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教育建筑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教育建筑(Educational Building)

目录

什么是教育建筑

  教育建筑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兴建的教育活动场所。[1]即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小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2]

教育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3]

  知名学者John P.Eberhard认为,总体而言,教育建筑的历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农耕阶段(1650—1880)、城市化阶段(1880—1940)和现代阶段(1940年至今),这三个阶段是与社会、经济和政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紧密联系的。就美国来说,自殖民地时期开始起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小规模的、只有一间教室的乡村学校所拥有的建筑,就已经很好地满足了小规模的农村社群在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基本需求。当第一批欧洲移民抵达北美大陆的新英格兰时,他们创建了美国最早的拉丁语法学校和学院。最正式的教育建筑出现在当时殖民地时期的学院和大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636年创建的哈佛学院,即今日的哈佛大学,以及1963年创建的威廉和玛丽学院。在19世纪之前,由各州强制建立起来的公立教育和公立学校系统当时还没有出现。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在美洲大陆上全面兴起,给教育建筑带来了新的社会挑战,在人口聚集的城市中心,对教育有强烈需求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满足规模越来越大的受教育群体的教育需求开始成为教育建筑面临的主要课题,规模巨大、多层的教学楼宇在那个时代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人带来的社会挑战创造了对学校建筑前所未有的需求。随着以杜威教育思想为基本指南的进步教育运动在教育递送方式上的创新,学校的建筑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变得越来越以儿童为中心,越来越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与John P.Eberhard的观点相似,乔治亚大学的教育学者Kenneth Tanner也把教育建筑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殖民地阶段(1650—1849)、工业革命阶段(1850—1949)和信息时代阶段(1950年至今)。殖民地时期的特点是,在一个农业社会中,很多人都不重视正规教育。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非正式的场合中,比如家庭或教会等,其重点是教孩子做生意或掌握某种谋生的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学校里面的教育建筑通常是只有一间教室的平房,这构成了殖民地时期最典型的教育建筑。19世纪中叶,只有一间教室的校舍已经成为乡村地区最常见的教育建筑。因为当时的社群规模通常都很小,因此几乎所有年龄阶段的学习者都在同一所学校接受教育。相应地,一般也只有一位教师主持教学工作,其重点集中在复述和直接指导上。那个时候的学习都是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步调和进度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的绩效取决于学习者个人的发展水平。那些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通常只有一些非常简单的桌椅板凳,学习空间的空气通透性一般都很差。相似的建筑结构在城市地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为了容纳更多的学习者,这些建筑通常都包含两个或更多独立的教室。随着城市的发展,为规模更大的学习者群体提供教育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模式——“兰凯斯特导生系统”(Lancasterian Monitorial System)应运而生,它让年龄较大的学习者担任督导员,教授指导年幼的学习者,如此一来,便可以让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给数百名学习者授课。由此可见,正如丘吉尔所言,起先是我们塑造了建筑,后来则是建筑塑造了我们。教育建筑的不同形式对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范式都有着非常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随着配置了大工业生产设备的工厂在美国全面扩张和发展,工业革命就此在北美发生。大工业生产显然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840年至1880年间在美国兴起的普通高中运动就是对这样一种信念的回应,即主要由家庭成员或者通过学徒制提供的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对熟练工人的强烈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能力让受教育者为即将在工厂和办公室里面的工作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包括Henry Barnard和Horate Mann等人在内的教育改革家们认为,公立教育对于国家的经济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大规模普及公立教育成为一项当政者必须优先考虑的事务。直到19世纪中叶,学校一般由教室和走廊构成,但是到了19世纪末,学校的建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礼堂和行政办公楼之类的专门空间场所就被纳入了学校的建筑蓝图。这些专门的教育设施出现于工业革命的时代潮流之中,一方面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进步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教育开始受到大工业社会分工方式的冲击,在教育系统内部,社会分工也日益精细,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校园教育建筑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19世纪晚期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把焦点主要集中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上,在教育建筑上则高度关注如何为学习者创建一个灵活的教育空间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微电子技术革命,人类步人了信息时代(1950年至今)的历史发展新阶段。信息时代是这样一个社会,即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喜欢到处跑,非常欣赏多样性,试图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整合在一起,实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体化。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人对教育的迫切需要促使了战后一大批新学校的出现,这些新的学校通常都是以尽可能快速和廉价的方式建起来的,结果导致了学校建筑物的质量比较低,给学校教育活动造成了负面影响。从19世纪50年代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初,开放课堂一直都非常流行,团队工作和团队教学受到了大力鼓励,但是教室设计却没有伴随教学方式所发生的这些变化产生相应革新,结果导致教师抱怨不断,教育改革的效果也不佳。由此也可以看出,教育建筑对教育实践的重要影响可谓是非同一般。在19世纪60年代,教育界出现了这样一种批评的声音,那就是公立学校没有充分地解决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学习者对教育的需求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学校,比如可以自由入读的学校和街道自由院校。很多人认为,这场运动对后来很多其他的教育改革造成了深刻影响,其中包括特许学校的出现及其大规模发展,学工一体化的探索以及最近又重新兴起的家庭教育等。随着政府机构试图利用纳税人的钱建立为社会公众共同使用的基础设施,社区学校的概念如今已经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学校的建设,这样一来,当地社区学习者的教育需求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学习者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必需品。我们可以观察到,计算机现在已经遍布校园的每一个地方,无线网络掌上电脑技术的普及让每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这种新的教育范式的崛起必然会对学校校园里的教育建筑产生新的影响。

  纵观整个美国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改革家们变革教育现实的努力通常都会遭到强力的抵制和反对,他们提出的教育理论也往往是面临着一片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在教育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则更为艰难和曲折。即使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被接受和采用,也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让学校的物理环境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学校在教学上的改变。从这一视角来看,既有的教育改革之所以要么举步维艰,要么半途而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就是:尽管教育的思想、理论变化了,但是相应的物理空间即教育建筑营造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却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一来,就会使新教育的推行非常困难,而且效果也大打折扣。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任何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高度重视学习空间环境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只有最基本的物理环境改变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才能够得以贯彻实施。步入21世纪之后,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对教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Kenneth R.Stevenson认为,以下十二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教育建筑和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路向。第一.自主择校和教育公平重新成为教育建筑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原则。第二,小而精的教育建筑取代了对规模庞大之校舍的追求。第三,削减班级规模对教育建筑提出了新要求。第四,信息技术成为教育建筑设计和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五,教育目标和教育使命的改变要求教育建筑随着改变。第六,教育对个性和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强调要求教室必须能够进行重装和再组合。第七,终身学习理念的兴起要求教育建筑必须把学校打造成一个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开放的学习型场所。第八,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让纸张在教育设施中锐减。第九,学制的改变要求教育建筑也必须做出相应的革新。第十,对特殊教育的关注让教育建筑更加注重残障人士对教育设施的特殊需求。第十一,早期教育的兴起让针对幼儿的教育建设和设施获得了长足发展。最后,家庭教育正在让教育建筑和设施发生静悄悄的变化。这些都应该成为21世纪教育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必须考虑的基本背景。

  教育建筑是育人的环境空间,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教育建筑的功能首先应满足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各种活动、师生间及学习者间的相互交流、师生生活、社会终身教育等的物质需要;其次,就是建筑师赋予校园环境的人文性、艺术性,并使其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给师生以精神营养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三,要具有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高校是思想的市场,为了创造学术自由以及交流和发展思想的机会,必须提供便于师生交流和思辨的活动场所,而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学习区就是维持这种知识传授最重要的实体结构。在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中,通过把学习和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我们所创造的空间便具备了人文的亲和性,更加具有转换的便利性和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李春青主编.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1.
  2. 刘云月,马纯杰主编.建筑经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7.
  3. 张建军,廉莲主编.第二章多学科视野中的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y桑,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教育建筑"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