一个启发是,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不能完全以CPI的涨跌为依归。这个除了CPI的统计方法本身有问题外(比如没有把房地产等的资产价格的涨跌包括在内),CPI的涨跌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拿日本来说,当时除了日元大幅度升值外,日本经济还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通俗地说,日本当时面临全面的产能过剩,即通货紧缩陷阱。如果不是出现了泡沫经济,日本90年代经历的通货紧缩局面有可能在80年代中期便提前到来。不对过剩产能的行业进行压缩调整,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脱胎换骨,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经济就有可能陷入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因为泡沫经济的冲击,日本不仅错过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而且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是日本迟迟不能走出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困境的一大原因。 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我国与当时的日本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相比日本还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可是我国当前的经济表现却处处有当时日本的影子。首先,我国经历了90年代初开始的大规模投资,到了90年代末出现了普遍的供大于求现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其次,人民币虽然没有像日元那样大幅度升值,但在历史上也第一次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最后,我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是低利率政策却比当时的日本持续了更长的时间,利率也更低。而在这些现象背后,我国同样面临着通过改革各种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化解诸多矛盾的问题。这种时候如果企图通过制造虚假的繁荣来化解眼前的矛盾,只会像日本一样把问题越拖越严重。

  日本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第一,汇率的调整并不能阻止经济的泡沫化;第二,尤其在CPI的稳定时期,我们更应该当心资产的泡沫化;最后,我们应处理好眼前的经济繁荣与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当前反对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目前的经济过热并非全局性的,所以加息有可能影响经济繁荣。速水优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反省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面临这两种风险时,牺牲暂时的经济发展,比起听任泡沫经济扩大可能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前者要小得多。总之,我们不应过多地纠缠于CPI的涨跌,把CPI的涨跌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唯一风向标,重蹈日本的覆辙。

外部链接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9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日本泡沫经济"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Z418420788 (Talk | 贡献) 在 2007年12月15日 21:50 发表

非常有价值,辛苦各位

回复评论
125.40.47.* 在 2009年8月27日 16:56 发表

Another top article in mbalib. Thank you, with my deepest appreciation.

回复评论
59.38.219.* 在 2010年1月21日 10:35 发表

分析的非常有价值!!

回复评论
125.118.52.* 在 2010年3月18日 11:26 发表

相当精辟。中国高层的那些经济学家们不知道现在在做些什么。CPI可以成为一个引起误导的指标,但除此之外,估计还有其他诸多种种,实在是令人防不胜防。

回复评论
59.45.123.* 在 2010年4月25日 21:34 发表

Yes!nothing would happened one time only,history alway unbelievedly similiar, sometimes, it seems to be simply repeated,also human's activity too,but the article which summaried by all of experts still contributed to indicate how to tell our action in future,thanks!

回复评论
116.54.11.* 在 2010年8月14日 21:26 发表

回复评论
221.7.7.* 在 2013年9月25日 14:58 发表

不错 早十年我看不懂看的懂的现在都千万身家了,

回复评论
1.34.26.* 在 2017年5月3日 10:20 发表

221.7.7.* 在 2013年9月25日 14:58 发表

不错 早十年我看不懂看的懂的现在都千万身家了,

哈哈哈 搞笑咖一介

回复评论
43.128.38.* 在 2021年9月1日 15:13 发表

如今2021年再来看,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与当年日本何其相似。因为有日本的前车之鉴,中国不会挑破这个泡沫,而是会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进行管控房地产。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